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娛樂頭條 | 陸劇吧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娛樂頭條 1476℃

記者 | 盧奕貝

編輯 | 牙韓翔

在澳門32.8平方公里的狹小土地上,遊客最多的地方除了紙醉金迷的賭場,便是屹立在一個普通小山坡上的大三巴牌坊,這是這座城市為數不多的景點之一。而來到大三巴牌坊的人,一定會去一家叫做「鉅記手信」的店。

這家售賣豬肉乾、杏仁餅等零食的手信店,常被擠爆,哪怕大三巴街不到200米的坡道上,已經有6家鉅記彼此相望。

從街邊販賣花生糖的車仔檔起家,鉅記如今成長為28家門店遍布各區、還生意好到會被顧客投訴服務不夠的澳門標誌性手信店。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隨後,自由行的開通,高鐵鏈接澳門與內地,珠港澳大橋的建成,以及大環境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歷史變化與社會發展,也讓這一家澳門小店得以借勢成長。

鉅記手信和的創始人梁燦光創業的興盛故事,事實上也是澳門回歸20年之中,所有時代機遇的照映。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鉅記手信的創始人梁燦光祖籍廣東佛山,隨著一貧如洗的家人來到澳門時,他才10歲。靠著祖上做餅的手藝,梁父在澳門街頭經營一個車仔檔,販賣花生糖。

梁燦光在16歲那年開始幫手家裡生意,見原本售賣的花生糖口感不佳,也與其他攤販沒什麼不同,梁燦光琢磨出了一款香脆的「薯片」花生糖,隨後又搗鼓出了軟薑糖。與市面上辛辣十足的硬薑糖不同,梁燦星的軟薑糖口味溫和,此後逐漸成為了澳門手信里的一個特色產品。

隨著口味的改進,車仔檔在清平直街逐漸有了小小名氣,加上樑燦光風雨無阻的天天出攤,比其他檔口都更勤快,鄰里街坊都願意幫襯這個「推車仔」,鉅記的生意越來越好。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靠著車仔檔,梁燦光每個月可以有2萬元的收入,而當時澳門一個公務員的月薪尚且只有幾千,到28歲那年,他已經在澳門買下兩套房子了。

隨後,梁燦光便想要擁有自己的店鋪。

「我爸都不希望我開店,他說擺攤就這麼好賺,為什麼要開店?」梁燦光對界面新聞說,「但是我不一樣,我那時是年輕人嘛,都希望開個店,怎麼說也是小老闆,就有著這個夢想,所以必須要開。」

事實上,沒有人看好1997年的澳門市場。

經濟持續增長數十年後,1993年起澳門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增長率不斷走低。1996年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一年後,金融風暴降臨了,這場席捲全球的危機和內部治安的日趨惡化,讓澳門經濟的衰退從地產建築業、出口加工業逐漸擴散到旅遊博彩業以及其他重要環節,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局。

梁燦光決定賭一把。

他向銀行抵押了自己的兩套房子,用盡全部積蓄,東拼西湊的擠出200萬元,開出了第一家鉅記手信店。「老實說,如果不是這麼亂的時候,怎麼可能這麼便宜給你開一個店?賺多一倍都開不了啊。所以也是看到這個時間點容易進場啊,每個人說沒希望了,我們就進場了」, 梁燦光說對界面新聞說。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但現實沒有那麼理想。除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外,當時的澳門局勢混亂。1997年的澳門黑幫橫行,澳葡政府也放棄「治療」,任黑幫勢力肆虐,而黑勢力對即將失去管治權的澳葡政府也不太理會,趁著回歸前管治真空狀態,四處火拚爭奪利益,謀求回歸後獲得最佳優勢。

這讓連原本大量訪澳的香港客人都不敢過海,澳門市場生意慘淡。

梁燦光的店鋪由早上9點開到凌晨1點,每天的收入卻僅有600塊,而他以往車仔檔生意每天能賺1000多元。為了將店鋪維持下去,他又干起了車仔檔的老本行,用擺攤的收入去補貼店鋪。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梁燦光早上8點起床,將店鋪交給兩個夥計開門營業後,便出街擺攤,直到晚上11點夥計下班後,他又回去看店。周圍的店鋪大多在晚上10點便已紛紛打烊了,只有鉅記的招牌會一直燈火通明至深夜。

禍不單行,鉅記生意還沒來得及有起色,又被黑社會的小頭目盯上。

這個小頭目是黑社會大佬「崩牙駒」的手下。崩牙駒掌管著澳門當時最大的黑社會組織14K,被《時代周刊》稱作「澳葡末期的教父」。在整個東南亞地區聲名顯赫、橫行無阻,鼎盛時期崩牙駒被喻為權力大過當時的澳督。他曾自資開拍自傳式電影《濠江風雲》,於1999年被判入獄,囚禁15年。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仗著老大的勢力,小頭目也為虎作倀。他經營著一個手信店鋪,見鉅記令他的生意受到影響,便找了黑幫成員騷擾梁燦星。

「人家一來就4個人拿著棍棒毆你,你怎麼辦?你如果跑了,那就打爛你的攤。打也不敢打死你,就不打頭,打身上咯。」梁燦光對界面新聞說。

除此之外,鉅記還經歷過兩次黑社會縱火。一個普通工作日,梁燦光還在家洗漱,突然接到了一通鄰居的電話,告知他有人在鉅記門口放火。梁燦光心膽俱裂,放下電話便衝去店鋪將火撲滅。然而黑社會沒有就此收手,很快便放了第二把火,這次的火勢大到梁燦星叫了消防員才滅掉。

至今,每當他聽到當年鄰居告知縱火的電話鈴聲,仍然心有餘悸。

事實上,澳門的治安環境惡劣與澳葡政府的不作為有很大關係。警察系統中,高層多為葡萄牙人,且與黑幫有金錢往來,而基層本地警員在高壓之下也無法反抗。

每到周六日,鉅記的門口便會被大貨車塞住門口,不準店鋪做生意,梁燦光試過報警,但來到現場的警員卻對他說,「真不好意思,其實我都好想幫你,但是上面不準,不行我做」,轉身便走了。

梁燦光在苦苦掙扎中煎熬了不到一年,便迎來了轉機,澳門回歸。

1998年年中,為準備迎接回歸,中國政府開始著手整治澳門黑幫,隨著環境的逐漸安寧,鉅記的生意也慢慢好起來了,甚至在99年回歸以前便開出了第二家分店。

不過,那個時候兩家鉅記仍然只是做著當地人的生意,真正讓梁燦光看到前景的時刻,是2003年。

2003年對澳門來說是個極具意義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澳門開放了內地自由行。

從此,澳門不再是旁人口中「香港隔壁那個不知名的小城」,擁有了自己的標籤。推行試點自由行的首二十天,澳門共接待17392人次旅客。在同一年爆發的「非典」衝擊下,澳門全年的遊客總數還略有提升。此後,內地遊客逐漸取代香港客人,成為澳門第一大客源,「自由行」遊客也成為內地遊客的主體。

對於梁燦光來說,最直接感受到的變化,是爆量客人的到來。

鉅記手信的店鋪在此前便靠著現制現賣、貨品新鮮名聲在外,大量湧進店鋪的顧客,讓鉅記每天做出來多少就賣多少,賣豬肉脯的檔口裡,一塊剩的都沒有,買不到的客人只能大排長龍的等待。梁燦光不停的加班,增加人手,但都應付不了這麼好的生意。

梁燦光決定開更多的店來分散客流,在2009年澳門回歸十周年慶典那天,鉅記開出了本地第十家分店。而在澳門地標景點大三巴牌坊旁邊的那家門店,開業不久就佔據所有鉅記店面銷售量的一半,有六成顧客來自中國內地。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但零售業依賴旅遊業的一大弊端是,客流量會分淡旺季。譬如學生放暑假的8月份、國慶十一黃金周以及過年後是鉅記每年最忙的時候,而其他時候就無法複製高峰期的火爆。

為了擴大市場,2010年,鉅記正式進入香港,陸陸續續開了4家門店。

三年後,TVB以梁燦光的個人故事為主線,改編了一套電視劇《巨輪》,它的播出,讓兩岸三地的觀眾真正認識了這家來自澳門的手信店。梁燦光回憶,在當時他走在街上,常常被人拉著合影留念,認出他的有香港人、有澳門人,也有內地人。曾在劇中出現的鉅記花生糖也因此賣斷了貨。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而在大本營澳門,隨著2012年年底,高鐵開通珠海拱北站,鉅記迎來了一波新旺市。

「以前是過年之後才有生意的,過年前沒什麼生意,自從高鐵開通之後,過年前比過年後更好生意,好多人來買過節手信」,梁燦光說。

隨後,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也推動了澳門市場的再次火熱。事實上,澳門的旅遊業一直以來都與香港旅遊市場息息相關,許多前往香港旅遊的客人,會選擇花費一天的時間來澳門看看,而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令來往香港及澳門的陸上交通時間可以大幅度地減省,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小時縮短至45分鐘。選擇港澳連線旅遊的客人因此大量到來,大橋開通一個月,訪澳旅客增加了15%。

梁燦光形容港珠澳大橋讓鉅記的生意「一爆就好誇張,沒試過很多年」,鉅記原本持續了4、5年之久,僅有3-5%的平淡年增長一夕爆發至20%,每個月都能維持近20%的增長。

不過,梁燦光對界面新聞透露,他將在明年退出香港市場,只留下香港機場的門店。

他認為,過去10年在香港開店是一個策略錯誤,香港人如果在本地就能買到澳門手信,就會失去在澳門時購買的意義。「我保持鉅記作為澳門特產手信的身份因為我們是手信。」他說,「鉅記是特產,離開了澳門,去別的地方開,基本上很難做好。如果你在你家樓下有一家法國的名牌,你會飛去法國買嗎?」

如今的鉅記手信在澳門擁有28家門店,在明年還計劃開多4家門店,每天生產多達250種品類的手信產品,絕大部分貨品都由自己的工廠供應。而梁燦光也透露,鉅記並沒有打算將店鋪開去中國內地。

「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特寫」20年,鉅記手信從車仔檔煉成澳門特產第一品牌 - 陸劇吧

「可以這樣說,我生在最幸運的年代。最差的時候我也經歷過了,好的時候已經到了。如果每天都這麼順風順水,也不可能做到今天這個成就,苦過的人是最幸福的。」梁燦光如此總結自己的過往。

而在澳門街頭亮起的鉅記招牌,或許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門店指引所在。

它見證了梁燦光的個人創業沉浮,也經歷了一個小小商鋪如何在時代與歷史的變化之中,藉助機遇蓬髮出巨大能量。它是澳門無數的街邊燈牌之中的一個,連同其他閃爍的燈光一同,造就了如今澳門的繁華。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