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來了|如何讓孩子進行高質量閱讀?聽聽校長的建議 - 新浪香港

校長來了|如何讓孩子進行高質量閱讀?聽聽校長的建議

04:53

封面新聞記者 劉皓洋 周麗梅 實習生 羅湘

小學生的閱讀,是人生閱讀學習的起始階段,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受益終生。如何讓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閱讀?面對海量的閱讀書目,重視閱讀的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本期《校長來了》採訪了成都市實驗小學青華分校校長李忠雲,他為學生家長們送上了小妙招,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如何進行高質量閱讀?

五個建議供孩子參考

“閱讀可以增長知識,培養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在李忠雲看來,在學校推行閱讀,益處多多,閱讀可以幫助師生瞭解曆史,追溯文化發展,從而加深對文化的認同;閱讀可以增強孩子們的想像力,培養藝術修養,更而豐富師生的生活。“閱讀對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如何讓孩子進行高質量的閱讀呢?李忠雲認為,首先,孩子們要多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只有喜歡才會熱愛,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在書中,去領略世界的廣闊,去感受藝術的美好,去探尋科學的真諦。

其次,孩子們要多讀經典的書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經典著作更是其中的璀璨瑰寶。五千年浩浩湯湯,多少朝代更替,跌宕起伏;多少曆史人物,風起雲湧;多少典故事蹟,燦若星辰。從這些經典著作中汲取的營養,更能滋養我們的精神。

第三,孩子們在書籍選擇上,要保證閱讀類別的多樣化。閱讀不僅限於文學作品,還可以廣泛涉獵,科技、曆史、哲學等領域的書籍,拓展知識面和視野。

第四,閱讀要有計劃。篩選書籍後,按書籍內容或功能進行分類,列好清單,根據自身製定閱讀計劃,每天讀多少,哪些精讀,哪些瀏覽,慢慢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版圖。

最後,閱讀要有記錄。讀後可以做摘抄和筆記。讀書筆記中記錄重要的內容,寫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有利於提高讀書效率、強化讀書效果、建立閱讀體系。

“人要心靈澄明,就得堅持閱讀”

2023年,青羊區由區委宣傳部牽頭,教育、文化等多部門協作,省、市、區圖書館三級聯動,立足豐富的文博資源,深耕全民閱讀,推出“全齡閱讀行動”,打造一張地圖、雙向奔赴、三方協同、四種形式的“閱讀服務生態圈”。

在李忠雲看來,“全齡閱讀行動”是一個“全民、全程、全面的三全閱讀服務體系”。它營造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進院落,為廣大居民朋友提供了閱讀機會,搭建了展示平台,提升了市民文化修養。活動開展以來,在成都市實驗小學青華分校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響應。老師們積極報名參加全齡閱讀指導師的評選,同學們也十分渴望能成為一名全齡閱讀小使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出自千古傳誦的《觀書有感》,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詩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李忠雲談到,“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人要心靈澄明,就得堅持閱讀,時時補充新知。願孩子們能遨遊書海,窺天地之妙,得萬物之靈,承文化之脈。”

豐富閱讀活動 激發師生共讀

據李忠雲介紹,成都市實驗小學青華分校通過建班級書櫃、流動式書箱,讓師生能夠做到隨手可拿,隨地可取,隨時可讀。學校依據課標和學生需要,充實學校圖書館,牆壁與宣傳欄中的閱讀內容時常更新,讓無聲的環境變成有聲的語言,不斷為學生拓展閱讀資源,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該校結合校本課程,強化閱讀指導;開設閱讀課,編寫校本閱讀教材,在書籍選擇、閱讀方法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指導,讓孩子們讀有所法、讀有所得。

為了讓孩子們保持對閱讀的濃厚興趣,該校還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激發師生共讀、師生共進。

草堂一課,共讀聖賢書;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走進草堂,在詩意的環境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這些聖賢書籍,根植於孩子們的心靈。圖書漂流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兩週進行一次書籍漂流。通過分享書籍,增強了校園讀書氛圍,豐富大家的課餘生活,也為孩子們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寫經典、畫經典、誦經典等系列活動;學校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此項活動,讓孩子們感受民族智慧,樹立民族自信,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