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大地震廿周年,灾难后台湾的变与不变

  • 李宗宪
  • BBC中文
.

图像来源,TAO CHUAN YEH/AFP

1999年9月21日凌晨的天摇地动,更带走2415条人命,致超过1万人受伤,10万多栋房屋倒塌。那一夜,持续102秒的摇晃、上百次的余震,紧接着楼塌、人亡、惊恐与悲伤,那是台湾二战后伤亡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台湾人的共同记忆。

“921大地震”廿年周年,曾震碎的心灵逐渐恢复,挥别悲痛后,岛上防震设施又改进多少了呢?BBC中文试图通过访问学者和专家给出相应答案。

与时间赛跑的地震预警

9月21日廿周年前夕,台北聚集逾500位来自31国的海内外学者,纪念921大地震,召开针对地震防灾、减灾等相关议题的研讨会。

其中受到高度关注的是能争取逃命时间的"地震预警",台湾目前在地震预警上是以侦测传递较快、会造成上下震动的纵波(P波)为主,这样让警报在会造成左右摇晃、杀伤力较强的横波(S波)抵达前发出。

.

图像来源,SAM YEH/AFP

图像加注文字,2415人在地震中过世。

台湾大学教授吴逸民表示,二十年间的从有到无,目前在台湾本岛陆地的地震,公众约莫震后15秒能收到通知,随着科技发展,未来预警秒数还会持续缩短。

地震速报系统观测仪器现从16位元系统提升至24位元系统,可提供更精细的观测资料,有利于地震波相判读与中小型规模地震解析。他说,20年前能够侦测到的地震最多1万多个,但到现在,1年能侦测到的地震就有超过4万个。

他也指出,短短的黄金救命秒数,可能只对居住在一、二楼的民众逃生较有帮助,但他强调在救灾、产业、经济、交通上却非常重要。

他向BBC中文表示:“在短时间得到地震资讯,就能立即评估灾害有多大。”并强调,预警技术对政府单位评估灾情、部署救灾都很有效。并说,该技术若配合大楼电梯即时停止运作,到最近楼层打开,也能减少消防人员救援受困电梯的数量,把人力放在更需要救援的人身上。

在产业上,他举例,像是科技业厂房若能在强震发生前,因为预警技术即时通知而能提前关闭机器、暂停生产线,也能减少金钱损失。

台湾有媒体分析,以“921大地震”为例,距离震央仅52公里的台中市,能在摇晃前7秒收到通知,而距离震央152公里的台北市则有多达31秒的时间可以求生。台湾国家地震中心研究员林沛旸表示,台湾的国中小地震预警系统,花了三年时间,今年已经全面完成设置,会在地震发生时,透过广播发布预警。

湾设置有631个强震观测站、距离断层带最近的不到7米。 吴逸民透露,台湾的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的早、运用的晚"。他指出台湾早在“921大地震前”1995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比日本还早了快5年,但相关单位始终没有运用该技术。

他猜测,可能主管单位是担心责任,舆论压力,而始终不敢运用该技术,直到日本2011年311强震,预警系统发挥强大效果,才在2016年逐渐强化使用该技术。

如今,吴逸民自信的说,台湾的地震预警技术发展在全球可称“前段班”,也把技术带到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分享经验。

隐患犹在 ── 商圈里的老旧建筑

台湾《联合报》引用国家地震中心推估,若“921大地震”在2019年发生,将造成3564人伤亡、32775间房屋倒塌。过去,该中心也曾模拟,若台北发生规模6.2、深度10公里的强震,台北市及新北市最多可能会有4800户房屋倒塌。

林沛旸直言,会发生重大伤亡的原因就是老建筑太多,他向BBC中文指出:“碍于法规,实际执行困难度,像是社区会大楼住户整合困难,若要补强或重建真的很难。”

根据统计,台湾仍有410万户屋龄30年以上的老旧房屋。结构技师、土木工程博士蔡荣根,曾在2018年《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刊》的文章中指出,70年代的房子还没有严谨的耐震设计规范,但大部分是5楼以下,隔间砖墙多,能发挥抗震作用。

不过,大台北地区因为商业发展,很多老旧建筑的1、2楼砖墙被任意拆除作为卖场、超商、餐厅等,而成了有重大耐震缺陷的建筑。他称:“大地震来时,1、2楼少了原来的砖墙来分担震度,地震冲击只由原先抗震设计就不足的柱子来承受,这就非常令人担心。”

为了评估建筑的耐震力,台湾营建署2014年开始辅导私有建筑做耐震评估,当局2016开始实施“耐震安检”等相关计划,直至去年,2018年2月还针对老旧建物"耐震安检"提出策略,预计四年投入新台币60亿(人民币13亿)执行。

但根据《苹果日报》报道,完成率并不高。《经济日报》曾分析执行率不高,是因为民众担忧,万一检测后真的为耐震度不足的建物,恐影响房价。

.

图像来源,AFP

图像加注文字,“每次的地震都是不一样的特性,对地震学家而言,要认真的看待且仔细分析。”

研究员林沛旸建议,法规应该可以修正至先能补强建筑,确认不会倒塌就能减少伤亡,“补强的部分都着重在1、2楼,牵扯的人比较少,成功率也比较大。”

私有老建筑要逐一检测、修补,看似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过,林沛旸表示在校舍补强方面,过去十几年做得较为成功。他说:“耐震补强费用是重建的十分之一,非常经济。”

“921大地震”共造成1546栋学校毁损,293间学校需要重建,还有8600栋校舍经过评估后,需要补强耐震度,台当局预计今年底将会全面完成。

“921大地震”后,台湾政府修订法规提高建物耐震标准,所以921地震以后的新建物普遍能抗震,根据规定,耐震度必须达到五级。

台湾某建设公司负责人陈信安对BBC中文表示:“921大地震是个分水岭,之后的建筑耐震系数增加,因此使用的钢筋量也会增加,”他并透露,民众看屋时都非常重视房屋的抗震能力。

陈信安说,台湾各区域的防震系数并不同,建设公司必须符合法规标准,另外也可能会以增加防震垫、加深基桩、增加混泥土的抗压强度或在墙壁中间增加横梁或钢梁,以提升建筑的耐震力。

过去廿十年,台湾在地震研究上更为深入、比起“921大地震”前,防震意识也增加不少,但教授吴逸民提醒,每次的地震都是有不一样的特性,对地震学家而言,要认真的看待且仔细分析。而对一般民众,他则强调:“面对自然灾害,不要太有自信,绝对要审慎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