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2 万例确诊,马来西亚紧急发声,宣布「重启隔离规范」,具体情况如何?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近日,马来西亚境内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大幅升温,该国卫生部宣布“重启隔离规范”,要求确诊者必须自我隔离5天,此事在社交平台引起大批网友转发。 超2万例确诊…
关注者
1,499
被浏览
4,187,314

428 个回答

我每周日会发起“新冠感染情况”投票,统计我读者群体的新冠感染比例。

本文会来分析最新投票结果,同时也会聊聊某专家宣传免疫债和“主张不长期戴口罩”的事情。

截止12月25日的投票结果如下:



本周,7天新增感染比例为2.18%,跟上周基本持平,比起两周前仍然有较大降幅。

所以,在经历前两周一波上升后,最近两周数据又有所回落,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另外,再来看北京疾控的数据。

2023年12月11日~2023年12月17日,北京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52125例。

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从北京疾控数据看,上周北京的传染病例数也有较大下降,跟我读者数据是吻合的。

不过目前来说,北京的传染病例数仍然还是处于高位,是否会持续回落,还需要持续观察。

在当前还处于传染病高峰期的时候,舆论又围绕着是否要戴口罩吵起来。

对此我也挺无奈的,小小的戴口罩,现在成了舆论争吵不休的事情。

这次口罩又成了热门话题,起因为是某位知名专家,最近说了这么一段话。

该专家表示:“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常规原因,即天气骤冷后,鼻黏膜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病毒容易进入呼吸道。二是因为长期戴口罩也会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削弱了抵御疾病的能力。”

“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否则不是特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

这里因为该专家也在宣传免疫债这个在国内外有巨大争议的说法,而且还说“不是特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

于是,“XXX称不主张长期佩戴口罩”就成了热搜词条,不少媒体的标题都直接用“不主张长期戴口罩”、“长期戴口罩可能会削弱抵御疾病的能力”作为标题。

我个人认为,这种舆论氛围确实很糟糕,普通民众很容易只看这样的标题,加剧人们抵制戴口罩的心理,连在传染病高峰期也不愿意戴口罩,这只会让人们更容易生病,加剧传染病高峰。

但实际上,就连该专家,说这样话的时候,也是有前提的,他是说“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否则不是特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

那现在难道不是病毒大流行的时期吗?

媒体标题直接写“不主张长期佩戴口罩”,是完全忽略了前提条件,很不负责任的断章取义行为。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2023年3月31日,该专家建议,除医院等特殊环境外,进入4月以后,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可以不戴口罩。”

这在媒体断章取义成“4月后可以不戴口罩”,把“条件允许情况下”的前提给忽略了。

以至于形成“不要戴口罩”的舆论氛围,给我们公共卫生工作带来很大阻碍。

于是,吴尊友先生在4月2日发了最后一条微博,呼吁“合理佩戴口罩,保护你我健康”。

这一次也是如此。

其实我挺纳闷的,该专家的话,明明换一个说法,就可以完全不同的效果。

比如,该专家完全可以说“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在病毒大流行时期,建议合理佩戴口罩。”

其实这样说,跟他现在说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这样说,就完全不会给媒体断章取义的空间。

这毕竟不是他第一次被这样断章取义,3月底就已经被这样断章取义过一次,被很多人拿来当做不戴口罩的理由。

现在有多少人是能达到他所谓“长期不戴口罩”的定义?

更多是完全不戴口罩的人。

所以现在舆论需要的是,强调在传染病高峰期,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要戴口罩。

而不是强调,“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否则不是特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

这两种话,虽然核心意思一样,但给人观感是完全不同。

在传染病高峰期,去说这种容易让人误解的话,只会让更多人在传染病高峰期抵制戴口罩,从而让传染病高峰期生病的人更多,只会让我们公共卫生工作更难做。

至于“长期戴口罩也会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削弱了抵御疾病的能力”的免疫债说法,是他原话。还是得强调一下,这个是在国内外都有巨大争议的说法,并不是说这个专家这么说,就是权威盖棺论定了。

毕竟该专家也只是呼吸内科专家,并不是免疫学专家。

2022年12月9日,该专家说:“刚刚有人问我,什么时候能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我的看法是在明年上半年,3月份后,我不敢保证,但看趋势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时候。”

请问,现在恢复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了吗?

2022年12月9日,该专家说:“现在国内外各种所谓“新冠后遗症”大量的感受都是比较主观的,比如全身疲劳、没劲、抑郁压抑、思想不集中,现在还有一个新名词“脑雾”,记忆力下降。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嗅觉、味觉的丢失等等,但是这些都是随着一段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善和消失的。所以这个不叫后遗症。”

该专家说:“相当多的后遗症,是由于感染后精神心理的压力过大影响造成的我们现在所谓的后遗症”。

其实去年之前,我对该专家也是很尊敬。

但一直到他去年底说这个“一些所谓新冠后遗症更是一种主观感受”,让我挺失落的。

因为他这个说法,让媒体直接用“长新冠是主观感受的标题”,导致很多人把不幸出现长新冠的人,简单归咎于是患者的心理问题。

我的读者就有跑来跟我诉苦称,他感染新冠后,出现长期极度疲劳乏力,已经无法工作上班,但家人不理解,说只是他的心理问题,还觉得是他自己懒,这种家人的不理解,让他感到十分痛苦,导致他变得更加抑郁。

虽然长新冠里,有不少是跟情绪有关。

比如国外有研究,长新冠会导致1-3个月内的抑郁情绪激增,但通常会在3个月内恢复。

但很多人的长新冠,比如“过敏异常”、心悸、心率异常、极度乏力疲劳、脑雾等因素,是完全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因素。

而且即使是长新冠导致的抑郁情绪激增,也不能简单归咎于主观心理因素。

这就好比把抑郁症简单认为心理疾病,是完全错误的,抑郁症是一种生理性疾病,是人体激素紊乱导致的结果。

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主观想不抑郁,就可以不抑郁。

外界的误解,很容易增大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并且更严重。

长新冠其实也是同样道理,长新冠是客观存在的疾病,不是简单归咎于心理因素,人们对长新冠的误解,是对长新冠患者的不公平,也会加剧长新冠患者的痛苦。

所以,该专家既然都能说出“长新冠是因为感染后精神心理压力过大”。

那么对于其说“长期戴口罩也会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削弱了抵御疾病的能力”这种免疫债说法,我们也就看看就好,不用去信。

并不是这个专家说啥就是啥。

毕竟免疫债这个说法,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争议,国外也有很多权威的,真正的免疫学家在反驳免疫债,反驳戴口罩会让免疫力下降的说法。

我之前文章也分析过了,早在去年11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就发表过一篇文章《‘Immunity debt’ is a misguided and dangerous concept》意思是“免疫债”是一个误导且危险的概念。

其中提到,萨里大学免疫学教授Deborah Dunn-Walters表示,并没有证据表明避免早期感染的个体情况会变得更糟。他说,“免疫债作为一个个体概念在免疫学中不被承认,免疫系统不是一块必须一直使用才能保持形状的肌肉,甚至恰恰相反”。

所以,包括最早提出免疫债说法的法国团队,都得找补称,免疫债不是针对个体生效,而是应该被用于整体。

不过我之前也反驳过,欧美已经连续两年传染病高峰大流行,已经也从整体层面证伪了免疫债。

而该专家居然还把免疫债用于个体,直接说“长期戴口罩也会使得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削弱了抵御疾病的能力”。

这多少是有点离谱。

什么叫做“长期戴口罩”?是指24小时戴口罩吗?戴口罩是让人待在无菌环境吗?怎么就能让“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请问这有数据论证吗?请问这是不是有“夸大之嫌”?

我也是一直建议大家在传染病高峰期出门戴口罩,但在传染病低谷期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戴口罩。

我是不觉得,正常人只是出门戴口罩,只是在传染病高峰期戴口罩,只是去人群聚集的场所戴口罩,会对免疫系统有什么损害。

直接感染新冠病毒,才可能直观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但你要说这名专家有错吧,其实他也说了是“长期戴口罩”,只不过他不跟你说什么叫做“长期戴口罩”,也许他说的长期戴口罩,是指24小时戴口罩,那请问谁会这样做,那这名专家把这种极端情况拿来说是什么意思?

还有像他4月说可以不戴口罩,加了个前提““条件允许情况下””,但他也不说什么什么“条件”。

还有这次,他说“不是特别主张长期佩戴口罩”,你要说他有问题,但他也说了前提“除非出现病毒大流行的时期,或者前往人群聚集的地方”。

只不过,他每次说的前提后,总是重点落在“不戴口罩”。

我也搞不懂他为何要这样说。

人们在传染病高峰期,戴戴口罩,少生病,难道不好吗?

新加坡最近又迎来一波疫情高峰期,连续两周的疫情数据处于今年最高位,也超过去年的高点。




所以,新加坡卫生部强烈建议公众在拥挤的地方戴口罩,特别是在室内环境中。



在新加坡隔壁的马来西亚,甚至都重启“隔离”,但这个最近也闹出不少风波,被国际上有人误读为“游客入境需要隔离”。

以至于马来西亚旅游局都得发文澄清“防疫措施遭错误解读”。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马来西亚澄清后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

23日,马来西亚旅游局发文表示,连日来,网络上有关“马来西亚重启新冠隔离”的报道被广泛关注,但实际上,“重启”的表述并不准确。

马来西亚和很多国家一样,一直以来对新冠确诊者都有着居家隔离的要求,因此,应该表述为“重新强调”更为妥当。

你看吧,马来西亚的辟谣反而是说,这不是“重启”,马来西亚一直有新冠确诊者得居家隔离的要求。




另外,马来西亚是建议“有症状者自我隔离5天”,确诊日起算10天内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公共场所、避免与高风险人群接触。

所以,其实这也不是一个强制性行为,只是建议,更多还是看民众自觉,而非说入境旅客要强制隔离,马来西亚是辟谣这个。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马来西亚最近疫情出现爆发态势,12月10日至16日,马来西亚报告超2万例新冠确诊病例,多数症状轻微。

马来西亚卫生部的确是说,确诊者需从症状出现的第一天起自行隔离5天,五天后也需要继续采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马来西亚交通部也鼓励民众搭乘公交系统时佩戴口罩。

至少这些国家都是在呼吁鼓励民众在传染病高峰期,去人群拥挤场所、搭乘公交系统时佩戴口罩。

而我们舆论,究竟还要为一个很基本的传染病高峰期戴口罩,这样一个基本的公共卫生措施,要吵闹多久?

我们今年的公共卫生措施,都不知道倒退了多少,这些专家是“功不可没”。

我还是希望,专家们能把保护民众健康真正放在自己心上。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作者:星话大白。

JN.1从开始到现在它的定义就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已知变异株。

由于【新冠病例增加】于是「重启隔离规范」并呼吁民众戴口罩,强调戴口罩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印证了JN.1的特质吧了。

现在需要关注的信息就是:由于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输入的可能性,为JN.1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有个朋友的儿子,今年九月份到新加坡读硕士,是一年制的「生物学硕士」。由于家境还未到「富到流油」的景况。便决定到「毕业」那天才回来。

但十二月中旬突然回来了,机票是学校的暂借款。理由是:学校没什么事做,回来过春节再回去。接着新闻报道JN.1在新加坡流行……。

我们追问怎么回事,他们强调是学校规定,再迟点回来的人,就是因为想家,所以回来过春节。而现在,他的同学已经全部回国过春节了。

现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是用激增来形容。而中疾控就认为:我们现在是在极低水平流行中,在我们的国境线上,是否有一道屏障可以把病毒隔绝在境外??不懂,也不明白。只能是自己认认真真做防护,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尽力做好一切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