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臺灣保險業剛走出全球疫情的衝擊,又遇上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的動盪,新光人壽總經理黃敏義對此表示,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對於新光人壽來說,未來將持續強化風險控管及健全財務,以及業務人員的訓練,以因應環境變化,充實承擔風險能力。


  新光人壽總經理黃敏義指出,自2022年以來美元利率快速攀升,臺美利差擴大造成保險業的外匯避險成本大幅上揚,同時亦影響初年度及續年度保費收入,壽險業資金面的緊縮及金融市場波動的大增,均導致投資的難度增加。

  當前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升息循環進入尾聲,美債利率再大幅彈升的風險有限。因此,新光人壽將持續強化投資策略,並遵循永續金融原則,推動綠能政策,同時持續強化企業遵循風險胃納政策,穩定固定收益比重、降低風險性資產等方式,強化投資後管理,並密切關注市場變化,藉由適時調節投資組合部位,兼顧資本利得及經常性收益。

  另一方面,歷經百年大疫,臺灣人力市場進入大缺工時代,根據壽險公會統計,截至2023年8月底,國內壽險公司登錄業務員人數總和為20萬8,477人,不僅跌破21萬人大關,更是自2017年以來同期新低,2023年1~8月累計減少2,672人,已然對壽險業帶來巨大的影響。

  在缺工的環境下,也促使知識零工經濟的崛起,工作模式型態也向混合工作模式(Hybrid work)靠攏,斜槓多工已成為趨勢;年輕世代中不乏屬於安靜離職與躺平文化的族群,且更為嚮往自由工作,皆衝擊傳統人力市場的組織規劃與管理模式,此外科技進步亦不斷影響就業者的選擇。

  此外,面對即將接軌的IFRS 17及ICS 2.0兩項制度,保險業須回歸保險的保障本質,銷售CSM較高的保障型商品,帶動公司收入以增加獲利;除了強化財務結構外,資產組合也需要逐步調整,讓資產與負債能夠互相匹配。

  黃敏義表示,新光人壽持續透過優化商品結構,聚焦價值型商品以提高新契約之合約服務邊際(CSM),自2020年起公司商品策略以達成新契約CSM為首要目標,且每年皆達300億元以上的貢獻。接下來,公司將持續透過新契約貢獻堆疊,以利於2026年後IFRS 17財報收益的穩定貢獻,同時堆疊CSM亦可兼顧縮小接軌ICS的距離。

面對多元挑戰,業務員能力及專業、通路組織戰力,必須得到相應的提升與擴展

  黃敏義談到,2024年保險業將面臨多元挑戰,當中包含科技創新、資源分配、人口變化、以及主管機關的監管要求。但危機也是良機,當前民眾健康保障以及退休規劃的需求不斷擴張,愈來愈多人瞭解保險本質且需要保險,對於保險業者來說,機會在於搶得先機,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客製商品,高效地提供服務與價值。

  另外,由於所有保險業者都在調整商品結構,準備2026年接軌新制度,因此當結構性的問題調整後,業務員的能力、專業以及通路組織的戰力,都必須得到相應的提升與擴展,保費收入才能漸入佳境。

  他表示,為提升業務通路整體經營效率,新光人壽於2023年新設通路長,進行通路經營變革,藉由業務制度轉型,調整現行組織編制,順應業界主流將工作型態轉變為部分工時為主,亮點包括:

1. 業績收入同步:高職等、高達成對應之報酬皆顯著提升。
2. 作業時間彈性:除既有的早會及區交流會議,其餘時間彈性自主運用。
3. 鼓勵內部創業:引導向上發展自有體系,新設立「區總監」、「處總監」。

  上述策略皆能更符合零工經濟與混合工作模式的趨勢,有利於推動擴大組織招募,維持市場競爭力。

數位投入與轉型、因應氣候變遷為保險業未來營運的2大重點區塊

  黃敏義指出,疫情過後,民眾對健康和保障的需求意識提升,為了協助客戶建構高水準的財務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生活,保險業的商品必須更具靈活性與前瞻性,以主動的準備取代被動的防護。例如,透過外溢型保單鼓勵保戶主動促進健康,以事前預防的角度創造保戶、保險公司與社會的三贏局面。

  制式化的保險商品已難突圍,保險公司可朝向透過大數據及AI智能技術,分析客戶所處人生階段或是客戶族群特性,剖析其需求提供更為客製化的商品與服務。

  疫情同時也加速了企業的數位投入與轉型,保險業近幾年相當積極將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應用與營運作業結合,並推出創新的服務應用,例如智能客服、智能保單合約、區塊鏈聯盟等,明確的數位策略與進程將有助於保險業長遠的發展。

  他表示,在快取時代,客戶更重視商品資訊取得的完整性及效率,因此良好的客戶體驗、更加數位化的流程,都有助於贏得客戶的信任與忠誠度。保險公司也必須具備強大的營運力及韌性,延攬優秀人才,以創新和行動來度過震盪。

  另一方面,面對氣候變遷危機,黃敏義認為保險公司應將碳盤查及減碳作業納入年度重點工作項目,鼓勵員工參與內外部碳相關議題之訓練,增加聘僱碳規劃管理人才;也需啟動淨零計畫,汰換老舊燈具及設備、購買綠電或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等,並致力於取得綠建築證書並大力推廣數位金融。

  他進一步說明,金融保險業雖非高碳排產業,但仍舊要面對氣候相關的轉型風險,故應設定逐步退出高碳排產業投資的時程,也必須建立永續投融資機制,對投資對象審慎評估、控管,進而採取議合行動,鼓勵產業轉型;另一方面則要運用資金支持低碳及永續發展之產業,以發揮金融業核心職能及影響力,加速資金投入與社會轉型。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