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ketball】輕如鴻毛、薄如羽翼 - Under Armour Curry 4 實戰評測 - 開箱/收藏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08/15

【Basketball】輕如鴻毛、薄如羽翼 - Under Armour Curry 4 實戰評測

輕如鴻毛、薄如羽翼 前幾年adidas試圖將輕量化籃球鞋概念推展到極致,但事實證明,當初為追求輕量化而犧牲的緩震及保護性,已經讓adidas流失了許多的客群。還好隨即推出的Boo...

作者:kobejai

 

請繼續往下閱讀

輕如鴻毛、薄如羽翼

前幾年adidas試圖將輕量化籃球鞋概念推展到極致,但事實證明,當初為追求輕量化而犧牲的緩震及保護性,已經讓adidas流失了許多的客群。還好隨即推出的Boost能量膠囊科技,解救了adidas。我以為,不會再有廠牌甘冒此風險,犧牲中底的科技追求輕量化。

但是在Curry 4上,UA居然沒有在中底放入Charged Foam或是Micro G,僅以EVA材質作為中底避震主力。雖然說不一定僅採用EVA就是壞事一件,實際功效還是要等待測試齁方能明白。但是作為一個品牌的頂級鞋款,沒有自家品牌的頂級科技加持,我認為就是一個極為不具誠意的表現。因此在落地實測前,我僅能希望我對Curry 系列的愛足以支撐我測試完畢。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抓地力

作為聯盟頂級後衛鞋款,Curry 4的透明外底搭配同心圓紋路,有著頂級的好表現。說停就停,毫不拖泥帶水,抓地力水準與Kobe A.D. NXT 360可以比擬。在乾淨室內木板地參與聯盟賽以及略帶灰塵的室內木板地上,Curry 4的表現都相當一致,不會因為灰塵有大幅降低抓地力的疑慮。同時間,大面積的前掌向外延伸也幫助了抓地力。

抓地力評分:4.5/5

水晶外底加上同心圓紋路帶來優異抓地力

貼合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採取了近期各大廠牌流行的針織技術,在腳踝及腳背處有相當不錯的貼合感,但又不會過於緊繃。可惜的是鞋頭向後延伸低處並未同樣採用針織技術,畢竟UA的優勢就在於布料,對於編織技術應該可以有更好的發揮。但整體貼合度還是相當不錯,前腳部位也不會造成特別的異物壓迫感。這薄如羽翼的鞋面,我個人覺得還是值得肯定。特別是在阿基里斯腱處表現更是值得稱讚,完全不會有鬆脫不跟腳的狀況

貼合度評分:4/5

腳踝的貼合度以及阿基里斯腱處的鎖定是Curry 4強項
若能將編織工法更大幅度地運用在鞋面上,那Curry 4的貼合度可更上一層樓

緩衝性及反應性

如前所述,Curry 4中底並未具備如Micro G或是Charged Foam避震材質。首先帶來的優勢就是相當優異的貼地感,每一次落地都可以感受到來自地面的回饋,反應性自然相當優異。搭配頗有水準的抓地力,Curry 4的反應性可能是過去Curry系列當中最優異的一代

但是,UA在此犧牲的緩衝性,就讓Curry 4成為了極具個性的鞋款。因為我相信即使在室內木板地,Curry 4對於中等體型以上的球員相當不友善,更別提台灣有許多朋友都在室外實戰了。對於僅在室內木板地測試、主打後衛的我來說,Curry 4 的緩衝性僅能說是堪用、低於平均值

緩衝性評分:3.2/5

反應性平分:4.5/5

Curry 4悲劇的緩衝讓它成為少數朋友才適合購入的鞋款

總評

過去幾年來,Under Armour籃球鞋系列成功在市場上掀起一股炫風。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感、頗有新意的科技如Clutchfit鞋面、Micro G與Charged Foam,搭配上Stephen Curry掀起的一股炫風,都為Under Armour創造了相當不錯的聲勢。而Curry 1 及Curry 2的成功是UA科技以及Stephen Curry個人成就的綜合成果。可惜Curry 3 過於硬朗的調性無法引起共鳴,而Curry 4中底毫無科技的致命傷更成為了怎樣解釋都說不過去的軟肋。即使Curry 4是一雙相當適合後衛的鞋款,但除非你像我一樣對於Curry 系列很有愛,否則如此的售價,在市面上還有很多好鞋可以取代。

總評:4/5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