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香港「軟實力」 ——借鑑韓國的文化外輸(文:林緻茵) (09:00) - 20231114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重新思考香港「軟實力」 ——借鑑韓國的文化外輸(文:林緻茵) (09:00)

近一年來,官員經常提到要增加香港的「吸引力」,包括如何「吸引」人才、如何「吸引」公司遷冊來港、如何「吸引」旅客留港過夜、如何以藝術文化提升香港的「吸引力」等。單是在本年的施政報告中,「吸引」兩字已被提了逾30次。

所謂「吸引力」,關乎一個地方的「軟實力」(soft power)。雖然「軟實力」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國家,即除了經濟與軍事「硬實力」之外,一個國家是否具備「能夠影響他國意願的精神力量」,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我們擁有的特殊制度與文化背景,理論上是一種「吸引力」的來源。這種特殊性,也有利於豐富國家的「軟實力」。

「軟實力」可存在於文化、價值觀、制度、外交政策之中。雖然香港非國家,但我們一直都以「軟實力」吸引人才、旅客與資金。那麼,今天的香港吸引嗎?香港吸引力的來源是什麼?

後工業社會的軟實力

「軟實力」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後,引起了國際討論,後來亦有不少學者提出修正。有人認為軟實力是硬實力的延伸;有人認為西方文化是以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等為傳播的槓桿;有人則簡單地把國家軟實力理解為開展對外宣傳。

當我們把「軟實力」的討論放在「後工業」(post-industrial)社會裏,就會發現「軟實力」實際上與「經濟」及「科技」等「硬實力」密不可分,「軟實力」甚至能夠帶動龐大經濟效益——在後工業社會,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消費者着重的,不止是產品的實用性,而是其形象。後工業社會的另一特點,是生產與消費的結合:生產者需即時收集和回應消費者的喜好與訴求。我們之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當代的「軟實力」理解為一個國家開展對外宣傳,是因為當代的資訊(包括直播、留言、評論、經驗分享等),很多時候是以「自我組織」的模式產生,難以由國家機器單方面控制。

亞洲地區內不少地方,例如泰國和台灣等,都嘗試輸出軟實力,但韓國卻優先成功打入歐美市場:全球知名的世界電競大賽《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2023年主題曲,是由港人熟悉的韓國女子團體NewJeans主唱;另一女子團體LE SSERAFIM訪美,以嘉賓身分參加NBA洛杉磯湖人的賽事,亦出席了美國電子遊戲公司暴雪娛樂舉辦的暴雪嘉年華(BlizzCon),並在嘉年華中與美國的實况主播(streamers)組隊進行遊戲直播。讓筆者感到驚奇的是,這些美國的實况主播之中,有人能說出一口流利韓文。不消數天,該女子團體其中一名成員的社交媒體X(前身為Twitter)帳號追蹤人數,多了9萬。

韓國軟實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文化市場的容量相當巨大,外溢性非常高:追捧韓國流行文化的人,會連帶對韓文產生興趣;除了直接的文化輸出,流行文化亦可帶動文化旅遊,筆者就有朋友會以日韓明星的故鄉和曾經出現的地點設計行程,即使這些地方看起來只是普通民居,而非景點。

韓國的成功,背後有很多原因——韓國與美國之間的盟友關係,為它軟實力的外輸帶來一些自然優勢,例如韓國的電影製作人有機會到荷李活學習。1990年代的韓國,把握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時間點,受惠於網絡科技的普及化;韓國在推動文化產業上的「舉國體制」,亦成功令文化產業與其他工業相扣。

韓國很有意識地把文化外輸,這個目標甚至比起日本的文化外輸更清晰,且貫徹於其文化產品上。例如,不少韓團的YouTube節目,都有官方的英文字幕;為打入不同消費族群,他們的成員背景也相當國際化,歌曲有韓文版、日文版,亦有英文版;向着不同的市場行銷時,他們的形象亦會有相應調整。

可見,「硬實力」是一種強制(coercive)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種說服(persuasive)的能力,講求受眾是否接受;而為了令受眾接受,文化的輸出並非單方面向別人硬銷自己的文化,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韓團之所以能打進美國市場,就是這麼一回事。

香港又如何?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曾經是亞洲流行文化重要出口地,這些文化時至今天,仍有一些影響力——在台灣綜藝節目中,筆者仍會聽到當年周星馳電影的「梗」;電影《古惑仔》班底化身「大灣區哥哥」後,繼續在內地拍警匪片。然而,當鄰近地區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香港在亞洲地區裏所面對的競爭,只會愈來愈大。

韓國花了很多時間提升軟實力,香港當然不可能直接與韓國相比,但如果香港要以文化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並以成為國家「軟實力」外輸的門戶為目標,我們的文化就需要有一種「外向性」。那麼,我們是否有意識地以跨地區、多元文化及消費族群為目標?香港明星到內地賺「人仔」,門檻和成本較低,惟這就變成是內銷,而不是外輸了。

此外,我們有多注重產業之間(例如「八大中心」之中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互動?企業在韓國的文化外輸之中居功至偉,那麼香港的故事,最適合由誰「說好」?

軟實力是「受眾為本」

文化以外,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制度上本有一定軟實力。不過,香港近年在各方面的國際排名下滑,我們能否維持和發揚本來的優勢?筆者執筆之時,政府剛宣布各項吸引人才的計劃反應理想,並指香港仍具吸引力。從人才計劃及旅客來源地可見,香港對內地(如內地中產)而言,吸引力仍在;然而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香港也不能只看着內地市場。香港作為「說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交流中心,不能只有「內銷」,「外輸」的作用更重要。

除了「外向性」,軟實力也是「受眾為本」。這一點不限於文化外輸,亦關乎香港品牌與香港整個制度的吸引力。例如,由政府舉辦的、以「吸引」旅客和本地人消費的活動(例如夜繽紛),有多着重受眾的反饋?官方覺得「好睇」,受眾又是否覺得「好睇」?要為香港和國家「說好故事」,除了嚴肅回應不實的指控之外,又有沒有以受眾為本的角度,爭取國際的認同和信任?有沒有善用一些在香港舉辦的國際活動,對外展示香港多元包容的一面,讓其他地方的人也幫忙說好香港故事?在現今的世界,要令香港變得吸引,就算有多努力hard sell,恐怕遠遠不足夠。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