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洲原住民住屋了解原住民的古老智慧及其历史文化

Bolivia's Tsimane people

A dwelling of the Tsimane, a group of indigenous people with a traditional lifestyle deep in the Bolivian Amazon. Source: AAP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住屋遗迹往往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却是我们了解这块大陆,了解原住民历史文化及古老智慧的一把钥匙。


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或者去野外郊游时,时常会看到一些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住屋遗迹。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住屋看起来比较简陋,似乎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建筑。当欧洲定居者远渡重洋登陆澳大利亚时,他们也未想到这些看似较为原始建筑有何价值所在。

而在今天,这些在澳洲大陆上最早出现的住房得到了建筑学人的重视,成为我们了解这块大陆,了解她的历史、文化、社会组织关系、自然环境以及古老智慧的一把钥匙。

作为没有文字留存下来的原住民,住屋成为记载他们生活智慧、文化习俗以及对这块大陆独特认知的突破口。这与中国很多乡土民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新南威尔士大学阮昕(Xing Ruan)教授(现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及讲席教授)就对此类建筑的文化寓意做出过深刻的解析。

澳大利亚原住民建筑背后的故事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起源现在很难追索,主要依靠对遗骸的DNA鉴定来推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以前,甚至更远。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18世纪当欧洲人登陆澳洲并接触到当地原住民之后,他们逐渐发现,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因而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和生活习惯。彼时原住民就拥有两百多个族群,并且各自有着自己的语言。Paul Memmott教授对澳洲原住民建筑有着深厚的研究。今天我们可以通过Memmott教授以及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这些历史悠久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欧洲定居者到来之前,澳洲原住民的居所多以棚屋的形式出现,以至于让欧洲来访者认为原住民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们的建筑只是临时性的原始构筑物。然而,通过深入了解,人们发现这些“简陋的”棚屋其实蕴涵着丰富的生存智慧。

原住民的迁徙并不是漂泊不定的游走,而是有着恒定规律的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与资源的季节性、部族的领土范围以及宗教有关。

一个部族大概有七八种棚屋形制,而具体建造哪一种形制则需要考量很多因素,比如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可用的材料、需要居住的时长以及需要容纳的人数等等。通常这些棚屋会用来驻留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若需要迁徙到新的家园,原住民通常会把棚屋留在原地,即便带走一些围合用的材料,结构支架等也会留在原地。为何有此习俗?这样不仅能让原住民的迁徙轻装上阵,而且等迁徙回到原驻地时,能在原有支撑结构上很快重新搭建棚屋。
Burragorang Valley Indigenous art
The NSW Government is being accused of ignoring their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world heritage area of the Greater Blue Mountains. (Image by: Kazan Brown) Source: Sourced
在澳洲东南部,有围合棚屋的树皮被有意保存下来,待重建棚屋时重复利用。有些支撑结构是用耐久的原木搭建,所以能保持很多年都不坍塌。还有一些沉重的大型物件,比如磨石,并不需要随身携带,放在原地很安全,并不会被别的原住民拿走。

原住民建房多取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树皮就是常用的建材。千层白多被用于建造穹顶。一种澳洲常见的桉树长喙桉的树皮则多用来建造围合的表层,这种材料的选取看似原始,实则很有智慧,巧妙地利用了当地高产且实用的一种原材料。树皮不仅被原住民用来建造住屋,还被用在很多其他地方,从婴儿的摇篮到逝者的棺木、从盘子到包囊,树皮的妙用比比皆是。当欧洲定居者登陆澳大利亚时就记载了这片土地上这一令人惊叹的特点。这里的树皮,不仅产量丰富、品种繁多,而且结实、坚韧,有铁皮树(ironbark)、小帽桉(tallowwood脂桉)、千层白、长喙桉等等。当欧洲建材供不应求时,欧洲定居者也曾效仿原住民利用这一独特资源。后来,甚至有了标准化的树皮制作工艺,例如用按树皮来制作屋面板以及墙板。在19世纪这种方法盛行一时,被大量用以建造各类棚屋。

除树皮、木头外,原住民也利用石头、草叶、泥土等自然材料来搭建住屋。比如在康达尔湖的原住民,就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垒砌石头房子。原住民们还会把泥土涂抹在石头墙壁上以增加保温、隔热性能,把粘土铺设在屋顶的树枝和树皮上以起到防水作用。还有一些住屋会用草叶铺设屋顶,通过草叶吸收水分而起到遮风避雨的效果。澳洲原住民常常会建造一些挡风墙。挡风墙的建材和形制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用树皮、树枝、草叶、泥土搭建,也可以利用生长着的树木、灌木或者草丛作为挡风墙或者挡风墙的一部分。挡风墙通常建成直线型、圆形或者半圆形。睡觉的地方与挡风墙垂直,排成一排。挡风墙大约有六十到八十厘米高,不仅可以挡风,也能为睡觉区起到一定的遮挡视线的作用。

通常一个棚屋能够容纳的十到二十五人,也有一些大尺寸的。白天男女是分开聚集的,晚上以家庭为单位在一起休息。单身男女则需要分开休息。起居的位置由一个复杂的系统决定,这起决于阶层身份、部族关系等等。早期人类学家发现,原住民的棚屋不是随便可以不请自入的,即便临时造访也需要有主人的邀请。只有小孩的擅自闯入可以视为年龄尚小不懂礼节。人们如果需要进入他人的棚屋,会在门口发出一些声响,比如唱歌、咳嗽、说话等,以示主人,待主人邀请后方可进入。

除住屋之外,原住民也建设很多其他设施,例如渔栅、水渠、池塘、捕猎设施、水井、仪式庆典所用的场所以及墓地等。

澳洲原住民建造遗迹——布吉必姆(Budj Bim)文化景观

在可供参观的原著居民住屋中,澳洲原住民建造遗迹——布吉必姆(Budj Bim)文化景观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BUDJ BIM NATIONAL HERITAGE LANDSCAPE
Located in south west Victoria, Budj Bim was recognised for its sophisticated aquaculture system. Source: OFFICE OF THE PREMIER OF VICTORIA
布吉必姆于2019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是澳大利亚首例以土著文化价值而获此殊荣的遗址。从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车约4小时车程便能到达。其历史可以追随到66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它记录和展示了土著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与智慧并且联系紧密的关系。

贡第杰马若人(Gunditjmara)巧妙运用当地丰富的火山岩搭建房屋、池塘、堤坝、水渠等等居住与水产设施。

布吉必姆在贡第杰马若语中意为高头(High Head)。布吉必姆也称埃克尔斯山(Mount Eccles),那是一座火山,因此当地有丰富的火山岩。也因为火山口的地形特征及岩浆对水系形态的改变,从而形成了火山湖和湿地。贡第杰马若人正是利用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形特征,建造水产系统养殖捕捞澳洲鳗鲡(Short-finned eel)等鱼类。

有资料显示虽然贡第杰马若人的不同群族拥有不同的资产,但是每个群族都拥有捕捞鳗鱼的相关设施,并且会将这种资产代代相传。贡第杰马若人拥有固定的村落和便于长期定居的房屋。他们成组分布,有些还会共用部分墙体而相互连接。在布吉必姆文化景观区现已发现三百多座石头屋子结构。这些石砌结构构成圆形并通常有一个开口。考古学家Heather Builth指出,这些石屋开口多朝向正东方或者朝向东北方。这样的开口方式避开了寒冬主导风向,有益于防风保暖。所用石料大小均匀(约为砖头大小)。而之所以成圆形,Annie Clark及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石结构遗迹应该是支撑其上部木制穹顶的基石。当然布吉必姆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澳大利亚原住民拥有长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参观者在参观游览时可以留心他们遗迹的细节,这样,会提升我们参观游览的兴致,也可增进我们对他们古老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请您点击收听维多利亚大学讲师,可持续工业和宜居城市研究所研究员李梦笔Mengbi Li博士对澳大利亚原住民住屋的介绍。
LISTEN TO
Aboriginal Architecture is a Key to the Ancient Wisdom, History, and Culture  image

从澳洲原住民住屋了解原住民的古老智慧及其历史文化

SBS Chinese

26/05/202209:51
本文系维多利亚大学讲师、可持续工业和宜居城市研究所研究员李梦笔Mengbi Li博士向SBS普通话供稿,受维多利亚大学研究奖学金计划VU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支持,为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请在Facebook和Twitter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AD MOR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