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哪些跟内地不一样的民俗?

我在网上查到香港的打小人和黄大仙区的问卜挺有特色的,除此外香港还有什么民俗? 我每次去香港都是购物,还有就是高楼大厦,感觉没什么意思。 我想了解下香港…
关注者
61
被浏览
48,932

13 个回答

香港民间习俗的最大特色,是中西合壁,同时亦是保留多很多华南的传统习俗。


西方節日

中西合壁,就是香港很多西方的节日习俗,也被普遍接受起来,如复活节食复活蛋丶圣诞节摆圣诞树等等,都是来沿自英国等西方国家。

至於非宗教的西方节日,有情人节丶万圣节丶父亲节丶母亲节等等,近年已经成为商人促销的借口。


传统节日

虽然香港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有些节庆是区域特有的,例如筲箕湾有谭公诞丶大坑和薄扶林有舞火龙丶大角咀有庙会丶九龙城候王诞等等,以下是华人庙宇委员会列出的传统节日:


围村文化

围村文化最突出的是「围头话」,如电影《我爱扭纹柴》中周润发与黄秋生大讲围头话。

还有「添丁点灯」,即是於元宵期间燃点花灯,由过去一年曾添丁者进行仪式,意即到祠堂向祖先禀告,并祈求保佑这个新成员,同时也是要族人承认新添男丁的地位,保证他将来能享受族内各种权利。

还有就是「盆菜」以及「九钵」,盆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一种围村宴客食品叫「九鉢」,即是俗称的「九大簋」,分用九个碗或钵盛起不同餸菜,有鸡丶鸭丶门蟮及陈皮鸭汤。


蜑家文化

开埠之前香港是个渔港,例如筲箕湾丶香港仔丶青衣丶大埔均是渔村,到战後香港仍然有大量水上居民,俗称「旦家」。很多渔村都有天后庙,信奉妈祖。

蜑家人有一种渔歌文化,叫「咸水歌」,是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丶随编随唱丶对唱等形式歌法。

蜑家人有祭祖的传统,但他们大多不用神主牌代表祖灵,而是用木制的人像。这是由於古代蜑家人教育水平较低,文盲甚多,因此多不设神主牌。在亲人逝世後,蜑家人会请灵媒与刚逝世的亲人通灵,亲人会描述他所喜的造型,然後家属就会请工匠依照描述制作偶像,完成後会放在船头的神龛供奉。


安利一下笔者有关【香港】的专栏文章:脱苦海的文摘【香港】

房地产相关的专栏:赏心悦目的家

投资理财相关的专栏:投资自己最好

专栏短网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关问题:

脱苦海:香港郊野公园体系为何不申请世界遗产?

脱苦海:有哪些关于香港的冷知识?

脱苦海:我想知道香港一般说方向是以东西南北来分的吗?

脱苦海:为什么现在香港的文化产业变得没落?

脱苦海:香港有哪些有亮点、有特色的菜市场?


遇事不决的年轻人在探索玄学上,堪称无师自通,从星座到手相,从塔罗牌到能量水晶、量子纠缠,通通都算一遍,不是在寺庙上香,就是在买彩票,毕竟,没人能拒绝求好运。


有些人选择周末寺庙清修,有些人则去天桥下找打小人的阿婆——前者是自我修行,后者是大胆出击。


与其自我精神内耗,不如直接点释放压力,更何况“打小人”听起来就主打一个直接、简单、粗暴。




看过港剧后发现,原来香港人有一套非常全面的生活运势逻辑——事业生活不顺了,那就去“打小人”。


铜锣湾鹅颈桥下的空地,便是香港打小人的圣地。


一边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一边是摆放了神像、香烛的打小人摊,现代和传统就这样有些魔幻地交织在一起。


虽然看起来是迷信,但在香港,打小人不仅是正经生意,做商业登记的阿婆,有的还会自信且大胆地给自己加上“中港著名神婆”的抬头。


△打小人的商业登记


这也是为什么天桥底下打小人的摊位,会在显眼的地方备注上“香港政府发牌”,表明自己的正规和专业,不过找上门的顾客更多看重的是神婆的业务能力和口碑。


天桥底下阿婆众多,上门的顾客、围观的游客将天桥变得热闹非凡,只见嘴里念念有词的阿婆们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捏着被打的“小人照片”或者特殊的符纸放在砖头上,一手抄着女士高跟鞋高高抬起又落下。



“啪啪啪……”的打小人声和“打你个小人……”的咒语混合在一起,气势十足。除开内容不谈,阿婆们打小人的咒语不仅节奏感十足,而且极其押韵,每一个打小人的阿婆,都是一位野生rapper。


例如市面上常见的这首打小人口诀:


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埞抖。

打你个小人脑,打到你输到乜都冇。

打你个小人额,打到你双眼都翻白。

……



在朗朗上口的口诀中,从头到脚、从表至里,保证小人在阿婆的手下被打到“体无完肤”。


而不同的客户打小人也有自己的侧重点,根据客户的需求,阿婆们也会用不同的口诀予以满足。


在惊悚鬼片《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里,黑社会大哥让阿婆帮他打阻碍他上位的小人,阿婆的口诀就不一样了。


△来源:《迷离夜》剧照


这些口诀,有的是打小人世家的代代相传,有的则属于阿婆的自由创作。


香港作为国际化旅游城市,打小人也走向了国际化,招牌都有了英文翻译,打小人翻译为“villain hitting”,打小人的口诀也有了英文版:


Beat your little head, you work never go ahead;

Beat your little eyes, very soon you die;

Beat your little ear, you will not listen clear;

……


△来源:港剧《家有喜事2020》


东方迷信文化的神秘感,以及打小人形式上的简单粗暴,内容上的易懂趣味,让打小人成为香港的街头一景,不少节目以它作为主题,花费大幅篇章呈现这种独特的香港特色。


台湾的节目《世界第一等》,专门找到知名的“梁金婆婆”做了一期街头采访,问出了游客最想知道的打小人十万个为什么。



猎奇的日本也关注到了这个香港“巫术”,让男明星街头体验了一番,日本人直呼6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打小人的业务也发展到了线上。不仅有些摊主在社交账号上分享自己的经营业务,甚至有些人还开始做起了“打小人代办”的生意,为了方便外地朋友,中介们会帮忙跑一趟天桥。


更潮的阿婆们则是直接做起了线上接单,沟通后,录下打小人的视频直接发给顾客,面对大陆客,微信、支付宝转账付款都OK。



打小人的生意范畴也不简单。不仅仅可以打“具体的某个人”,例如介入感情的“小三”,也可以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打小人,比如阻碍自己的某些小人,顾客还能自己亲自动手打小人,求健康、求平安、求生意顺遂等等。



新冠疫情期间,阿婆们接待的业务里,还包括“打病毒”,口诀变成了“打你条小人腰,等你成日发高烧”,当然,神婆也是需要戴上口罩打的。



可以说,只要顾客说得清需求,并且付得起钱,那就是“万物皆能打”。


况且,香港打小人的定价,一直稳定在50元港币左右,多年从未涨价,堪称业界良心。



作为香港第63号非遗,打小人的官方称谓其实是“惊蛰祭白虎”。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惊蛰日蛇虫鼠蚁出动,而白虎作为百兽之王可以斥退虫蚁,后来民间也逐渐演化出惊蛰当天祭白虎、打小人的习俗。


“打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被称呼为“厌诅”或“厌胜”,是以诅咒方式对付小人。到了清末民初,广州西关一带出现了专门“打小人”的走鬼档,之后传入香港。


打小人最为盛行的时间当属“惊蛰”,又因为“六”日和“除”日是传统中国宇宙观里阴数、阴日,所以也有地区会在农历的初六、十六、廿六这几天,或者在历书记载的“除日”打小人。


因此惊蛰当天,鹅颈桥下打小人的游客往往多到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人们来自地铁和人海,排着队,拿着恨的号码牌,一排好几个小时就为了打小人。



打小人的地点也有所讲究,想要灵验,就要在阴暗、煞气大的地方进行。而香港的鹅颈桥底恰好位于一个三岔路口,是一个极煞之地,就成了打小人的集散地。


除了鹅颈桥,惊蛰当天也有一些庙宇提供打小人业务,其它地区如湾仔洪圣庙、油麻地的榕树头等等也有阿婆摆摊。


别看打小人的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婆,但打小人仪式走起来可是非常专业和复杂:奉神、禀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进宝和打杯,一共有八个步骤。


简单来说,先要点香烛供奉神明,接着阿婆会将顾客的姓名、八字等这些信息写在百解灵符上禀告。接下来进入打小人的环节,用符纸替代小人,或者顾客要打特定的小人,就需要提供特定小人的照片甚至是衣物(写上对方的姓名、生日)。


△来源:《世界第一等》


打小人的重头戏随之而来,打小人一定要垫一块砖头,阿婆一边念叨口诀一边拿鞋在砖头上打小人。


△来源:《世界第一等》


代表小人的符纸或者照片被打烂后,装进纸做的白虎,之后猪油封嘴,再把白虎和小人纸烧掉。


△来源:《世界第一等》


接着撒大米或者五色豆子,或者百解灵符等,是为了喂老虎、驱赶小人从而消灾解厄。下一步来到了“进宝”环节,烧金元宝、金银纸钱等供奉鬼神。


收尾的是打杯,也叫掷杯筊,打出一平一凸(一阴一阳)的圣杯,就代表神佛同意了所请之事。如果掷不出,则需要有另外的仪式来请神同意。


打小人的摊位上供奉的神佛不少,有观世音、孙悟空、土地公、财神爷等等,各路神仙,有求必应。



在打小人的过程中也有些禁忌:例如不能打到自己的影子,对自己有碍等等。


有些阿婆也不会用特别“恶毒”的口诀,针对“指定的人”,而是以顾客自身或环境的不良因素为打击的对象,这样也可以避免被反噬。


虽然打小人的多是阿婆,但有些时候,庙里的男庙祝也会帮忙打小人。打小人的鞋子,则是用人穿过的女鞋效果更好,高跟鞋鞋跟敲打起来也尤为顺手。



惊蛰当天“打小人”是南方不少地区仍然留存的习俗之一,只不过在香港尤为盛行和日常。早年香港作为渔村,居民靠捕鱼和务农为生,都是靠天吃饭,因此遇到天灾坎坷,人力难以解决时,古代的先民们就会转向神佛求助。


在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上,官方介绍打小人时,表示“可以把打小人看作是寻求发泄释怀及转运的方法”。



而天桥底下上了年纪的阿婆生意更好,也有一个原因在于不少客人是一时不顺,前来打小人驱除霉运,而阿婆在和顾客交流的过程中,也会用自己的人生阅历,适当地开解顾客。



在打小人的摊位上,顾客对生活的不满、遗憾、怨怼,在阿婆咒骂小人的口诀和鞋底敲打声中,逐渐释放,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也就排解开来。


一位在鹅颈桥底摆摊的阿婆就曾在电视采访中说到,有的年轻人职场不顺来打小人,打杯时一下就是圣杯,颓丧的年轻人立刻就恢复了自信心——这就是“神仙都帮助我”带来的心理暗示,堪比吸引力法则。


可以说比起迷信转运,更多的人前去打小人是为了一场朴素而接地气的心理疗愈,打完小人神清气爽,心理咨询师都要说一句瑞思拜。


作者 | 持墨

编辑 | 豌豆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