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

保險行銷集團集團發行人暨總編輯。


  環境是人生最大的變數,人不可能改變環境,只能應變,因此,覺察環境的變動及早因應,是逢凶化吉的法則。

  我對環境的變動極其敏感,對任何變動我都會推測其未來發展,然後再決定我個人如何因應,我人生幾次重大的抉擇,都與外在環境有關,事後也證明我的抉擇是對的。

人一定要對環境敏感,不斷尋求改變

  我的一生都隨時保持對環境的變動,保持高度的敏感,並積極求新求變。34歲,我主動離開媒體的舒適圈,因為我已經過了將近5年的安穩舒適的日子,我覺得繼續這樣下去,我的一生不會有不一樣的成就!

  1年之後,我遇到了臺灣歷史上關鍵性的劇烈改變,那一年,政治解嚴,開放組黨,媒體自由化,報禁開放;再加上經濟自由化,外匯管制開放,臺灣徹底走上自由化之路。在感受到劇變將臨之時,我決定創辦《商業周刊》,用更快的節奏來註解臺灣社會的變動。

  1995年,我感受到電腦使用從辦公室走入家庭的趨勢,勢必引發全民的電腦大學習潮,我決定創辦《PChome電腦家庭》雜誌;2007年,我察覺網路的使用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訊息使用,開始積極投入網路事業的經營,每年花極大的資金投入新的網路服務。

  這每一次的變動,都來自於我對外在環境變動的敏感,一旦環境改變,我就會積極主動求變、應變,並尋求改變。而每一次的改變,都使我免於在劇變中滅頂,甚至使我能晉升更高的境界。

  對環境變動敏感,對現況隨時存在猶疑恐懼之心,深怕因為環境的變化,一睡醒來,原本熟悉的世界,忽然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導致原已擁有的成果,一夕之間完全不再存在。這是一個人能維持長期的安定,並不斷進步的原因。

  其實環境的轉變,並非在一夕之間忽然完成。在轉變之前,一定會出現各種預告。可是如果我們對事前的徵兆不敏感,無動於衷,最後才會措手不及。

  環境又可分為大環境、中環境與小環境。大環境是指世界、國家、社會的變動。面對這些變動,大多數人總覺得無力、無感,因為離個人太遠,因而不關心、不思考,也無能力應變,而無所作為。

  新創辦《商業周刊》的那一年,臺灣所有的變動,都是大環境的變動,可是我因為敏感,而看到臺灣邁向自由化的劇變,預判到週刊時代的來臨,而跨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證明大環境並非不可預測,也不是不能有所作為。

  中環境指的是所處行業的趨勢。行業的興衰轉折,整個行業都必隨之改變。我投入創辦《PChome電腦家庭》雜誌及積極參與網路變革,都是看到中環境隱含的挑戰與機會。

  至於小環境指的是個人的生涯。所處的公司與所在的職位的變動,這是每個人最容易感受到的變動,可是一旦變動出現,個人再採取因應,可能已時不我與,總要在變動真正來臨之前預為因應。

  人必須要對外在環境的變動敏感,隨時對現況保持戒慎恐懼之心,在變動前察覺出危機的存在,也察覺出可能的機會,這是一個成功者必要的特質。

後記

1.  許多人不是對環境變動無感,他們看到、知道變動,也知道要改變,但卻因下不了決心,錯過了改變的時機,最後隨著環境沈淪。
2.  從網路世界興起,世界就發生天翻地覆的大變動,徹底改變了人類行為,也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每一個人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及未來的角色。

(本專欄文章已受何飛鵬先生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