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漫談】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古典啟示錄|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05 17:47:47| 人氣36,18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越陳越香的協奏氛圍

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說到小提琴協奏曲,大家的腦海一定馬上閃過柴可夫斯基,他那首作品的煽情力量令人難忘。至於,貝多芬的則顯得最雄偉,孟德爾頌的最能夠在平易中見偉大,而布魯赫的則是最深情纏綿。

 

若想簡短地形容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好像不太容易,彷彿曲子沒有顯著的特色似的。可是,不論三大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孟德爾頌、布拉姆斯)、或三D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又都少不了它,由此又可看出其歷史的價值!

我們從當時兩位音樂名家口中,不難觀察出這首曲子在當時的評價,的確有些矛盾與尷尬。漢斯力克說,「這是作曲大師筆下充滿造型性,費神的藝術性的作品,但多少有讓人難以親近的造作,和在半途中架起帆跑起來的幻想。」薩拉沙泰則表示,「我不否認這是一首很好的音樂,不過你以為當雙簧管以慢板奏出全曲唯一的旋律,我會索然無味的在舞台上,手持小提琴茫然地聆聽嗎?」


談寫作背景

布拉姆斯在他的傳記中寫到,此曲寫作沒有任何靈感可言,有的只是創作技巧。因此,不少人認為此曲是布拉姆斯最沒有「創意」的作品。但是有誰能夠體會到,他創作時內心的壓力呢?

布拉姆斯寫交響曲面對著貝多芬的龐大陰影,寫小提琴協奏曲同樣再度面對樂聖的影響。他曾經對旁人說:「你不會知道,那個傢伙怎樣阻擋了我的前進。維也納有一些蠢蛋,竟把我當作被貝多芬第二。」

沒錯,「貝多芬第二」這個外界認為對布拉姆斯讚美的稱呼,卻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頭銜。早在二十六歲時,布拉姆斯寫了第一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演出結果徹底失敗!讓他日後在創作管弦樂曲時格外戒慎,也因此第一號交響曲一直到四十歲才完成,還被稱作「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而布拉姆斯一生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同樣之前有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擋在前面,而且兩首都是D大調寫成。

1877
9月布拉姆斯因為在巴登,聽到薩拉沙泰演奏流浪者之歌而大受感動,興起想寫小提琴協奏曲的念頭。之後他義大利旅行回來,1878年夏天開始在Worth湖的 Portschach村寫作。此處是布拉姆斯夏天最重要的避暑創作地點,在這裡一年前他才剛完成充滿田園風的第二號交響曲,而他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也是在此完成。這幾首作品,正好代表布拉姆斯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18797月著手創作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8月份四樂章的構想抵定,22日他將第一樂章獨奏部分的譜寄給姚阿幸Joseph Joachim過目,兩者開始針對此曲展開熱烈的討論。而這位當時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也因此給了布拉姆斯非常珍貴的意見,成為這首作品不可或缺的「貴人」。1023日的信中,布拉姆斯表示他不喜歡急就章地創作與演出,同時正為四樂章的中間兩樂章慢板與詼諧曲而苦惱,計劃另外寫慢板替代之。


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

 

十二月中,布拉姆斯已經準備將此曲公開演出,果然首演就在1879年新年於萊比錫,由作曲家指揮、姚阿幸主奏,首演版本為含兩個內樂章的四樂章。首演之後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社會大眾主要著眼的還是在布拉姆斯在浪漫時代,對小提琴協奏曲的幾個堅持上頭。

畢羅當時做出了著名的評論:「布魯赫為了小提琴寫協奏曲,布拉姆斯『對抗』小提琴而寫抗奏曲。」胡伯曼則在稍後補充說,「布拉姆斯的協奏曲並非對抗小提琴,是一首小提琴與管弦樂的抗衡的作品,最後還是由小提琴贏得勝利。」


談手法

布拉姆斯一生寫了四首協奏曲,共同的特色事都具備堅固、清楚的形式。在當時,浪漫派作曲家都紛紛放棄對固有形式的堅持,投入個人化、浪漫風、標新立異的潮流懷抱中,只有布拉姆斯反過來更深入精準地挖掘固有形式的特色。他的協奏曲受到莫札特的影響,除了古典精神之外,甚至參考巴洛克、文藝復興時期,而維奧29 首協奏曲中的第22首,也成為他寫作小提琴協奏曲的典範之一。

在管弦樂法上頭,布拉姆斯喜歡用自然發聲的法國號,與其他作曲家紛紛採用的活塞式有著音色的差異,讓音樂聽來更多一份醇美。此外,他跟貝多芬一樣是動機發展、主題變奏的高手,能夠將細小的樂念想法,無限擴大成恢弘的巨構,從貝多芬、舒曼開始玩弄節奏的藝術,布拉姆斯將此精神延續,讓音樂產生莫名的張力。

這些例子都可以明顯從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聽到,布拉姆斯將浪漫主義的內容裝入古典形式的容器中,儘管結構與創意並沒有新鮮之處,但透過整體調性精巧的轉換,搭配上濃厚的田園牧歌風味,讓這首作品有一種越陳越香的耐力。


談樂曲

第一樂章,不甚快的快板,三四拍子、奏鳴曲式。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管奏出深沉且充滿牧歌風味的第一主題,雙簧管接著奏出哀怨旋律,展開第一樂章以旋律發展的基調,同時低音弦與木管進行精緻深層的對位。抒情的情緒,可以說建立了整首作品的整體風貌。管弦呈示部告一段落,小提琴主奏才抖擻登場,穿梭在中提琴與木管群的旋律中,之後才進入第二主題部。第二主題由木管柔和吹出以A大調溫柔開始,主奏小提琴則出現全新旋律,隨後結束在a小調。發展部以管弦樂第二次總奏開始,第一主題、第二主題轉調、對位地發展著,音樂力道逐步增強,主奏小提琴重複演奏主題動機,音樂充滿提昇感,連接到再現部。

再現部一樣以強力總奏開始,主旋律在木管上頭,呈示部的材料不斷地經過和聲、對位手法再現之後進入花奏,姚阿幸,奧爾、克萊斯勒、布部B布梭尼、海飛茲都為此曲寫過展技花奏。花奏過後,尾奏第一主題從容出現,情緒安靜、慢慢減低速度,準備進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慢板,F大調、二四拍子、三段體。管樂吹奏出布拉姆斯招牌風格,可說是此曲最迷人的一個樂章,雙簧管在木管包圍中展現田園風,又帶點北國的淒涼感。主奏小提琴不斷地裝飾主旋律,經過C-D-G-C-B-f的不斷轉調。

之後,從升f調開始三段體的第二段,散發出布拉姆斯特有的苦澀美感,旋律充滿不安卻又帶著憧憬,整個弦樂群在旁以對位伺候,更凸顯樂句張力。整個樂章沒有劇烈火氣,只有平靜雋永。

第三樂章,活潑而不快的、遊戲似的快板、D大調、二四拍子,不規則的迴旋奏鳴曲式。這個樂章原本提示「遊戲式的快板」,但是姚阿幸建議,如果不加上「活潑的、不太快的」字眼,演奏上將有困難。獨奏者一開始立刻奏出雙音快速主題,這個迴旋主題帶有匈牙利吉普賽風味,輕快、幽默,與前兩個樂章的深沉,有著迥異個性。充滿著節奏能量的第三樂章,正是歌頌匈牙利出生的小提琴家姚阿幸。

在木管的顫音和憂鬱的管弦樂來回反覆之後,開始進入-B-A-C-B-A-Coda(A-B-A)七大部分的輪旋結構。尾奏前出現小提琴主奏的花奏,充滿對位卻又柔和,能夠充分讓獨奏者發揮技巧。結尾再加上大提琴以土耳其進行曲形式暗示主題,最後以罕見的終止手法結束全曲。

姚阿幸給這首曲子演奏時的具體建議,例如:他認為某個段落低音弦應該用手指撥奏,而非用弓拉,如此伴奏重量感可以減輕,獨奏者比較不吃力。他也建議減輕木管樂器的力度,理由與前述相同。這首作品與其他真正炫技的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雖被認為演奏者不需在技術上走鋼索,卻必須另外具備能將各樂章內部邏輯強化的能力,需要的是講究「內斂火候」的演奏者。在當時,除了姚阿幸之外,比利時的小提琴家易沙意也將此曲列為拿手曲目,兩人在樂壇強力推銷這首作品。

 

 

 

推薦唱片

BCD1,海飛茲/小提琴,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RCA),堪稱此曲錄音中錄音效果最佳的版本,海飛茲演奏行雲流水與萊納搭配天衣無縫。

 

 

BCD2,密爾斯坦鬆緊有致的小提琴拉奏,搭配Anatole Fistoulari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相當精準(Seraphim)

 

 

BCD3,西格提的運功呈現一種清新感,搭配Herbert Menges倫敦交響管弦樂團氣質頗為吻合(Philips)

 

 

BCD4Erica Morini的小提琴有著老式維也納魅力令人難忘,搭配ARTUR RODZINSKI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深情款款充滿張力(Westminster)

 

 

BCD5,謝霖小提琴的細膩,搭配上海汀克指揮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的慢與堂皇,呈現舒緩貴氣感(Philips)

 

 

BCD6Ida Haendl的小提琴搭配上柴利畢達克的指揮,是個絕妙組合。(Tesement)

 

 

BCD7,葛羅米歐的小提琴,結合上貝紐姆指揮皇家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表現出兼具沉穩內斂與熱情狂放的特質(Philips)

 

 

BCD8,西格提年輕時的這個版本有其歷史地位,象徵姚阿幸以降的匈牙利風格演出,Harty指揮哈雷管弦樂團(EMI)

台長: 歐頭

威爾剛
2020-01-10 22:22: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