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 經醫生解釋才知道我動了一個長達13小時的大刀,而且做了氣切 - 癌症問康健

【確診第一天】確診甲狀腺癌第三期 經醫生解釋才知道我動了一個長達13小時的大刀,而且做了氣切

2022.06.24 文 / 郭向晶 採訪整理 / 黃浩雲 出處 / 癌症問康健 瀏覽數 / 21263

107 年 8 月 15 日是我確診罹癌的日子,甲狀腺癌第三期。

甲狀腺癌 郭向晶 晶晶兒 圖片來源 / 郭向晶提供

當初按部就班的檢查很多項目,最後得知自己是甲狀腺癌第三期,淋巴也都已經侵犯,醫師很快速地就安排住院開刀。原本想說進去睡一覺就什麼都沒事了,萬萬沒想到會如此嚴重,出來時,我竟被告知要在加護病房待 3 ~ 4 天。

經過醫生細心解釋後才知道,原來我動的是一個大刀,過程長達 13 小時之久,還做了氣切而無法開口說話。辛苦了我的家人們,在手術房外焦急等待,一直等到螢幕上只剩我一人的名字還沒去除掉。我能想像這是多麼煎熬的 13 小時呀!

學習餵食、換藥 煎熬比手畫腳和打字溝通的日子

回到普通病房後,更是另一種煎熬。

鼻胃管餵食,一不小心就會灌進空氣導致脹氣,所以得自己學習如何餵食。從前就知道抽痰很難受,卻沒想到這麼早就親身體驗;雖然傷口沒想像中那麼痛,換藥時還是得稍微忍痛;但到髒血管路拔除時,又發現這才是真正的痛。

漫長住院的 14 天後,回家自己照顧換藥,還好手很靈巧,可以自己清理傷口。原本還得自己抽痰化痰,慶幸的是出院時,醫師幫我換了方便清理的氣切管。就這樣回家每天無數次地更換清理氣切管、回醫院和醫師約會,並開始了比手畫腳和打字與人溝通的日子.....

其實手術完得知無法說話的當下有點錯愕,但我沒有因此被打敗。那時心裡最壞打算就是可能無法再開口講話了,不過科技這麼發達,我還可以打字與人溝通呀!

我奇蹟似的發出聲音了 開始語言訓練慢慢講話發聲

原本醫生說可能要至少半年才能拿掉氣切,慢慢訓練說話。但經過4個月後,外科醫師幫我轉診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建議我打玻尿酸,看看能否有機會在戴氣切期間發出聲音。

但就在麻藥打完、準備要打坡尿酸的那一刻,醫生請我再發聲看看,我奇蹟似的發出聲音了!就這樣當下拿掉氣切,神奇的是氣切這麼大一個洞,竟然不用縫就自己慢慢癒合。

於是,我又開始語言訓練的日子,慢慢練習講話發聲:一開始聲音有點沙沙的、卡卡的,有些音發出來比較費力且不清楚還很容易喘。經過幾次語言治療課程後,情況似乎愈來愈好,我在家時也持續多試試a-i -u-e-o發長音。 1 ~ 2 個月後,我終於發現我的講話慢慢恢復正常。當然,現在的我已經能正常講話,甚至感覺不太出來有開刀做氣切呢!

就算戴著氣切依舊不要在意異樣眼光,依舊出門走走去!圖片來源 / 郭向晶提供

昂貴的標靶藥不是人人吃得起,幸好健保給付通過了

之後每個月例行回診,每隔半年做一次放射治療(碘131),因為個人體質關係,做完的 2 星期內都會胃不舒服。

後來不斷的追蹤,又得知肺部、淋巴、鎖骨仍然有癌細胞存在著,醫生建議吃標靶,但這麼「貴森森」的藥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一個月至少 6 、7 萬的藥費。原本想說這條路行不通了,但又有奇蹟發生了,醫生幫我申請健保給付,聽說審核很嚴格、很難通過,但最後我通過了。就這樣開始了吃標靶的日子,不過這也沒什麼,就當保養身體囉!

聽到「標靶」似乎會覺得很嚴重很可怕,其實副作用多少會有,但不要想的那麼糟,一切都會沒事的,唯一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瘦身」,哈哈!

我也知道很多人會在意疤痕,之前曾跟癌友聊過,雖然疤痕不美觀,但那是我們勇敢的記號,也是提醒我們更該好好注意身體健康的記號。有不少人會建議我可以去做醫美除疤,但我覺得身上的疤痕是與大家分享抗癌過程最好的開頭。若有人提起時,我一點也不會介意,反而很願意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藉此幫助更多癌友。

圖片來源 / 郭向晶提供

重生後我改變了很多 失而復得才是最珍貴的

抗癌快滿 4 年了,鬼門關前走一回真的讓我改變了很多,重生後也嘗試了以前不曾體驗的事情:麻豆外拍和自己開店賣雞蛋糕。我相信,危機就是轉機,轉個念一切會很不一樣。

罹癌也讓我和家人的感情更靠近了,當你生病當下真的可以看清許多事情,尤其知道親密的家人就是最好的依靠,永遠不會丟下你。

我想跟癌友們說: 永不放棄!前面一定有一道光為您開啟未來的旅程。雖然老天讓我們生病了,但不代表一切都結束了。對抗病魔最大的敵人是你的心,如果心死了一切的治療都白費了。

抗癌最棒的幫手就是正向樂觀,不要害怕,尋找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去做就對了。既然重生了我們就要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失而復得才是最珍貴的。

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給大家,並且把這份愛的正能量傳遞下去。抗癌的路上你不孤單,有許多人陪伴你。

(本文由郭向晶授權轉載,經「癌症問康健」增刪、增訂小標)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你的問題沒有被解答?歡迎加入社群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