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Max 經典30 年】一個NASA 工程師的古怪點子,讓Nike 稱霸製鞋產業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Air Max 經典30 年】一個NASA 工程師的古怪點子,讓Nike 稱霸製鞋產業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Nike是現在的大品牌之一,但你該了解他過去怎麼崛起的,現在你腳上常見的氣墊,是怎麼出現的?

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他賴以維生的「關鍵技術」,很明顯的Nike就是從這地方站起的。全部由塑膠泡泡構成的鞋底,號稱可以找回腳對環境的「敢之力」,會不會掀起新革命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責任編輯:林子鈞)

作為 Air Max 30 周年慶祝活動的重頭戲,Nike推出的「泡泡鞋」 VaporMax 把人們所認知「Air」概念玩到了極致,將整個鞋底都變成了透明的泡泡。

30年前Nike CEO就已經搞出了氣泡鞋,可是那時沒人愛

諷刺的是,早在 1981 年的時候,Mark Parker 曾製造了一款名為 Pillar Air 的全腳掌氣墊原型鞋,鞋墊上是滿滿的「氣泡」。但在當時,這款原型鞋並沒有被接受,反倒是在 Air Max 誕生的 30 年後,一切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而在這 30 年間,儼然已成為文化現象的 Air Max 到底都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這一切,還要從 1981 年講起。

我和 Mark 相識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我在幫忙設計他的辦公空間。

Tinker Hatfield 在聊起自己和 Mark Parker,現任Nike集團 CEO 相識故事時如此說道。那時,Parker 是Nike鞋類產品研發部的負責人,而 Hatfield 則是剛畢業沒幾年的建築師,恰好參與了 Parker 辦公空間的設計。他在 1981 年被 Parker 說服,正式從設計建築改行設計鞋子。

那時候,可能兩人都沒想到,在 1987 年,他們將抵住公司內部壓力,推出一款顛覆運動鞋產業的產品—— Air Max 1

早在 1979 年,Nike就推出了首款使用了氣墊技術的鞋類產品——Tailwind,雖然未能掀起潮流,但憑藉更舒適的穿著體驗,獲得了不少跑步運動員的肯定

而這項技術,則是在 1977 年的時候由前 NASA 工程師 Frank Rudy 引薦給Nike的。他認為,在運動鞋裡塞入氣囊,不僅可以起到緩震的作用,還能減輕鞋的重量,是個非常棒的主意,然後就開始「逐家逐戶」地找運動鞋品牌談合作。

剛開始的時候,Frank Rudy 一直碰壁。大多數運動鞋品牌都不太相信在鞋底塞氣墊的古怪主意,其中,也包括當時仍主導著運動市場的愛迪達。而當 Rudy 遇到Nike的時候,聯合創始人的 Bill Bowerman 教練也不買他的帳,但幸好另一位創始人 Phil Knight 喜歡這個主意。Frank Rudy 的氣墊概念於 1978 年由Nike研發中心完善,並申請為專利技術。

很多人以為沒意義的裝飾,反而成了大賣的原因

因此,當 Mark Parker 和 Tinker Hatfield 著手設計帶可見式氣囊運動鞋的時候,Nike對氣囊技術已經具有一定的應用經驗(Park 和 Hatfield 曾一度被誤認為Nike氣墊鞋發明人)。因此,Air Max 1 的突破性更是在於鞋的整體設計,而不是氣墊技術的首次應用。

「咱們是很好的搭檔。我一般會負責貢獻更多藝術以及文化方面的想法,而 Mark 則更熱衷於解決問題,以及想方設法讓技術之美以不言而喻的方式呈現。」

Hatfield 說道。而他設計 Air Max 的藝術靈感,源自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該建築將內在結構,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外部空間,並啟發了 Hatfield 在鞋底表面露出小一部分氣墊。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蓬皮杜藝術中心)

1986 年,Hatfield 和 Mark 開啟了為時數月的公路之旅,拜訪了許多工廠,找了很多工程師以及供應商討論,到底要怎樣設計這款鞋子。期間,思考極為視覺化的 Mark 和 Hatfield 以草圖為溝通語言,並在無數版設計後終於定下大致模型,但最後還有一點沒能達成共識。

Mark 想在鞋面上增加一個具有一定裝飾性功能的元素。因為,他覺得這樣的話,一方面鞋子的承載力會更好,另一(同樣重要的)方面,運動員也會因為看到這個設計項目而對鞋子的支撐能力更有信心,而 Hatfield 則並不認為這個設計有必要。但 Mark 最終還是繼續畫了一大堆草圖來闡述自己的理由,並最終說服 Hatfield。Air Max 1 終於成型了。

這種將氣墊裸露在鞋底表面,以及考慮視覺設計對使用者(運動員)造成心理暗示的設計理念,與當時流行的「形式服從功能」產品設計理念形成了對比,再加上醒目的配色,Air Max 1 成為了當下運動鞋中「最酷」的那一款。

以科技與時尚之名,Air Max 讓運動鞋成為生活方式與文化的一部分

在剛看到 Air Max 1 的時候,Nike的市場部內心是拒絕的:「誰要買一對鞋底有洞的運動鞋?!」雖然不瞭解中間還發生了什麼事情,所幸在於,市場部最終還是推出了一個能夠突出 Air Max 1 特點的宣傳廣告,協助推動了Nike進入復蘇時期。

Air Max 1 的平面廣告,以透光的方式突出了可見式氣囊部分,平行的射線簡直和八九十年代科幻片中太空船降落的光柱一樣。從當時看來,那是象徵著未來的視覺語言。而在球鞋之下,標注這一句:NIKE-AIR IS NOT A SHOE。但如果不是鞋,它是什麼呢?

在那個互聯網仍未盛行的時代,電視廣告是接觸消費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在 1987 年的 Air Max 電視廣告中,Nike給出了答案,Air Max 是一場革命。

在 1987 年名為《Revolution》的電視廣告中,Nike採用了披頭四的同名歌曲「Revolution」作為背景音樂,並通過快速交替的片段,展示不同人群在享受運動、或是灑汗奮鬥,傳遞了一種積極與改變的資訊。

廣告中還幾次出現了在使用中的 Air Max 1 特寫,清晰呈現了外露式的氣囊,在受到運動壓力後,都發生了什麼改變。這一幕,即使在現在看來還是會讓人激動不已。

革命性的外露式氣囊設計,配上成功的市場推廣方式,為 Air Max 帶來了巨大成功。三星經濟研究所在 2013 年發佈了一份運動鞋市場報告,其中描繪了 1920 年至 2010 年間美國運動鞋市場上的幾大運動品牌競爭歷史。其中顯示,在 1980 年代後期,Nike逐漸開始搶佔當時市場霸主銳步的市場份額,走入上升階段。

紐約時報》在一篇 1989 年名為《Nike正在逐漸超過銳步》的文章中指出:

Nike,保持了自己在針對專業運動員的「功能性驅動」市場的領先地位。同時,(它)正在侵蝕原本由Reebok佔領的,以時尚設計為驅動的運動鞋市場。

Air Max 1 不僅露出氣墊顯眼,而且配色醒目,在當時一片沉悶的產品中突圍而出。與此同時,Nike還很適時地為 Air Max 系列推出產品更新

雖然Nike的氣墊系統不變,但他們每隔 6 個月就會給鞋子換個顏色或樣式設計,然後推出新款,就像時尚界用「春天的顏色」和「秋天的色調」來促銷一樣。

就這樣,Nike將原來只針對專業運動員的、帶有「未來科技」感的功能性跑鞋,轉化為一種無論是專業運動,還是普羅大眾都樂意擁抱的生活方式單品。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Nike將繼續以「科技+時尚」組合推動著 Air Max 的發展。

1990 年,Nike推出了 Air Max 90,從技術上來說,緩衝氣墊變得更大,裝了更多空氣。但為它帶來關鍵性勝利的,在於Nike除了提升了舒適感和彈跳性能之外,還在設計上打造了一款極具時尚感的產品。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lcRltF)

Nike的科技爆發之路

科技層面上,Air Max 一直在不斷改良氣墊鞋底的性能,並隨著性能調整氣墊外露的形式。

回顧 Air Max 歷史,尤其是 1987 年到 1993 年之間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區分每一代產品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新一代產品都會比上一代能容納更多的空氣量,而發泡材料則用得更少。發泡材料會破損,但空氣不會。

Nike緩震創新總監 David Forland 介紹道。事實上,著迷於外露式氣墊的消費者,也在追求可以在鞋底「露出更多空氣」,使用更少的發泡材料。

Air Max 氣墊發展史

1991 年,Nike推出 Air Max 180。它的緩衝氣墊部分將中底與大底合二為一,成為首款做到 180 度露出氣墊的鞋款。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PfSaf2)

1993 年,Nike通過利用「吹塑法」,使得 Air-Sole 在不依賴氣壓的情況下,可 3D 成型,這也意味著它可以根據運動鞋的前掌彎曲成型。這項技術首次應用於 Air Max 93,但是在 Air Max 95 中才通過使用兩個獨立吹塑成型的 Air-Sole 單元,首次實現前腳使用視覺化氣墊設計。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YbQvuv)

1997 年,Nike攻破了全掌 Air-Sole 設計方式。他們創建了一個相互關聯的鞋跟和前腳單元,加上兜住足夠長的融膜,從而實現了閉合全掌長度的三維模型。 Air Max 97 誕生了。

Air Max 97 作為其中一款最受歡迎的運動鞋,除了是Nike首次攻破全掌技術的里程碑以外,它在設計上、甚至是文化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The Silver」以及「銀子彈」,都是部分球鞋迷賦予 Air Max 97 的昵稱。這款受到日本新幹線啟發的球鞋,從設計外觀上配有動感流暢的線條以及具有金屬感的銀色,搭配著更大範圍外露的透明氣墊鞋底,貼切地體現了 90 年代末尾時期,人們對即將跨越千禧年的一份期待。

千禧年後的世界,過去看似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無論《2001 太空漫遊》、《回到未來》系列,還是《終結者》等重要流行文化作品,它們都在想像千禧年後的世界,而這個未來,對於生活在 97 年的人來說,已經觸手可及。而 Air Max 97,無論是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是充滿未來感的設計上,都讓那一代的人內心澎湃,仿佛穿上後,就已經走進了未來。

連紀梵希的前設計 Riccardo Tisci 在回憶 97 年的時候(那時他才 23 歲,還在忙著寫畢業論文),也不禁感歎道

(那時候)如果你沒有一雙 Air Max,你就是一個不酷的人(you were considered a loser)。

無論是 Air Max 90 的紅外線紅,還是 Air Max 97 的未來金屬銀,它們都體現了 Air Max 使用的顏色,自身已經成為時尚文化上非常具有傳播性的話題。這也是為什麼Nike可以在 30 年以來,在推出新款的同時,也可以不斷推出在顏色外觀設計上改變的複刻版,卻仍然能夠賣斷貨的原因。

迎来 30 歲生日的 Air Max,要把「Air」推到極致

Air Max 這個建立於「空氣」上的傳奇品牌,在 2017 年迎來了自己的 30 周年紀念日,拿出了一份「極致」產品系列。而且,看來「三十而立」的 Air Max 非常需要它。

向來以技術為榮的 Air Max,在 2012 年至 2016 年間,碰上了技術瓶頸,出現了 5 年的空窗期。

與之同時,Nike的德國宿敵愛迪達,反倒是在這幾年來,借助社交網路和時尚聯名,籠絡了不少年輕消費者。同時,它也推出了屬於自己的 Boost 鞋底,在功能性上獲得了認同。這些,都讓它在美國和全球的運動鞋市場上獲得快速的銷售增長。

為了在 30 歲生日之時「爭一口氣」,Air Max 推出了將氣墊玩到極致的「泡泡鞋」 VaporMax。

「泡泡鞋」給人最直觀深刻的印象就是——鞋底看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塑膠氣囊!從最開始, Air Max 1 在鞋底上「打了個透明小洞」,裝入了空氣,到 30年後的今天,「泡泡鞋」成功地將整個鞋底完全變成「空氣泡泡」。

不過,「泡泡鞋」的鞋底看起來亮亮薄薄的,不禁讓人懷疑:踩上去真的不會破嗎?!

「泡泡鞋」鞋底的 5 個密集受力部位覆蓋了耐磨損塗層所有受力點都對應不規則,但彼此相連的小氣囊,上手感覺非常結實。同時,這也是Nike以第一次去掉了運動鞋的中底,不使用橡膠,前後腳掌位置則是由以兩片氣墊以極細密的接縫連在一起。

再配上清新的白色,鞋底、鞋面、鞋帶看起來自成一體,顯得更為乾淨,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除了外觀上改變,Nike的新氣墊鞋底設計也是為了進一步優化使用者的體驗。在過去,氣墊只被當做鞋底的一部分,用作緩衝壓力。但後來,研發團隊意識到一個問題,他們發現鞋底會削弱運動員腳掌的感知力

而原來的全掌型氣墊,雖然能夠保護雙腳,但由於腳各個位置施力程度不同,原來的氣墊難以給予準確的回饋回應。為了可以「重新恢復感知力」,團隊嘗試去掉包裹氣墊的橡膠,使得原來只是作為鞋底一部分,用於緩衝壓力的氣囊,真正成為了鞋底本身,這也是「泡泡鞋」與過往設計最大的差別。

除此以外,如果細看,可以發現 VaporMax 的鞋底有複雜的細紋,這些都是精心計算設計的。

相比手繪設計然後做出模型,我們可以更快捕捉資料,更具體地測試某個點的壓力值,迅速建模。

研發團隊介紹道。雖然提高了解決問題的速度,但研發時間也耗費了 7 年。

在這 7 年間,由 25 至 30 人組成的團隊找到了方法去掉外底,研究如何去掉所有不必要的結構和層次,最終到達了「絕對貼合」的目標。

除此以外,就如 30 多年前 Hatfield 和 Parker 為了找到最合適的 Air Max 1 設計方案,耗費了很長時間和工廠與供應商溝通,這次為了研發「泡泡鞋」,研發團隊在量產方式上也耗費了大量精力。

如果想要生產無先例可循的工業產品,設計生產機器比設計產品本身難度更高、也更耗費時間。過去,福特的 T 型車與蘋果的 iPhone 都走過這條路,而「泡泡鞋」VaporMax,也是如此。

「泡泡鞋」的鞋底由一種聚氨酯(TPU)製造而成,它是一種沒有氣味的、半透明不規則小顆粒。抓起一把,你會感覺到溫熱,但幾乎沒什麼重量。

這些小顆粒隨後會被製成一種看起來很普通的塑膠板,然後被送入一條流水作業機器組完成一體成型:從熱塑成型、邊緣切割到充氣,基本上都由機械手完成,只需要一個工人在一旁作業。

「它要求相當精密的自動化製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了 140 個工程師,差不多 10 個博士的原因。你問它的價格?我不能說。700 萬美金這個量級聽著怎麼樣?」

Nike AIR 製造創新部門的副總裁 Lailit Montiero 非常自豪地說道

(“泡泡鞋”鞋底的模具,比引擎的結構更細緻)

上的了時尚周,進的了健身房

耗時 7 年完成了一款極致的產品,Air Max 接下來需要的,是以一場狂歡派對來宣告世人。

為迎接慶祝 Air Max 30 周年的 Air Max Day 慶典,Nike以「Kiss My Airs」為主題,邀請三位元亞洲新銳導演 Yuen Hsieh、Vernie Yeung 和 Jonathon Lim,透過他們的鏡頭,展現了藝人李宇春、街頭芭蕾舞者 Lil Buck 以及時尚代表 Eugene Tong,是如何以「泡泡鞋」和其它 Air Max 產品,創造屬於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

除此以外,在 2016 年巴黎時裝周上,他們和 Comme des Garçons 聯手推出了一款特別版的「泡泡鞋」,來證明這個產品是「進得了健身房,出得了時裝周」的。

而知名工業設計師 Marc Newson 則運用 Flyknit 編織材質和皮革,展示了「泡泡鞋」的更多可能性。

(Marc Newson 設計的“泡泡鞋”版本,運用了 Flyknit 技術)

除了針對「泡泡鞋」自身進行創作,Nike還推出了 Vision-AIRS 項目,聯手新生代設計師,以 VaporMax 為靈感,各自設計出了一件獨一無二的衣服,探討漫步雲端的概念。這些實驗性的設計,除了是對「泡泡鞋」的致敬,同時也推動了建築與材料設計領域的新界限。

在當今跑鞋設計中,從一個活動過渡到另一個活動的概念比以往更加流行,過去的運動鞋主要是用於跑步,而不是作為生活方式一部分。但現在,這(運動鞋)已經是時代精神的一部分,文化的一部分。

Nike跑鞋部全球創意總監 Andreas Harlow 如此說道。而今年 30 歲的 Air Max,曾是開啟這一時代的鼻祖,它是否又能憑藉 VaporMax 奪回統治地位?

題圖以及內文中未標明出處的圖片均來自N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