《VO 導讀》:

「我想自己創業,但父親希望我考公職」、「我想繼續念書,但家裡的經濟需要我」當夢想不被親人支持時,是該委屈求全,還是大膽衝撞?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心理諮商師  陳志恆

當你成年後,如果想要去做一件事,是沒有人能夠攔得住你的,難不成,你的家人能用繩子把你綁住嗎?問題是,我們身上確實綁著一條看不見的繩子,那是家人之間愛的連結,聯繫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也綑綁住個別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可能性

於是,要邁向真正的成熟,常常無法避免地得面對親人情感綑綁的考驗。

因此,所謂「獨立自主」或者「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要擺脫這條無形繩子的綑綁,就得用盡全力,而多的是臣服在這條繩子之下,最後,也認同這條繩子,心甘情願地被綑綁,甚至用這條繩子去綑綁住自己的下一代。

當你正面臨夢想不被家人支持的痛苦掙扎中時,你得知道,實際上讓你痛苦的,是那條看不見的繩子。因為,在這條繩子上,摻雜著愛與恐懼等矛盾卻同時並存的成分,讓你在追夢的過程中,時常心生罪惡、恐懼、信心不足且匱乏無力。

解套的第一步,就是承認這份情感牽絆的存在,並且去看懂它的運作模式,以及對你的影響。你明明知道沒有任何人能夠綁住你,但你仍然裹足不前。那是因為,你還沒看懂家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是如何運作,透過這條看不見的繩索,把你牢牢綁住,動彈不得。

唯有你真正看懂與充分理解,才有可能擺脫這些情感束縛,獲得真正做自己的自由。

讓距離成為家人間情緒衝突的緩衝墊

如果你的父母或家人,總是要求你去做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總是強力反對你去實現你的夢想;每當你們談起關於夢想的計畫時,雙方就會大動肝火,不歡而散,那麼,你可能需要試著與你的父母或家人保持一點距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搬出去住,而且是離家鄉有點遠的地方。

請注意,這麼做的前提是,你已經成年了,而且有著經濟獨立的能力,不需要再向家裡要錢才能過生活。

如果,你還沒到達法定可以獨立做決定的年紀,請再忍忍吧!

如果,你還沒辦法靠自己養活自己,請先計畫發展出基本經濟獨立的能力。如此,你才有足夠的籌碼離家在外獨自生存。

離家,並不是負氣,也不是故意要讓家人擔心、難過或心生罪惡,或者逼著家人對你的夢想妥協,而是要讓距離成為彼此衝突或情緒壓力的緩衝器。如此,你才不用耗費太多的心思在招架或照顧親人的情緒上。

面對家人的反對,如果你已經長時間且反覆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向,也早就透過妥協來換取證明自己的空間了,家人仍然強硬反對,甚至對你釋放更多情緒綑綁的訊息,令你窒息難耐時,搬離家中也算是不得已中的一個選擇。

我也曾遇過幾個類似的案例,他們或許是我的朋友,或許是我的學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都選擇暫時離家。他們說:

「家人見面每次都吵架,我如果不搬出去,有一天真的要拿刀相見了!」

「與其在與父母爭執中度過每一天,不如透過距離讓我們保持美感。」

「離家可以讓我更專注,減少被他們的負能量給影響。」

對於許多想要獨立做自己的人,離家或許是條必經之路了。

保持距離,讓關係更親密

事實上,人與人的相處,本來就該保持著一定的物理空間距離。

在一般的社交場合,我們常會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決定與他人的身體保持多少距離,才會感覺到自在。

隨著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我們期待與他人之間互動的距離,也會有所變動。一個剛出生的新生兒,是無時無刻都渴望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黏在一起的。甚至,有些心理學派的觀點是,新生兒在心理上無法區分自己與照顧者,期待自己的需要能夠立即地被滿足。而照顧者對新生兒需求的及時回應與否,也會是日後孩子長大時,一輩子信任感與安全感的來源。

當我們脫離了嬰兒時期逐漸長大後,會開始與主要照顧者分離,試著去探索這個世界,同時也開始建立起與主要照顧者之外的人際關係。即使仍強烈需要照顧者提供情感上的回應,以及生存所需的支持,但會逐漸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

這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更為明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伴隨著生理上劇烈變化而來的,是心理及行為上逐漸構築起專屬於自己的堡壘,並派兵駐守,嚴加戒備,不容許被任意侵犯——也許是自己的房間、自己擁有的物品,或者是自己的身體。父母若能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必須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主權,否則肯定會時常與孩子發生衝突。

逐漸地,一個人會透過人際互動的摸索,發現自己習慣與他人保持多遠或多近的距離,才會感到舒適自在;也會在人際關係中觀察到他人期待獲得個人的空間範圍有多少,這樣的判斷能力稱為人際敏銳度

即使是在親密關係中,也需要與另一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有時候,保有一段自己不被打擾的獨立時空,反而能增加彼此的親密度。這也意味著,當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能被允許獨立做自己時,便是對自己與對方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往往能夠提升親密關係的相處品質

相對的,許多親密情感中的爭執與衝突來源,就是無法理解、尊重及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或者,彼此在空間距離上擁有各自的需要與期待,無法相互配合。

離家,別忘了帶著家人的愛一起走

傳統上,離家本來就是一個長大與成熟的象徵。透過這個過程,在物理位置上從自幼成長的環境出走,在心理上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不被打擾的神聖空間,而能完整擁有自己的主導權與獨立性;相對地,也必須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

當然,你也許不需要真的搬離原生家庭,才足以代表你長大成熟了。而是,你的心智與行為能夠不再依賴他人,能夠照顧自己與照顧他人,同時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即是成熟的證明

然而,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透過離開家,才能真正地向照顧者宣示,我們已經準備好獨立自主了。請永遠記得,離家只是為了減少衝突、減少被情緒綑綁,讓自己更為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物理距離不該成為心理隔閡的來源,即使沒有相處在一起,請將家人或父母仍然放在你心中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持續保持著情感連結。

除了真誠地去接受父母帶給我們的生命力量外,更進一步去感受父母傳遞給我們的愛與支持,在我們身上被擴散與強化的感覺。

此刻的你,會清楚知道,當你朝著系統的方向往前走時,看起來是遠離了身後的父母,但彼此的情感連結,仍然緊緊相繫。

書是生活最好的伴侶!加入 VO 全新閱讀社團 HoozBook Club,與你分享全球好書資訊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這裡買

(本文經合作夥伴 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內文來自《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