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75%投資者追求短線回報 5大思考陷阱易招損失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個人增值 - D231012

【虛擬資產】75%投資者追求短線回報 5大思考陷阱易招損失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3/10/12 20:30

分享:

分享: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於去年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研究港人的虛擬資產投資行為,發現虛擬資產投資者傾向依賴思考捷徑選取資訊,作出欠理性的投資決定,亦表現過度自信,並總結出5大慣性思考模式陷阱。另於今年進行之「零售投資者研究2023」進一步研究零售投資者對虛擬資產的投資行為及態度,顯示零售投資者過去一年曾投資虛擬資產的比例創新高,在職青年參與者更達逾兩成;約四分之三受訪者者表示,投資於虛擬資產是為了追求短線回報。投委會呼籲,市民宜檢視自己投資時的行為和態度,作投資決定前要謹慎,提高警覺,保護自己的財產。

虛擬資產投資者慣常高估自身能力 易受過往市場資訊誤導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之虛擬資產投資者的行為科學研究發現,投資者常見的慣性思考捷徑包括:

  • 可得性(Availability,指投資者傾向於依賴現成、容易回憶、熟悉度高的資訊)
  • 錨定(Anchoring,指投資者過度重視過往資訊,如首次發行價格)
  •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指投資者高估自己能力並盲信能夠跑贏大市)

5大思考陷阱 易導致魯莽投資招損失

研究團隊更將各種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不同思考捷徑歸納成五種類型,分別為「結隊跟風型」、「蛇咬聽話型」、「自身經驗型」、「直覺膨脹型」和「一廂情願型」,各自容易受到不同認知偏差的影響,而各有盲點:

  • 結隊跟風型(Herding):即羊群效應,投資者根據其他投資者的決策去作定斷
  • 蛇咬聽話型(Secure Obedience):投資者聽從權威人物而非根據自身技能和知識做決定,這可能是由於先前蒙受損失後,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所致,就像被蛇咬過後有創傷陰影,在野外總是要靠人帶路才安心
  • 自身經驗型(Distrustful Empiricism):顧名思義,投資者對自己以外的資訊抱懷疑/不信任態度,依賴自身個人經驗,包括過去和最近的經驗去做決定,而非長期的客觀數據
  • 直覺膨脹型(Intuitive Confidence):投資者往往堅信自己的個人見解和直覺
  • 一廂情願型(Wishful Speculation):投資者傾向持有價值下降的資產進行投機

有趣的是,以上5大思考陷阱,也呈現出人口統計學上的變數和趨勢:

  • 男性傾向太自信;女性較無主見、無安全感:男性的投資策略傾向為「直覺膨脹型」和「自身經驗型」;而女性則傾向堅持「蛇咬聽話型」和「結隊跟風型」
  • 長者較年輕人客觀持平:隨着年齡的增長,採取「自身經驗型」的傾向較低
  • 低學歷者較剛愎自用:教育程度較低的投資者,表現出較高的「自身經驗型」傾向
  • 低收入者較無主見、無安全感:個人月入較低的投資者,往往在更大程度上遵守「蛇咬聽話型」思維/態度/模式

另外也值得注意,採取(陷入)這5大思考陷阱的人,因應財富水平、投資經驗和對風險的觸覺之別,也有不同程度的趨勢:

  • 流動性資產較低的投資者更傾向「結隊跟風型」和「蛇咬聽話型」
  • 虛擬資產投資者經驗越豐富,他們遵守「蛇咬聽話型」的可能性就越小
  • 參與度較低的投資者,他們可能是初學者或被動,更容易受到各種思考陷阱的影響。
  • 虛擬資產在其流動資產中比例較高的投資者,傾向更多地陷入各種思考陷阱如「自身經驗型」和「一廂情願型」;但陷入「結隊跟風型」則有所減少
  • 對虛擬資產產品感知風險(Perceived risk)較高的投資者,似乎較難受到「一廂情願型」和「直覺膨脹型」的影響,似乎更能了解市場現實

以上研究於2022年10月至11月進行,以問卷形式訪問501名年齡介乎18歲至69歲,於過去12個月內持有或交易任何虛擬資產的投資者。

逾九成半人仍鍾情股票 惟虛擬資產投資者比率創新高

投委會「零售投資者研究2023」調查顯示,大多數零售投資者在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股票(96%),其次是基金(24%)和債券(18%)。

受訪零售投資者中有8%表示,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虛擬資產及相關產品,相較投委會於2019年調查錄得的1%、於2021年調查錄得的6%呈現上升趨勢。

虛擬資產受年青人關注 23%在職青年過去一年曾投資

調查亦顯示,年青人對虛擬資產的興趣更見濃厚。

受訪的在職年青投資者 (18至29歲) 中, 23%於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虛擬資產及相關產品,比例是整體受訪者約三倍,並錄得顯著的升幅:該比率於2019年為3%、於2021年為12%。

相較之下,30至49歲投資者中只有9%過去一年曾參與虛擬資產;在50至69歲投資者中則只有少過1%。

75%虛擬資產投資者追求短線回報

調查進一步顯示,大部分虛擬資產投資者(96%)表示知道《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監管制度》,該數字於整體零售投資者中則為47%。

但同時,約四分之三受訪的虛擬資產投資者表示,投資於虛擬資產是為了追求短線回報(75%)、認為虛擬資產是投資趨勢(74%)和擔心錯失投資機會(73%)。

以上「零售投資者研究2023」 於今年6月至7月進行,以面對面訪談形式訪問了約1,000位年齡介乎18歲至69歲、於過去12個月內持有或交易任何金融產品的零售投資者。

投委會籲堅守「投資三部曲」

投委會總經理李婉秋表示,無論投資者選擇任何投資產品,應該參考以下「投資三部曲」:

1. 要提高警覺,保護自己的財產

2. 投資前要先了解有關產品的特性和風險,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3. 要謹慎投資並檢視和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和態度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表示,投資虛擬資產與其他類型投資相同,其判斷與決定不應只倚賴「思考捷徑」。除個人直覺外,投資者需深思熟慮、理性思考、累積理財知識,並收集優質市場資訊,可以避免一些不理性投資行為與誤導,助他們作出更明智的投資決定。

相關文章:

JPEX標榜「日日賺、無得輸」? 投資名家拆解KOL真相︰ 「可以輕鬆賺錢,點解要話你知?」

「股神」左右手芒格︰AI被過份炒作 加密貨幣是「最蠢的投資」

比特幣10月升多過跌 「Uptober」今年會應驗嗎?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理財學堂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