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5 09:00:00| 人氣6,023| 回應1075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模式》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楨:同屬儒教文化圈,為何只准「日本第一」「四小龍」,不許「中國模式」呢?(共)匪類不配同一標準唄!只配與同類蘇俄比啦!

中國模式 _百度百科

中國模式的實質,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這是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奮鬥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
  目錄
簡介
淵源與發展
産生的背景和條件
基本特征從經濟體制上看
從經濟結構上看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內在規定性獨立自主
改革創新
實踐本位
以人爲本
和而不同
成功經驗
不足和完善
政治智慧
經濟模式
社會變革
文化模式
發展方向
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982.htm#8

中國模式 维基百科

中國模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開始,尤其是在六四事件後,其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權力與市場的結盟為特徵,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既得利益集團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重要行業。  
  正面評價 
有評論家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西方國家狀況不佳,應對措施緩慢低效。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人權狀況較差,但經濟穩定發展,前途更為光明。西方注重人權,但自由的模式已失去活力,一個新的北京共識正在成形。
  負面評價 
經濟問題掩蓋了的政治問題,如中國的經濟性質以及所有權的體制問題等。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帶動為主。

中國模式: 贊成與反對 (丁學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本書將作者一系列的演講和回應整理成文,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作者以中立的態度剖析「中國模式」現象,通過公共辯論啟動思路,以求達到共識。

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 (鄭永年 揚智 2011)

  內容簡介
  中國模式是媒體與社會傳播中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持續、中國共產黨如何成功轉型、政治體制的改革又該何去何從?以及中國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發展,而各國又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書為讀者解析何謂中國模式,並為讀者詳述中國模式如何發展而來、未來會如何發展,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系統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獨到的眼光、精闢的批判手法,自紛繁的表象裡超越各種主義的紛爭,對於諸多重要的政治社會問題給予了冷靜、公平與有力的解釋。
  作者簡介
鄭永年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先後出版專書達十四本,由其主編的學術著作也有十二本。此外,更經常在報刊及其它媒體發表評論,為香港《信報》1997至2006年的專欄作家;2004年開始在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撰寫專欄。多年來其深入而精闢的中國研究以及視野獨到的專欄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且廣泛的影響。
  目錄
前言: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模式 5 
第一講 國際發展視野中的中國經驗 13 
引言 14 
不能說中國沒有政治改革 15 
社會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17 
透過政治與行政手段保護產權 17 
社會正義是持續發展的前提 19 
社會多元促進政制改革 21 
第二講 中國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 25 
引言:余英時vs.姜義華 26 
西方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 28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演變及其與自由主義的關係 34 
經濟發展和民族國家建設 43 
中國民族主義的未來 47 
第三講 政治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 53 
引言 54 
國家與民主 55 
國家、民主和開發中國家 63 
國家建設和中國的民主化 66 
第四講  人本社會主義、政黨的轉型和中國模式 81 
引言 82 
政黨、國家建設和民主 83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轉型 91 
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與黨的第二次轉型 107 
第五講 民主化的中國模式 117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118 
國家制度建設在先,民主化在後 122 
中國的漸進民主化 128 
第六講 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模式 133 
金融危機和中國模式 134 
中國的複合經濟模式 137 
社會改革和中國模式的改進 146 
第七講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 
中央地方關係問題 154 
現象的根源 158 
現代國家權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161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166 
選擇性集權、國家權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 173 
第八講  放權改革:中國的中央、地方與公民社會 181 
引言 182 
兩種分權概念 183 
政府間放權如何造就經濟的高速成長 186 
政府間放權的負面後果與重新收權 190 
國家—社會放權的舉步維艱 194 
結論:進一步實行國家—社會分權 206 
第九講  必須保衛社會: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政策  
發展動力與社會後果 216 
曼庫爾.奧爾森和卡爾.波蘭尼 218 
開放與市場發展 223 
開放政策不均衡的影響 225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230 
社會開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參與 233 
為什麼必須保衛社會? 237 
第十講 鄉村民主和中國政治歷程 245 
引言 246 
農民與民主 246 
中國農民的新特質 248 
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形式 251 
鄉村民主與民族國家的建設 254 
結論 260 
第十一講  農民與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視的關鍵點 265 
引言 266 
作為一門顯學的農民民主 266 
理論認識的進步和現狀 268 
現存理論的批判 275 
農民與民主關係的再思考 279 
結論 284 
第十二講  中國要從新加坡模式學習些什麼 287 
新加坡能不能學 288 
權力的有效集中 290 
融政黨於社會 291 
政府和社會的關係 295 
反對黨並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標誌 298 
領袖的作用 301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政改前景 303 
結語:中國模式與思想解放 309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進行該調查的民意公司GlobalScan的負責人庫爾特說,調查範圍涵蓋廿二個國家的二萬四千人,與去年相比,今年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四六%升至五○%,為所有受調查國家之最,名列第五,歐盟退居第六。前四名為日本、德國、加拿大與英國;美國排第八。 
 庫爾特指出,「歐盟長期被視為政治和經濟穩定的象徵。歐盟陷入危機後,人們把希望轉向中國。」 
 調查顯示,中國民調之所以上升主要拜經濟所賜,有超過五一%的受訪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 
 其次,中國廣受歡迎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如尼日高達八九%的支持率都投給中國,巴基斯坦和肯亞則分占二、三位。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歡迎程度也有所提高,如美國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去年的三六%升至四二%;澳洲更從去年的四三%增為六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大力推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在今年民調中卻明顯滑落,如日本的半數受訪人對中國均持消極態度,對中國有好感的不及一○%;南韓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上漲十一個百分點;印尼對中國的好感下降十二個百分點﹔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好感也跌落六個百分點。 
 庫爾特表示,該調查主要從「國家對外政策、傳統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和美食等方面)、對國民態度和該國經濟(產品和服務)等四個方向進行考量。」他從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的進步,這是個好現象。」

中國“十一五”經濟總量超德日 綜合國力大提升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9.9%;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加,初步預計,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74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5.7%,年均實際增長10.6%,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達到83080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3%;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847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倍,自2006年超過日本,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對外經濟與對外貿易水準提升,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進出口貿易總額近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貨物出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連續18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豐碩,均為中國科技進步的寫照。
  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國家統計局也提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調、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社會公平問題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矛盾和問題。因此,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方能達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並給出排名。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低於日本5個身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引世人矚目,國內外評價很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似乎馬上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還有所謂“中美共治”之說。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不完全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諸多評價指標,綜合國力顯然就是一項重要評價體系。 
  2009年,在韓國實施的評價中,美國(69.15分)和中國(54.73分)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似乎形成了中美兩強格局。但是這次排名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此次中國自己評定的中國綜合國力第七的排名相差很大。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處於即將在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的欣喜和興奮之時,綜合國力落後日本5名的現實告訴中國還要付出諸多努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OECD預言:中國經濟 2016稱霸全球【經濟日報 2012.11.1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9日發布預測說,全球經濟勢力在未來半個世紀會出現大洗牌,中國最快將在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2025年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產值合計可能超越7大工業國(G7)的總和,並在2060年前超越所有已開發國家加總。

與霍布斯邦談共產主義2012-11-11 中時 江靜玲(另參本館:《革命的年代》)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今年十月一日在倫敦辭世。 
 猶太裔的霍布斯邦十四歲參加共產黨,十六歲跟著叔父逃避納粹,從柏林輾轉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完成歷史學業後一直在倫敦的柏貝克大學任教,終其一生都是一位共產主義者,即使在一九九一年英國共產黨解散後,他仍堅持自己是一名獨立共產黨員,「那是我的少年夢,我想保留著它。」 
 中共十八大本週在北京揭幕,當年訪談中,霍布斯邦有關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有成為世界強權潛能的講述分析,再次在我腦海中迴盪,昨日重看訪談筆記,益發懷念並佩服這位史學大師。  
 他指出,在廿世紀中,俄共垮台,歐洲共產國家也瓦解了,中國共產黨已走上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與中國共產黨政府建立之初的政策大不相同,「因此,我不相信這個企圖改變社會的運動是成功的。」但是,霍布斯邦對此解析又十分清楚,他把以「工人運動」和「解放運動」為根源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失敗與共產主義執政質變聯在一起,「當『共產主義』演變成為『政府』的那一刻開始,共產主義已完全變質了。」 
 霍布斯邦指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可以把「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政府」闡釋得更好,「我們應該把共產主義做為一個社會解放、民族解放,或混合兩者的解放運動,興共產主義取得政權後,嚴格區分開來。」 
 霍布斯邦早已預言,中國具有成為世界強權的潛能,甚至可能與美國競逐世界超強地位。在那次訪談中,他再次提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後的急速發展,一直到廿世紀未的表現,都令人覺得中國將會很快的邁向先進國家,「中國在廿世紀,建立了強烈的國家定位和民族主義,甚至可說,是一種強權式的民族主義,因此,我認為,中國有極大的可能在未來發展為世界主要強權。」霍布斯邦並指出,從歷史的角度而言,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中國人民勤奮和才能各界有目共睹,「我不相信,也不同意一些人的主張,即中國將會開始分裂的說法。」

G20綜合國力評估 中國政治文化世界第一俄羅斯綜合國力跌至第十二

朝鮮日報記者 洪永林 (2009.08.15)據G20綜合國力評估調查顯示,以100分為滿分,美國的綜合國力得到69.15分,與排名第二的中國有10分以上的差距,證明了其作為世界最強國的實力。美國在13個具體測評領域中有7個(國防、經濟、科技、教育、信息、外交、宏觀變化應對能力)排名第一,在綜合國力硬件和軟件能力方面均處於優勢。
中國在政治實力、文化實力、社會資本實力等3個軟件領域排名第一,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二。而最有趣的是,實行共產黨一黨獨裁體制的中國,政治能力竟然排在世界第一位。
國力研究組評價說:“統治13億中國人的政治領導人事先排好次序,權力系統在沒有極端對立或報復的情況下持續了30多年,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力量。”但研究組指出:“中國在環境管理水平和國政管理水平方面排在靠後的第十八位,預計今後在環境問題上可能會與發達國家不斷產生摩擦,或對國力因素的推進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另外,研究組還表示,中國的文化實力獲評世界第一,這得益於其創作產品出口額高達美國的兩倍,但有必要考慮到出口額當中可能含許多中國產的低價文化產品。
綜合國力排名第三至第十位的依次為: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軟實力比硬實力佔優,或兩方面實力保持均衡。只有日本,軟實力(第八位)遠遠落後於硬實力(第三位)。中國也是硬實力(第二位)和軟實力(第七位)間的差距較大。這說明這兩個國家的國力在結構方面具有脆弱性。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9/08/15/20090815000005.html

OECD預言:中國經濟 2016稱霸全球【經濟日報 2012.11.1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9日發布預測說,全球經濟勢力在未來半個世紀會出現大洗牌,中國最快將在2016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2025年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產值合計可能超越7大工業國(G7)的總和,並在2060年前超越所有已開發國家加總。

5年進口10兆美元 全球大哥換人作看看 2013-04-17中時社論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在博鰲論壇上說,「今後五年,中國將進口十兆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到五千億美元,出境旅客有可能超過四億人次。」這番話,不但具體描述了中國經濟的的崛起與份量,更是向全世界喊話:全球經濟龍頭大哥,該換人作看看了!
 一個國家出口強勁,享有龐大的順差,代表有能力賣出許多商品,賺取其它國家的錢,當然是值得高興、自豪,而且希望能繼續維持。但,這種國家往往是「顧人怨」,別的國家總是埋怨它賺太多錢、搶了自己國人的工作;當年的西德、日本─甚至台灣,今天的大陸,在享有龐大的貿易順差的同時,總是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真正最受歡迎者,是那種敞開大門,拚命買他國東西的國家─例如美國。美國在二戰後能成為資本主義體系國家的龍頭大哥,除了其政治、軍事、經濟上無與倫比的綜合國力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美國敞開國內市場,讓盟邦把商品賣到美國、賺取外匯、提振經濟;西歐、日本及隨後的亞洲四小龍,幾乎都是循著同一模式成長。有這個實際利益,大家就認了老美這個大哥。研究戰後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學者,就形容這種關係是「霸權給予的經濟特權與寬容」,藉此也更確立霸權的領導地位。
 去年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十五.八兆美元,仍是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經濟體,其一年進口量大概是二.二兆美元左右;大陸GDP八.三兆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其規模約是美國的一半多點,但大陸去年進口金額是一.八兆美元,已非常接近美國了。排名在大陸之後的德國一年進口大概一.三兆美元,日本雖然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每年進口金額只有八千億美元左右,其它先進工業國差更多,進口金額更是只在五、六千億美元之譜。顯然,在現在與可見的未來,以進口市場之龐大,只有大陸足以與美國匹敵,餘子俱不值一述。
 事實上,大陸進口市場近十年的快速增長,早已成為影響許多國家經濟的關鍵因素。台灣的主要出口地,大陸占了四成左右,已遠超過美國的一成上下;大陸經濟走低對台灣的影響,已超過美國的影響。有此轉變者不止台灣,近十年亞洲除了區內貿易額由八千億美元大增為三兆美元,亞洲鄰近國家都以大陸取代日本作為主要出口市場,讓大陸在區域內的政治、經濟力大幅提升,其情況就如台灣一樣。
 另外一個最明顯的領域當屬大宗原物料市場,大陸成為全球胃納量最大的國家,全球主要的原物料出口國─如澳洲、巴西、印尼,甚至印度,其經濟主要不再是受美國經濟好壞的牽引,取而代之的是大陸。一九九二年時,巴西出口到大陸商品占其總出口的比重,只有微不足道的○.四%,今日已達十五%;同一數據,印度也從○.四%上升到十%左右。原物料期貨商形容,大陸就像是房間裡「二千磅的大猩猩」,對原物料永遠不滿足。去年大陸經濟放緩、需求降低,結果是全球原物料價格暴跌,澳洲、巴西、印尼的出口立刻受影響,導致貨幣貶值、經濟成長走低。
 觀光旅遊的意義亦相同,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日前發布的統計數字,去年大陸觀光客在海外旅遊消費金額高達一○二○億美元,不但超越美、德躍居首位,更是第一個突破千億美元的國家;出國旅客人次達八千三百萬人次。報告中指大陸人是「最會花錢的國際觀光客」─這代表的是大陸觀光客為旅遊國帶來的消費與經濟助力。因此,不是只有台灣在爭取陸客觀光,而是各國都在爭取;英國百貨公司的奢侈品消費,陸客占去近一半,英、美因此紛紛簡化大陸的旅遊簽證。
 毛澤東的《沁園春》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習近平的「五年進口十兆美元」話,也是告訴全世界,中國經濟大餅如此多嬌,希望各國為之折腰。中國經濟的崛起、從世界工廠轉為全球市場的進程、進口大餅的誘人,已是事實,不必懷疑;台灣是否已經想好,該如何加入、並爭取到更多的中國大餅?
  回應
  台獨份子大概又要酸葡萄了。台獨份子唱衰中國大陸,眼看他們越來越有錢、越來越強盛,心裹自然不爽。
  不必用綠眼看大陸,因為一定會看走眼的。李登輝十幾年前斷言大陸經濟會崩潰,結果咧?所以現在李登輝不敢再唱衰中國大陸了。

Q1大陸GDP同比增7.7%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13-4-15 今日新聞網

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初步核算資料,一季度(Q1)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8855億元(以人民幣計價,以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
根據新華網報導,『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開局平穩、穩中有進。』大陸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一季度經濟增速高於年初預期目標,高於去(2012)年二、三季度,屬於平穩增長。
  相關新聞
大陸第一季GDP年增7.7% 低於預期

自嘲還是警醒?如何看待行色各異「中國式」現象 2012/10/25 新華社 

紅燈湊夠一撥人就橫穿馬路,被稱「中國式過馬路」;家長擁擠在學校門口身負保鏢重任護送孩子上下學,被稱「中國式接送」;限行、限購、拍賣牌號等各地出臺的治理擁堵手段,被稱「中國式治堵」;母女共赴相親會盤問男孩是否有房有車有存款,被稱「中國式相親」……如今,諸多現象被冠以「中國式」標簽,讓這個原本描述中國特殊國情狀況的中性詞有了更加複雜的內涵。
  此外還有「中國式插隊」「中國式人情往來」「中國式婚戀」「中國式養老」等等。時下,如果點開中國最大的搜索網站百度鍵入「中國式」,會發現這個詞彙正在網絡上流行。或自嘲、或諷刺、或憤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中國式」表達自己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
  「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百度百科」這樣解釋正被中國網民熱烈討論的「中國式過馬路」。 
  普遍認為,「中國式過馬路」和「中國式治堵」「中國式相親」等社會現象,其實是轉型中的中國特殊社會生態的反映。 
  以「中國式過馬路」為例,網友評論說這一長期存在的現象折射出的是某些中國人缺法治精神,中國社會法則失範,以及快速發展的城鎮化與城市建設落後等深層次矛盾。 
  雖然也有一些在海外生活過的網友表示,很多現象並非中國獨一份,比如「過馬路」,現居英國的新浪網友「薇薇安」在微博上評論說「英國人給世人的印像是嚴謹守序,但他們過馬路時基本無視紅燈,有相當一部分人連車來了也不管呢」。
  不過,這樣的聲音往往被忽視掉。一些發生在中國的現象動輒被扣上「中國式」的帽子,似乎正在成為一種流行,而有一些看來是被標簽化了。 
  「中國式」一詞在中國民眾中的流行可追溯到小說《中國式離婚》的出版和8年前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這個故事講述了幾對夫妻如何糾結於三種背叛:心的背叛、身的背叛和身心的背叛,這三種背叛一度被視為是「含蓄保守顧家」的中國人在時代大潮中面臨的新的婚姻課題。
  社會學家認為,目前所有已經被命名為「中國式」的現象中,有一些是建立在特殊國情和歷史下的產物,對其不能苛求,應該隨時代變化而改變,比如中國式的居家養老、中國式的單位編制等。
  有一些是現階段中國社情和中國人傳統觀念使然,應該盡力地去引導和改變,但也不應「妖魔化」。比如因房價高企、安居樂業等因素帶來的「中國式相親」,人情往來導致的「中國式祝福」等。
  有一些現象則是需要下大力氣改變的,比如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和社會治安帶來的「中國式接送」,安全意識淡漠、交通執法不嚴帶來的「中國式過馬路」等。 
  「現在家裏都只有一個孩子,拐賣兒童和交通事故又這么多,哪個家長敢賭?」每天都去寧夏二十一小接送正上小學二年級女兒的菲菲媽說出了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的確,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任何一個小學、中學門前,只要上下學時間,汽車、自行車、三輪車和翹首以盼的學生家長就會堵在學校門口,秩序之嘈雜猶如集貿市場,這已經成為中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菲菲媽所說的出於安全考慮。讓很多家長寧願多花錢、多花時間把孩子送到更遠學校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
  「所謂的『中國式接送』其實反映的是家長的無奈,如何讓從學校到家的路途更加安全,如何使更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就近上學,需要政府和社會做的更多,不能因為冠以『中國式』就覺得國情使然而任其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說。
  同樣道理,無論是「中國式擁堵」還是「中國式治堵」也都和政府的作為有關。時下,對於「首堵」北京將探討未來是否實行「單雙號」限行的說法,正被眾多網民怒斥為「中國式治堵之最」。
  「在政府出臺極端措施應對極端現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還有一些可以採取的手段和空間?譬如:咱們的道路規劃能否再科學些,咱們的公交系統建設能否再快些,各種特權車、公車能否令行禁止不再濫用?不能簡單冠之『中國式』就『放行』了之,需要政府動腦筋、動真格。」搜狐網友「天道酬勤」追問說。
  當然,還有一些比如「吐痰」「插隊」等已被貼上「中國人」標簽的陋習,既需要通過嚴格執法進行約束,更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讓國人自覺摒棄。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與國際接軌步伐愈快,如果不改掉這些『中國式』陋習,在國際場合必然要貽笑大方。」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說。 
  他認為,不管怎麼樣,「中國式」現象成為網絡熱點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它把很多本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放大,並引發集中討論,可以對從政府到公眾的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而這種中國人以調侃的心態進行自我反省的現象,甚至可被視為是一種文化自覺體現。

台長: 阿楨
人氣(6,023) | 回應(1075)|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龍的經濟》
此分類上一篇:《美夢難圓之國》

顯示全部1075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