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921大地震:18年來的改進與展望

  • 鄭仲嵐
  •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
台灣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2415人罹難。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2415人罹難。

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讓台灣受到重創,卻也讓防災意識更加被政府看重。18年後的今天,學者表示災難"不該被遺忘"。

大地的怒吼

9月21日,台灣許多民眾都接到了來自國家統一發送的簡訊,向民眾提醒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國家防災日"。就在18年前的這天凌晨1點47分,台灣的中部南投縣集集鎮附近,發生芮氏(里氏)7.3級強烈地震。

當時這場地震一共造成2415人死亡,上萬人受傷外,也讓很多台灣人首次感受到強烈地震所帶來的震撼。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回憶當年到現場調查時的情景。

李錫堤說,當時台灣人對於防災的概念普遍不深,許多房屋因為建築耐震度不足,位於斷層破裂帶的建築紛紛倒塌。但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台灣人並沒有慌亂,反而大家相當守望相助,互相幫忙,讓他感動。

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吳逸民,當年在中央氣象中地震特報中心工作。地震發生後,他從家裏驅車前往中央氣象局工作好幾天未休息。幾天后,他回到老家南投縣魚池鄉,幾乎所有房屋都是全倒或半倒的狀態。吳逸民回憶:"只能說真的很慘"。

當時根據官方統計,一共有超過4萬棟房屋全倒、還有4萬多戶是半倒的不宜居住狀態。其中因為中部電塔倒塌,造成全台灣立即供電中斷。吳逸民說:"那時還有謠傳,說中國大陸要趁機打過來了"。

當年地震過後隆起的路面,斷層旁的住宅街被毀損。

圖像來源,BBC CHINESE

圖像加註文字,當年地震過後隆起的路面,斷層旁的住宅街被毀損。

改善與檢討

李錫堤認為,921大地震給予台灣建築很大的啟發,也給台灣人切實上了堂地質課,台灣確實有許多地帶不適合蓋屋居住。政府進行了詳盡調查,擬定一份斷層的活動帶地圖,慢慢將該區全部列入限建。新建築的耐震係數一定會到最安全,工法也要求傳統保守,務求扎實。

這起地震發生的中部車籠埔斷層,也是罕見的逆衝斷層地震,吸引許多世界各地學者前來研究厘清原因。李錫堤說:"不論日本關東大地震或是東日本大地震,都是隱沒帶,這樣的逆衝斷層一般是連專家都難以預料"。

而在救援部分,當時台灣的救援也從許多國家學習到新知。吳逸民說,當時的台灣在救災橫向整合不夠明確,因此很多救援隊都是自己進行搜救,但沒有一個匯整的單位。

日本的搜救隊抵達後,雖然他們在部署上花了時間,但是一但部署好後,效率就會大幅提升,也讓台灣的救援隊學習到橫向整合的重要。隨後也在2002年成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負責颱風、地震等重大災害整合工作。

政府當時的動員,也讓兩位學者相當有感觸。李錫堤表示,當年總統李登輝果斷指示軍隊投入救災,幫了相當大的忙。吳逸民則回憶,軍隊救災也確立了國家面對重大災難時的軍隊重大角色,隨後的2008年莫拉克風災時,軍隊也更能全面發揮。

被遺忘

18年過去後,至今9月21日已經變成了國家的防災紀念日,吳逸民提到了這一天的全國通知簡訊:"目前我們的預警系統已經有了更精良的改善"。

他回憶,當年在中央氣象局工作時,專職就是速報系統開發,921 大地震的地震發生時的速報,是在地震發生後102秒發出的,現在的科技可以快到只縮短到不到10秒,民眾的手機也都會立刻收到警訊

吳逸民說,他在這天早上聽廣播,聽到節目主持人說,希望台灣不要再有大地震。他說:"台灣怎麼可能不會再有大地震?我們要了解的是地震對我們的危害都在身邊,我們只有不斷凖備,長期防範,不能忘掉921大地震的教訓"。

而現在,台灣也藉由一連串地防災經驗,輸出到世界各國,吳逸民本身已經輔助了中國、韓國、越南、印尼、印度與紐西蘭(新西蘭)等開發地震預報系統。汶川大地震時,也與中國學者持續研究,幫助中國預防地震。他說:"防災技術的傳承是沒有疆界的"。

李錫堤則表示,地震不外乎會引發山崩與土石流,這些經驗也讓後來的中國大陸,在汶川大地震後邀請台灣學者去經驗分享。台灣人也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地震好發區,現在對地震的警覺,也是因為921大地震後經驗的累積,"我們不能淡忘,也不該淡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