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nba文森卡特?

卡特除了比赛好看(扣篮),其他的评价呢?
关注者
8
被浏览
3,113

5 个回答

早年看过21世纪初的NBA录像,可以说卡特是绝对的超巨。之后在本该继续上升乃至巅峰期的年龄受到伤病困扰(鲍文这个畜生了解一下),之后就开始下滑了。整个生涯而论是全明星+的水准。国内有四大分位的说法(科比,麦迪,艾弗森,卡特)这四个人典型的打发吸粉,其中卡特和麦迪类似,都是因为伤病没能达到上限。

01年算是属于艾弗森的一年吧。那年76人进入总决赛输给了湖人。那年东部的第二轮是卡特和艾弗森的飚分大战。其中卡特有一场轰了51分。最终卡特三分绝杀失败,猛龙遗憾的输掉了抢七。那时候的卡特是绝对的超巨。

后来的事情就是卡特受伤,然后和猛龙管理层闹僵,之后出现了泄露战术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年猛龙战绩始终不理想。然后卡特就被交易到了篮网。

在篮网的几年,卡特由于和基德搭档数据重新回升,但身体状态已经不在巅峰了。这段时间卡特应该有全明星到巨星的水准。但在篮网的战绩没有达到基德受伤前两连总决赛的水准。卡特的集锦里有很多超远三分,就是这个时期的。还有一场打猛龙44秒12分+加时赛扣篮绝杀的比赛。

接下来到了魔术,算是真的巅峰尾巴了。魔术把卡特当3d用,那年卡特还有一场47分的比赛,当年魔术止步东决。后来卡特被交易到太阳,太阳前一年西决,那年没进季后赛;被裁掉后底薪加盟小牛,前一年小牛总冠军,接下来止步首轮;又到了灰熊,前一年西决,接下来止步首轮。再往后是国王和老鹰,之后。。。。。。。

这期间他仍有很多高光表现。。。。

在14年对阵马刺的季后赛中,卡特第二场最后时刻在底角命中三分,迎着吉诺比利,在当年抢七投丢的地方完成一记压哨绝杀,完成了对自己救赎。。。。。在灰熊的一场常规赛中卡特三分6/6以100%命中率成功砍下20+。。。。在前季后赛中,灰熊延长了卡特的上场时间,在自己的主场拿下两场比赛。。。。在上赛季国王对阵骑士的比赛中,卡特再次老夫聊发少年狂,三分5/6狂砍24分全场最佳。成功击败来访的骑士队。。。。

卡特之所以还在打球,纯粹是因为真正的热爱篮球。不论是以超巨,巨星,角色球员的身份,他始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艾弗森于10年退役,麦迪在13年随马刺夺冠失败后低调退役,科比在16年以一场60分的得分表演结束了自己的NBA生涯。而当年被认为生涯最短的卡特还在默默发挥着余热。

隨著麥葛雷迪(Tracy McGrady)被選進名人堂,在21世紀初叱咤風雲的那一群英豪,現在還能在球場上瞥見其身影的已經不多了。在「3D」崛起、講求效率的年代,我時不時會想起卡特(Vince Carter),他和吉諾布里(Manu Ginobili)將是下個賽季唯二超過40歲的球員,也是最後一個背負「喬丹」這個名字的人。

明年是他個人的第20個球季,從1999年賽季開始,這一名喬丹在北卡的學弟,似乎就是注定要接起學長的棒子,用一次次令人咋舌的空中作業,來娛樂世界上所有的籃球迷。

從「喬丹接班人」到底線定點射手,他經歷了太多、走過只屬於他的特有職業生涯。

這些年NBA很少有桀傲不遜的個性了,庫里(Stephen Curry)和他的勇士隊馬不停蹄的建構新時代,不斷的將籃球藝術推高到另一個全新層面,無私、高效、全能,是他們的座右銘。

而在舊王朝的廢墟下,一群被喬丹幽靈束縛住族群的族群正慢慢被遺忘,卡特是其中少數仍拿著武器的,他在14-16年季後賽的出色表現,捍衛了「四大分衛」的招牌。

也讓我們想起了遙遠的記憶–



談到卡特,是不能不提他的灌籃的,就像是你說起Michael Jackson,沒看過「月球漫步」、那你就不能說看過他表演一樣。

關於卡特在這方面的成就,我只能說:這世界上能在某一方面擋在喬丹(Michael Jordan)之前的人屈指可數,卡特是其中之一。

他在扣籃方面的造詣,無人能出其右。NBA大部分有名的扣將,他們最好的幾個扣籃,都出現在灌籃大賽上,連喬丹也不例外,他那違反地心引力的罰球線飄逸飛扣,至今仍是其個人最經典的標誌之一。

但卡特不同,他最好的一次扣籃出現在2000年奧運,他飛越法國中鋒魏斯(Frederic Weis)完成驚天一扣,就此擠身歷史級扣將之列。此外,他在實戰中所展現的扣籃,不僅數量多、質量也很,這才是他鶴立雞群的原因。

歸根究柢,「加拿大航空」之所以能成為扣籃界無可爭議的霸主,除了他那些極具觀賞性和創造性的動作外,他本身的身體天賦才是關鍵。

且不論他要在亂軍之中,維持身體的平衡(很多球都是單刀突破之後騎在對方球員身上扣的),他的身材和力量也是天生的扣籃材料,從來沒看過有人能在空中掄圈轉的這麼圓、結束時還能把球轟進籃框的。

其他人要嘛不夠舒展,要嘛力量不夠,只有卡特堪稱力與美的結合,看過他的扣籃,你要再看其他人的,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也正是他在千禧年的精采表演,讓灌籃大賽這個全明星周的精彩項目得以繼續延續下去,實力和成就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一個球員很會灌籃,其實某種意義上就代表著他是天生的球星胚子。和其的賞心悅目的球風一樣,卡特在甫剛出道時,馬上就擄獲了球迷的目光、成為聯盟在後喬丹時代的救世主之一。

1999年2月是NBA歷史上最難熬的一個月,喬丹剛剛退役,在之前6月的總決賽中,他投進了他身披公牛戰袍的最後一球,並且拿下了第6枚總冠軍戒指。


作為史上最具代表性、最為人所熟知的籃球巨星,喬丹的離開對聯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籃球一代王者的遜位,也帶走了90年代最後的喧囂,以及從「魔鳥大戰」以來,史騰(David Stern)一手創造的商業繁榮。

隨著超級球星的紛紛消逝,贊助商們也紛紛縮減自己在聯盟的投資,在利潤降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那一次差點導致球季打不成的勞資糾紛。

就像遭受了1929年的股災大崩盤,新球季是在外界的一片嘆息聲中開始的,全世界籃球迷無不祈求上帝,希望他能再派個兒子下來拯救籃球世界。

而卡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旭日東昇般崛起了,他在首場比賽就讓用一個拉桿背扣狠狠地壓過了穆林(Chris Mullin),接下來的40幾場比賽,卡特每一晚都用違反物理定律的方式,輕鬆寫意的完成雙手暴扣、背扣、大風車、戰斧等各種動作。

暴龍從前一年的16勝66敗、.195的勝率,提升為23勝27敗、.460的勝率,多倫多人為他們所認定的未來之星,取了「Vinsanity」這個綽號。





「每個人都把我當扣將看待,」卡特受訪時說道,他並不以此為滿足。「我想要被當成一名籃球運動員來看待,我想得到更多的尊重。」

機會很快就到來了,2001年他得到了一次挑戰當時最好的得分好手艾佛森(Allen Iverson)的機會。

作為一名職籃三年級生,他在那一個系列賽打得非常出色,他們上演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對飆50分的得分大戰,最後在搶七中,卡特的絕殺球投得稍為大力了些、擊框不中,76人以88:87一分險勝。

這一個系列賽讓卡特一戰成名,他被人們置於和科比、艾佛森、麥葛雷迪一樣的地位:一名偉大到足以靠著個人進攻能力改變球隊的外線得分好手。

那一年他以27.6+4+5.5的成績,被選進了年度第二隊,任何稍微懂球的人都會這樣想:一個歷史級的巨星要誕生了。

然而事實是,這就是他生涯的頂點了。





02年球季開始,卡特開始遭遇重大傷病的困擾,直接導致他出席率以及進攻威脅的銳減。

球隊在接下來的3年,分別只拿到了42勝、24勝和33勝,球隊的競爭力下滑,也影響到了他的心氣和態度。你總是覺得他在比賽中像是只用了7成力,稍微碰撞一下就倒地不起,傷病看起來不是他競爭力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是他逃避責任的藉口。

前幾年功成名就讓他養成的驕縱之氣,此時完全爆發出來,他開始把自己置於球隊之前,不再想去符合加拿大球迷的期待,而是盼望到另一處去覓尋新天地。

球員負氣而去,其實在這個聯盟裡並不少見,但是卡特選擇了一個最冷酷無情、甚至有些無恥的方式,來逼迫自己的球隊把他給賤賣出去。

最終暴龍和籃網換來莫寧(Alonzo Mourning)、E.威廉斯(Eric Williams)、A.威廉斯(Aaron Williams)和兩個非樂透選秀權,既沒有釋放空間,更沒有得到潛力新秀,讓球隊喪失了繼續發展的機會,結果那些年球迷們只能看波許(Chris Bosh)一個人表演。

更惡劣的是,這傢伙甚至還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自己在多倫多打球時並沒有傾盡全力,這就好像有一天蘇菲瑪索告訴全部影迷,她是整容的一樣。曾幾何時,我們覺得他們之間玩完了,除了仇恨之外再無其他一物。

而多倫多也從他的應許之地,變成了噩夢之地,憤怒的加拿大人在他前來做客時總是不吝於報以噓聲,而卡特也很賞面子的,總是在來到北境時砍下高分。



但不管怎麼說,在紐澤西的日子裡,卡特的確展現了他其他的可能性,他告訴世人,他真的是喬丹的學弟,他能用急停跳投吃掉任何比他慢的對手、也能用低位單打肆虐對方的矮個後衛,儘管現在飛行能力下滑了,但他分球和策應的能力卻也更好了,他甚至連續5年達到20+5+5的成就。而和基德(Jason Kidd)之間的搭配,雖然沒能達到預期,但至少年年都是季後賽勁旅。

不過,就像詛咒一般,他再也沒能回到巔峰了,那個動不動就能爆砍4、50分、並把比賽打得賞心悅目的飛人,似乎留在了自己曾經背叛過的北大荒,從來沒回來過。

他星光不再,人們竊竊私語稱他是「被高估的傢伙」,球評們在討論每個位置的最佳球員時,也越來越少提到他,比爾·西蒙斯(Bill Simmons)甚至寫了一篇文痛罵他是「這個時代最浪費天賦的球員」。



但,也恰恰是因為跌到了生涯谷底,讓這一切有了轉機,或許基德的離開是個關鍵,他被迫得承擔更多的責任,又或許是年紀大了,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了,08年的卡特慢慢成為一名領袖,在場上身先士卒當作隊友的榜樣。



於是有了接下來幾個片段 —



魔術時期,他第一次開始嘗試做為一名副攻手,10年例行賽僅有42-36-84%的命中率,進入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但他仍堅持下來,盡心輔佐巔峰魔獸。

太陽小牛時期,雙腿已不太行了,切入能力幾乎沒有,但他的定點投射越來越有把握,14年季後賽首輪對馬刺第3戰的驚天一射,差點斬落當年冠軍。在達拉斯的最後2年,只先發了3場,其仍甘之如飴。

灰熊時期,大江東去,老一代的英雄戰友們,紛紛先一步離去,彼時卡特鬚已花白,但仍壯心不已,致力於幫助巔峰已過的球隊保持競爭力。也是在這時,他獲得了生涯最重要的一個榮譽:特曼-史托克斯年度最佳隊友奖(英文:Twyman–Stokes Teammate of the Year Award)。



這一座紀念一段偉大友情的獎項,名字來自於兩位偉大球員傑克·特威曼(Jack Twyman)與莫里斯·斯托克斯(Maurice Stokes)的縮寫。

這個獎從2013年誕生,是一個很具人文色彩的殊榮,但投票機制意外嚴謹,只頒給該季最受愛戴、最無私的球員。在此前,僅有3人獲獎,他們的名字是:昌西·畢拉普斯(Chauncey Billups)、肖恩·巴蒂爾(Shane Battier)、提姆·鄧肯(Tim Duncan)。

從人人皆欲除之而後快的毒瘤,變成受到大家普遍愛戴的模範,卡特用了10年的時間,他終於洗清自己一身的原罪,重新贏回球迷的信任。

四大分衛中,只有他做到了。只有他真正放棄了孤傲和個性,把球隊放在個人之前。艾佛森因為不願打替補而終結了自己的NBA生涯,麥葛雷迪始終抱怨連連,不斷將自己生涯失意的過錯推給隊友和球隊;科比直到最後一刻都堅持用自己的打法,還以此拿了60分。

他們都堅信應該是球隊要來適應自己,而不是自己要委屈的做出改變,這未必有錯,但他們都注定要和舊時代一起被沖走。

卡特改變了,所以他明年仍站在場上。

而這一份努力,有一群人看到了,也接受了。2014年11月20日,卡特和暴龍球迷永久和解,在記載他豐功偉業的影片前,他老淚縱橫,那是歡喜的淚水。



8屆全明星,10個優質賽季、1999年最佳新秀、兩屆最佳陣容,連續10年得分20+、巔峰3季(籃網)季後賽場均26+5+7,儘管生涯還沒結束,但這大概就是卡特最終留給我們的所有榮譽。

看起來似乎有些蒼白和單薄,但別忘了,我們還得加上年度最佳隊友、史上最無可爭議的灌籃之王、千禧年後最具天賦的分衛之一,以及,多倫多暴龍隊史上最偉大的球星。

一名出色的團隊球員、一名傑出的領導者、曾經難以阻擋的得分好手、一個用表現重新贏回尊敬的浪子。

關於卡特,大概如是了。

PS:這是我去年寫的文,原文發表於XXL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