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独家揭秘天津兆丰路开始的百年呼啸岁月_腾讯新闻

追忆“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 独家揭秘天津兆丰路开始的百年呼啸岁月

图片
• 她是《呼啸山庄》的中文首译,
出生在天津一个显赫家族
• 哥哥嫂嫂姐姐姐夫以及丈夫,
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国翘楚;
• “浪子回头”的父亲,
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和电报局局长;
• 她的祖辈“一门四进士”,
从南方北迁到津就是一段传奇
……
2023年1月27日晚,她离开了人世间,享年103岁。
图片
杨苡 (1919-2023)
杨苡,原名杨静如。
著名翻译家、作家,中文首译名著《呼啸山庄》,其他翻译作品有《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等。著有儿童诗《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杨苡的哥哥杨宪益是著名翻译家,和夫人戴乃迭一起,被认为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姐姐杨敏如是古典文学专家,姐夫罗沛霖是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丈夫赵瑞蕻是外国文学专家,《红与黑》的最早中译者。
杨苡姐姐杨敏如的幼子羅晉,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讲述了他所了解的小姨杨苡的一些往事,以及杨家和天津的传奇渊源。
我的小姨
“小姨出生时就没了父亲。”杨苡姐姐杨敏如幼子羅晉介绍,抗战时期离家求学,对家世确实如小姨杨苡所说,是清淡而模糊的。而独立的她也不太关心家世或家事。
但她毕竟是在天津生长成人的青少年,“在那里,就是战前家境美好、天真烂漫的好时光。”
我的小姨
曾谓对家事浑然不觉
以名字来反叛
羅晉曾听母亲杨敏如讲述兄妹三人名字的来历:
哥哥杨宪益的名字是按家谱排“宪”字辈,而“益”字,所有孩子的用字都是左右对称的汉字,这个是父亲的原意,可惜父亲早逝,只有一个儿子。
女孩儿家名字不用排行,给我取名“敏如”,看我傻乎乎的,告诫我要聪敏为人;
妹妹取名“静如”,看她活泼机智,告诫她要静心处事。
家母说,父亲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话语要谨慎,做事要敏捷。可我一辈子都没能做到;
静如也是,一辈子完全不能像名字给予的意思那样。
在天津,杨家第五代、长子长孙的杨宪益是独子,在正房的母亲房中养大的,是“掌上珍宝”。在家念私塾时,杨敏如和杨静如陪读玩耍。其次是“正出”的四姐,尊雅丽质,好几次成为时尚杂志的封面人物。
图片
杨苡、杨宪益、母亲徐燕若和杨静如
后面的两个姐妹,敏如,总觉得在处处不受重视:家人照顾、私塾老先生评语、上下学、穿衣选料,总是每每不得平等对待;幽默狡计的妹妹静如,则对家事自谓浑然不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屏障,所以笔名“杨苡”也有个反叛家庭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他们下一代的名字也各有主张。按照羅晉母亲杨敏如的说法,哥哥宪益的孩子都取名“火”旁,带有一点革命的激扬味道;自己大儿子生下来的时候刚刚天亮,取名叫“罗昕”,后来孩子们取名都有“日”字;妹妹静如因名“杨苡”,她的孩子们的名字中都有“草”字头。
杨家最初在日租界的花园街,后来随着时局变动,住过英租界昭明里、耀华里;住过法租界的兆丰里。
图片
昭明里旧居
图片
丰兆路2号旧居
杨毓璋辞世后,留下24岁的徐燕若带着一男二女,与正房妻子及其一个独女一起守寡。中国银行优待他第一任行长的家人,为杨家保留了一个永远的襄理丰厚职位,给了杨苡的七叔。
不几年,七叔却因挪用行款被追究,便把正庶两房孀妇的遗产都赔上了。至此杨家三兄妹就没有了财政接续。
“在这样的家庭,舅舅杨宪益连住房都在二楼。”羅晉说,从另一方面来说,舅舅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也都是被“管制”的。
我的小姨
班歌由哥哥姐姐填词
学校的音乐记忆
羅晉这样总结:舅舅杨宪益追求自由,很早便离家到英国去念书,一生散淡不愿受拘束;母亲追求平等,对于是否平等格外敏感,并一辈子为此抗争;小姨浪漫独立。
其实,因为亲生母亲的缘故,杨敏如杨静如也是幸运的。她俩后来进入天津中西女子中学(简称中西女校)读书。
图片
天津中西女校旧影
学校创办于1909年,在校史上,赵四小姐、严幼韵、周铨庵、刘金定等“名媛”都曾就读于此。
当时一些军政要员家的女儿,也多在此读书。杨苡在中西女校的毕业照片上,就有十年同窗的北洋政府总理颜惠庆女儿颜枬生、北洋政府总理朱启钤女儿朱浣筠、北洋将领吴新田侄女吴华英等。
也是在中西女校,哥哥去英国留学,姐姐去燕京大学读书。在一腔热情的杨苡,渴望火热的生活,于是,她给巴金写信,表达自己先冲破家庭的“樊笼”,却又无法像《家》中觉慧真的去冲出。
巴金很快回信,也拉开了杨苡和巴金及其家人后来近70年的交往。尽管这些在天津的信件被杨母焚烧在日军攻占天津时,但往后的一些书信却历经磨难保存下来,并结集出版了。
中西女校给予杨静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音乐,在她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一天不唱歌”。
不仅如此,每个班都有班歌。在姐姐杨敏如的班歌是哥哥杨宪益给填写的新词,而自己班的班歌,则是姐姐给填写的词,由于杨敏如偏爱古典诗词,所以给妹妹的班歌填词也是“文绉绉的”。
经年之后,杨敏如曾问过杨苡,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歌词”。
答曰:唯“去矣去矣”。
我的小姨
辗转在天津重庆南京
战乱中的幸运
羅晉介绍说,在母亲杨敏如的《蒹葭集》中,记录着一些关于小姨的零碎往事。
图片
母亲携三兄妹在北京香山消夏,中为杨苡
1931年的夏天,杨敏如初中毕业,和母亲徐燕若、哥哥杨宪益、妹妹杨静如以及家庭教师徐剑生、男女仆人一行到北京香山避暑。
这也是兄妹三人生平第一次接触大自然。也是在这一次香山之行,杨敏如结识了后来的人生伴侣罗沛霖。此后二人通信往来,但后来母亲反对二人交往,还让静如对姐姐封锁沛霖暑假回津的消息。
天津沦陷后,在天津的杨苡因朋友的文艺团体被查封,要逃日伪当局的黑名单,和七叔幼子一同去了西南联大就读;随后,杨敏如接到妹妹来信,“你要在那灰色的地方待多久?”于是举家去了重庆。
其间,杨苡、赵瑞蕻小夫妻在西南联大期间曾被困在昆明。而在重庆,杨家经历了战时学界商界轰动的——杨宪益戴乃迭、罗沛霖杨敏如两对夫妻的大双婚。
杨母把姐妹俩的嫁资一股脑儿资助了当时的地下党。抗战胜利后,地下党组织代表还回赠杨母两只“瘦小”的金条,“以为利息,迟早加倍偿还”。而后来在天津解放中,杨母还赶制被褥,送给解放军。
图片
罗沛霖和杨敏如在重庆津南村二号
杨敏如任教重庆南开中学,后搬进学校宿舍,曰津南村。正房三间,一旁是下房,罗沛霖杨敏如住一两间,另一间有一对夫妻同事住着;中间的堂屋让给母亲带静如的早生女住。后来杨苡、赵瑞蕻小夫妻也来到重庆的中大。
1945年,杨母和杨敏如从重庆回天津。当年从天津带过去的家当、书籍,连同杨苡青春年少时候在天津的一切纪念物、姐姐在燕京读书和南开教书时的所有诗稿,都在归途与载货的大帆船,一起葬身西陵峡的一处浅滩了。而杨苡夫妇与哥嫂去南京就职。
三个儿女各自成家。郎才女貌,才华横溢,各自还都有了一对可爱的孩儿。一场战争的幸存下,竟还赢得了人丁兴旺。
图片
母亲和三对夫妻合影,抗战结束后,三对夫妻当时都是一双儿女,二排最右为杨苡。
杨家往事
杨苡出生在天津,杨家是一个大家族,从清末迁入天津,亦风生水起。祖辈们的经历,亦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杨家往事
奇人挽救的杨家
一门四进士
先说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封疆大吏吴棠,曾任江宁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四川总督等。他有一个“听名升一级”的传说。
慈禧太后在入宫前出身寒微,丧父后一度困苦流离,护送父亲回乡送葬,在江边遇到一位慷慨青年吴棠,得其所送川资才得以顺利回京。据说慈禧掌权后,只要听到“吴棠”的名字,就给他官升一级。
羅晉介绍,故事来源于《皇宫两千年》。在清末的《梵天庐丛录》《崇陵传信录》及清末野史中也有记载。尤其是《崇陵传信录》,曾在1914年发表在天津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上。
而吴棠本人是杨家祖辈的亲家,将女儿下嫁给杨家。“吴棠是小姨杨苡的高祖杨殿邦共事漕运的青年幕僚忘年交,关系密切。”
杨殿邦,嘉庆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贵州按察使、贵州布政使、贵州巡抚(署)、山西布政使、礼部侍郎、漕运总督等职,后在沿海抗击入侵有功,又在扬州一带阻击太平军。卒于军中,恤赠太仆寺卿。据说,所担任职衔有记载的就达37项之多。
杨殿邦身后留下唯一的儿子,天生有残疾不得考取功名,这是杨苡的曾祖父。他有八个儿子。但家世却很快败下来。清贫如此:一家八个秀才兄弟,穷得只有一身官服可轮换着见本地的官僚。
吴棠念着与前辈的旧交,把一个女儿隔代下嫁给了杨家,是第三代的长子杨士燮——杨苡的祖父。
图片
江苏淮安的杨士骧故居为市级文保单位
丰厚的嫁妆加上长嫂如母的扶持,把贫困杨家的八个兄弟培养出三位进士:杨士燮、杨士骧、杨士琦,加上他们的祖父杨殿邦也是进士中举,才有了泗州杨家“一门四进士”一说。
杨殿邦的老坟,据考证说还在泗州老家(现在的江苏盱眙鲍集镇)。羅晉介绍说:“杨家因为都做官,全家就迁到了淮安,这里成为他们的新老家。后来,小姨杨苡的父亲去世后,也是从天津到淮安祖坟下葬的。”现在有杨家遗址纪念馆在那里,为淮安几个历史名人世家之一。
在杨家困难之时,吴棠嫁女及时挽救了杨家,后来吴棠孙女又嫁给杨家杨士钧的三儿子。
杨家往事
清末皇家的近臣
举家迁到津
为何从淮安迁到天津呢?
羅晉的讲述中,空有个进士功名的杨士燮,一生清廉不好为官,虽然最高做到巡抚,但“从来看不过堂上打板子,太残酷”。
在宣统年,杨士燮退出了官场。但杨士燮两位兄弟,老五在清末扶持皇帝甚近,老四追随袁世凯。于是杨士燮从淮安携家都去天津,随有出息的长子杨毓璋去养老了。
老四杨士骧是大清国汉人第三位高居直隶总督官位的,但很短命。说是每日凌晨上朝,十分辛苦,跪得久了,又生性好吃,有严重的心血管病,仅50岁出头就病死了。
杨士骧很懂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戏曲与饮食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大清国的贵族包括慈禧老佛爷本人,作寿等庆典活动时,都得请他安排京戏,还得改编戏词儿、指导戏班排演,以便去掉剧情中的忌讳。同时,杨士骧还把淮扬菜引入了清宫。
图片
杨士骧与慈禧
杨士骧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的继任,后任北洋大臣,是民国之前大清国的最后一代汉人高官。羅晉说,近年来不知道为何流传这样一种说法,说杨士骧是晚清最大的贪官,最后是死于当时的革命党之手。
从大清国的灭亡到进入共和,老五杨士琦一直辅佐袁世凯,后来卸任与袁家分道,隐退在天津。
杨士琦历任李鸿章及袁世凯的总文案、农工商部侍郎、署邮传部大臣、政事堂左丞、轮船招商局董事长等职。
对于杨士琦,也卷入了“流言蜚语”的漩涡中。传说杨士琦如何会用毒药,是他配制秘方帮老佛爷毒死了光绪皇帝;还说他退出政界后风流逍遥在天津,最后聪明自误被自己的二房给毒死了。
杨家兄弟的高才和短寿是出名的,还有一位的故事很离奇:考试得中上榜,赴职上任的路上,在官船上起夜,随从次日清晨就不见了老爷,疑是落水了,年轻仕途无量,却不知所终。
“但到了我舅舅、母亲和小姨,都是高寿。”羅晉说。
杨家往事
“挡”大总统的行长
死于伤寒病
老大杨士燮生了八个儿子,都送留学。但官、商都甚作为,且在天津是出名的浪荡挥霍。
图片
中国银行旧影(今已不存)
按照羅晉的介绍,其中幸有长子杨毓璋浪子回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克勤持家,一人做两份工作: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和天津电报局局长。羅晉说,他的升迁据说与北洋大佬们一同在日本留学时结下的交情和信任有关。“但他选择学经济,日后也没进北洋系的官僚圈子。他管理的是中国银行,其实是北洋军阀势力的‘金库’。”
杨毓璋竟在47岁离世,实因两份工作太辛苦,在天津供养着七个了不起的兄弟和若干姐妹的家室,都是挥霍不挣钱的一大家族,包括津京闻名的“杨家五爷”杨士琦。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危机四伏,据说他仍抱一线希望:只要一到天津,从杨家必能得到北洋老关系的财政支持。但此时他过去的幕僚杨氏兄弟都已卸职退出了政界。
图片
杨宪益、母亲徐燕若、杨静如、杨敏如
1915年,新贵的中银行长杨毓璋的长子杨宪益出生,大总统记得当年为杨家祠堂排位亲笔“点主”的情义,亲自带来了传统的“小黄马褂儿”礼物来祝贺。
杨毓璋吩咐老家人潘福,按传统规矩出门“挡驾”:“家父已去世十年,晚辈诚恐不当受贺,礼物也请带回。”让袁悻悻然扫兴而归。日后,“挡驾总统”就成了老潘一辈子的话题。
羅晉说,老潘的第二个话题也和舅舅杨宪益有关。1940年在重庆朝天门码头,老潘迎接从英吉利回国的“少爷”杨宪益和洋未婚妻,与小姨杨苡同年、21岁的戴乃迭,见到老潘也下了个“跪安”,被吓了一大跳。
杨毓璋是先当官后学业务,数年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银行家,也成为津门显要。由于杨毓璋的妻子并未生下男孩,于是又娶了二房徐燕若。
杨敏如在《蒹葭集》曾这样记录:“我们的双亲忘年廿四,夫妻一场仅六、七年。父亲对她倾述了自己的缺点,母亲从他学了文学和政治。父亲启蒙了母亲识字、写字、读书,两人最喜一起读林纾翻译成古文体的成套西方古典小说,又喜读大仲马的《侠影记》。”
羅晉说:“我的外祖母生下了三个孩子,杨宪益、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毓璋身体虚弱,1920年,因照顾五岁伤寒病中的独子、“白虎星”杨宪益,“终于在小姨静如出生(1919年)不多久,被传染死于伤寒。”
一辈子得到的爱最多
“我母亲对于小姨的评价就是:一辈子得到的爱最多,爱的人也多。”羅晉说。
图片
杨敏如和杨苡(右)在天津
有这样一件事情。
杨敏如一家从重庆后方迁回到天津时,杨敏如收入微薄,在津贵重物品等都已大尽,连钢琴也变卖了。
在国外的丈夫罗沛霖数次邮寄钱物,第三次寄来美金百元购置了一架旧钢琴。“母亲第一次反对了我的任性,认为妹妹静如的生活亟须更要紧,不得已自己卖掉一股银行的股票寄给她了。”
图片
杨苡、戴乃迭、母亲、杨敏如、杨宪益、罗沛霖、罗沛霖十弟
手足情深深几许,
雁序成行,共举还回护。
本是同根棠棣树,
繁枝盛叶花承露。
秋肃春温留不住,
白髪飘萧,犹是童騃侣。
勘破人间悲喜剧,
只因味到情深处。
这是2002年,杨宪益、杨敏如和杨苡兄妹三人在北京会面。杨敏如有感而发填词《蝶恋花》一首。
图片
兄妹三人
“一位曾呼啸山庄的巅峰文艺家,从四十岁就不能再有创作,足足熬过了60个余生年华。是不是有点儿‘轻生’了些?”
对于小姨杨苡的离世,羅晉为未能及时送其一程而遗憾。回想小姨的生活、创作经历,他借用《日瓦戈医生》的结尾中的一句话如是说:
“人民热爱文学,会为了只此一本的诗集去纪念他…”
怀念杨苡先生
对于她的故事
及其杨氏家族在津往事
您有何感谢
评论区里聊
图片由羅晉先生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蒹葭集》
天津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提供部分图文资料
采写 编辑 / 记者 单炜炜
责校 / 张敏
值班编辑 / 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