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的统称)_百度百科

[chāng]
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的统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鲳是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俗称鲳鱼、白鲳、黑鲳等。 [2]体侧扁,呈卵圆形,背、腹缘弧形隆起;头较小,侧扁而高;吻短而圆钝;背鳍及臀鳍前部长鳍条压倒时不达尾鳍基;吻部突出于下颌;背鳍、臀鳍前部数鳍条延长呈镰刀状,且一基底;无腹鳍。体背部呈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并具银色光泽;各鳍浅灰色。 [3]
鲳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鱼类,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 [2]一般栖息于近海中下层水深潮流缓慢的海区内,以甲壳类、小鱼、水母、硅藻等为食。夏游向内海产卵,有季节性洄游现象。 [4]
鲳鱼有多种食法,清蒸、红烧皆可,既可鲜食,又可腌藏。将鲜鱼晒干后,切成块,投入酒糟中,藏于坛内,即为名闻遐迩的“糟鲳鱼”,秋后开坛取食,异香扑鼻,鱼骨酥滑似无,是佐酒下饭之佳品。另外,鲳鱼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性平、淡,味甘,富含蛋白质及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益气养血、柔筋利骨、养胃、充精的功效。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体虚精弱、头晕眼花、筋骨疼痛、足软无力、心悸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体内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血脂及冠心病患者宜少食用。 [5]
中文名
拉丁学名
Pampus
动物界
鲈形目
鲳科

物种学史

播报
编辑
鲳鱼
《本草纲目》载:“昌,美也,以味名。或云:鱼游于水,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名。”鲳广泛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东至中国、朝鲜和日本。中国沿海均产。产于中国的鲳鱼银鲳(P.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中国鲳(P.chinensis)。
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一些体薄而高且略呈卵圆形的银白色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暖带和温带海域。其特征为口小、尾鳍叉形、背鳍1个。如同近缘的长鲳科(Centrolophidae)和双鳍鲳科(Nomeidae)一样,食管有独特的具齿的侧囊(某些分类系统,将长鲳科与双鳍鲳科并入鲳科)。
某些鲳类,如金圆鱼(Poronotus triacanthus),以幼鱼能藏身于水母的触手之间而闻名。金圆鱼和几种其他鲳类鱼通常供食用。其中有大西洋产的光鲳(Peprilus alepidotus),一般长约20公分(8吋);太平洋似光鲳(Peprilus simillimus),产于加利福尼亚,银色;及东方产的具黑斑的银鲳(Pampus argenteus)。锦科(Pholidae)的锦,有时也叫butterfish。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背鳍具4~9鳍棘,33~49鳍条,有时最长鳍条可伸达尾柄。臀鳍具3~9鳍棘,有时最长鳍条可伸达尾鳍中部。胸鳍具20~23鳍条。无腹鳍。尾鳍分叉。体背部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具银色光泽。

动物区别

播报
编辑
鲈形目鲳科鲳属鱼类。
鲤形目鲤科鳊鱼属鱼类。
近海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
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鲳鱼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30~7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昏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
其中银鲳产卵时,在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中适宜的水温为14~22℃,盐度为26.0~31.0。中国福建闽东渔场、黄海吕四渔场的水温和盐度与中国浙江北部产卵场有微小的差别。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鲳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海区,冬季(1~3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水深80~100余米的弧形海沟内越冬,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130米。越冬场有3处:一为济州岛邻近水域,水温10~17℃,盐度33~34.6,以银鲳占优势;一为东海北部外海,水温11~18℃,盐度33~34.6,也以银鲳居多;一为温台外海,水温12~19℃,盐度34~34.8,以灰鲳占绝对优势。银鲳在早晨及黄昏时处于水的中上层,不甚活跃,喜在阴影中集群,小潮时鱼群较集中。冬季栖息水层较低,晚上在清水中时常见银鲳上浮水面倾侧游泳,速度甚快。食性因不同海区而异。银鲳成鱼主要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幼鱼主食小鱼、箭虫、桡足类等。灰鲳成鱼主要摄食水母、毛虾、燐虾、糠虾、桡足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幼鱼主食箭虫、小鱼、中华哲镖蚤、宽额假燐虾等。中国鲳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等。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生产鲳的主要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朝鲜、印度尼西亚、日本和马来西亚等。由于鲳平时栖息比较分散,群体小,不适于拖网集中捕捞,仅作为兼捕对象。中国捕捞鲳的专门渔具有江苏的鲳鱼流网,福建的鲳鱼帘和打洋网,围罾也有使用。定置网主要捕捞鲳的幼鱼。鲳一般供鲜销,也可制成罐头。鱼鳞可制发光材料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 银鲳产卵
喜选择在港湾和海岛间水流缓慢、沙滩水深10~20余米的地方,或水深30米以内、河口附近的混浊水域。主要产卵场在海阳-乳山近海、海州湾、吕泗洋、舟山群岛近海、洞头洋、闽东近海(包括嵛山,四礵列岛及闽江口一带)和广东沿海。夏季产卵群体在4~6月产卵,适温范围为13.5~21.5℃,适盐范围为16~34‰;秋季群体较小,9~10月产卵,适温范围22~27℃。每年春季水温回升,各越冬场的鱼群向近海作产卵洄游:济州岛邻近水域的越冬鱼群,除游向朝鲜西南沿海产卵外,4月开始游向大沙渔场游来,其中有的继续北上至渤海产卵,有的向西北移动,5月中旬主群分批进入海州湾南部近岸产卵。东海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一般自4月开始,随暖流势力增强向西-西北方向(舟山渔场、长江口渔场)移动,此后分别进入大戢洋和江苏近海产卵。温台外海的越冬鱼群,于4~5月洄游至浙、闽近海诸产卵场产卵。向北不超过长江口,7月产卵基本结束。银鲳在产卵期的雌、雄鱼比例接近1:1,平时雌鱼多于雄鱼,为2:1;属分批产卵类型。卵浮性,球形,浅黄色。怀卵量3.9~24万粒,一般13~18万粒。
  • 灰鲳的产卵场
位置与银鲳大致相同。渔期一般开始于银鲳汛的后期,历时2.5个月至3个月之久,适温范围18~28℃,最适水温22~26℃。4月,在温台外海越冬的灰鲳向浙闽近海洄游,4~5月浙江近海都有鱼群的踪迹,部分继续北上,抵达长江口以北近海;6月上、中旬随着性腺的发育成熟,鱼群进入近岸产卵。6~7月另一部分鱼群进入闽东的四礵列岛、嵛山南北和七星附近产卵。产卵后的鱼群作索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往东南外海作越冬洄游。在东海北部外海和济州岛邻近水域越冬的灰鲳鱼群的产卵洄游大致和银鲳相同,自4月开始,随暖流势力增强向西北方向移动,在黄海南部产卵。灰鲳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卵浮性,球形。怀卵量6.2~65.5万粒,平均22.5万粒。中国鲳4~5月在广东沿海繁殖,洄游情况和银鲳相同。
银鲳的生长速度在2龄前较快。一周龄鱼体长可达120~140毫米,并出现性腺成熟个体,年间增长量第1年最大可达140毫米,第2年44.4毫米,第3年34毫米,逐年递减。灰鲳年间增长量第1年可达138.5毫米,第2年为59毫米,第3年为45毫米,第3年大部分进入性成熟银鲳和灰鲳一般体长为250~300毫米,大者可达400余毫米,重2千克。中国鲳一般体长为130~140毫米,重130~160克。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食用价值

鲳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10余种氨基酸,是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的理想食品,常食可强身健体。

经济价值

鲳鱼刺少且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是名贵食用经济鱼类。
银鲳是中国重要的海洋捕捞鱼种,东海区银鲳年渔获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占全国银鲳年渔获量的53%以上,其中浙江省渔获量约占东海区的50%。

养殖技术

播报
编辑
一、池塘条件
鲳鱼对池塘没有特殊的要求,大多数能用来养鱼的鱼池都可以养殖鲳鱼。若是混养池,则冬天清塘后,先放其它养殖鱼类,到4月底至5月初再放养鲳鱼。放养前池塘要清整消毒。适宜面积为3-5亩,水深为1.5-1.8米。
二、饲料投喂
淡水鲳鱼由于食性杂、食量大,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为了使它快速生长,获得高产高效,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将豆粕、鱼粉、四号面粉及添加剂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颗粒料投喂。要想达到鲳鱼快速生长、提早上市和售得好价的养殖目的,颗粒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应达到30-35。因此,在饲料加工时应适当增加鱼粉和豆粕的比例。投饲遵循“四定”原则。每天分上、下午两次投喂。上午的投量占40,下午占60。5-7天调整一次投饲量。实际投量应视天气、水温和吃食情况作适当调整。如遇到阴雨闷热天气,要适当减少投饲量。
三、增氧措施
鲳鱼虽然耐低氧,但经常缺氧会影响它的正常摄食和生长。因此,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为保证它正常快速生长,池内仍需配置增氧机等增氧设备,且到了夏天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成鱼池中混养时,要注意不能使其它鱼类出现浮头。
四、病害防治
在以鲳鱼为主的养殖中,鱼种规格大,抗病能力强,很少发现有病害,几乎不太要使用渔药。而在成鱼塘中套养鲳鱼时,千万要注意鲳鱼的存在。平时防治鱼病时要严禁使用敌百虫药物。 [1]

扩展阅读

播报
编辑

历史传说

传说中,银鲳搅了鲨鱼的“婚礼”,身体被揍的扁塌塌的,从此身体就成了扁平的样子,但它呆头呆脑、直来直去的脾气始终未改掉。遇到渔网阻挡时,鲳鱼只知道一味地直进,拼命朝网眼里钻,待到渔网围拢时,它们就尽数“落网”了。难怪渔民们常说“鲳鱼好退不退,不该进偏进”,“鲳鱼直进”这句话至今还在渔区流传着。

相关文化

中国明代医学大师李时珍在其巨作《本草纲目》中提道:“昌,美也,以味名。”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描写鲳鱼:“镜鱼,如镜形,体薄少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