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在台灣:你知道第一家新加坡餐廳1973年開在台北西門町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星洲在台灣:你知道第一家新加坡餐廳1973年開在台北西門町嗎?

星洲在台灣:你知道第一家新加坡餐廳1973年開在台北西門町嗎?
圖為新加坡熟食中心的海南雞飯。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台北的多數新加坡餐廳是高度資本化的,可能是由餐飲集團所引入,擁有更多資源行銷,反觀台馬來西亞餐廳雖然可能比新加坡餐廳還多,但資本額、規模較小,多靠各老闆各憑本事在台北創出一片天。

筆者在前兩篇《從1991到2014,那些年台北的馬來西亞餐廳潮起潮落的故事》、《2015年,是馬來西亞餐廳開始在台北興起的元年》,介紹了大台北地區的馬來西亞餐廳歷史,那至於文化、美食系譜與馬來西亞相近的新加坡餐廳,在台北的發展又是如何的呢?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筆者跟老一輩留學台灣的僑生打聽早期台北有無馬來西亞餐廳時,得知了一位名為符氣克的馬來西亞文化人曾在台北開餐廳。最終筆者聯繫上了人在新加坡的符氣克先生,結果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符先生是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人,但他開的是新加坡餐廳。

新加坡瑞記最早的海外分店?

83歲的符氣克先生告訴筆者,他和友人是1971年在台北開了一家賣新加坡海南雞飯的瑞記餐廳,不過根據筆者查詢舊報章資料發現,其實是1973年11月17日開業才對,畢竟已是半世紀前的事情,難免記錯。

符氣克記得,當時在台北還沒有任何新加坡、馬來西亞料理餐廳,而他和友人注意到有的台灣藝人相當喜歡新加坡的海南雞飯、肉骨茶,所以決定在開瑞記餐廳,而餐廳就在中華路一段29之2號,就在西門町第一百貨附近,而1969年開幕的第一百貨,也是台北市第一家有電扶梯的場所。

瑞記餐廳除了賣海南雞飯和肉骨茶,也有販售咖哩雞、椰汁糕、摩摩喳喳及薏米水等甜品。當時《經濟日報》報導,餐廳總經理林寶稱他們從新加坡聘請了5位手藝最佳的廚師來台主持廚政,而所用的配料也是從新加坡空運來台,以盡可能保持原味,讓還沒去過新加坡的台灣消費者有機會品嚐。

確實,當時新加坡與台灣之間的旅遊還不發達,這是否因此限制了台灣消費者對新加坡料理的認識,使得瑞記只營業了兩年多就收攤了呢?符氣克指出,原本他們都是餐飲界的外行人,所以才做不下去。符氣克回憶道,儘管只營業了兩年多,但有位從新加坡廚師很感激能來台灣工作,因為他在這裡碰上了對的人,娶了台灣太太,並決定留下來不回新加坡。

當筆者聽到這典故時,就聯想到,難道2017在台北成立的瑞記海南雞飯,會與留下來的瑞記餐廳廚師有關嗎?這就得從瑞記的起源談起了。

根據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著作《啊這味道》的介紹,從星馬揚名海外的海南雞飯的起源,其實是一位名為王義元的海南人在1936年到新加坡後,擺起攤子賣雞飯謀生開始的。儘管王義元的生意不錯,但最終的發展卻是其夥計莫履瑞,後來自立門戶開了「瑞記」,不但名氣後來居上,甚至外界還誤把莫履瑞當成了王義元,被誤認為是新加坡海南雞飯的開山鼻祖。

新加坡瑞記1997年因故停業,那為何現今在新加坡卻還有「正瑞記」和「新瑞記」呢?陳靜宜指出,據悉前者乃莫履瑞的後人重新開張的,而後者則是前員工所創辦的,至於在台灣有多家分店的瑞記,則和新加坡的任何一家「瑞記」沒有關聯。根據陳靜宜研究,大約從2005年開始,原瑞記1997年停業後,有業者延攬了前瑞記資深員工擔任顧問,並掛「瑞記」之名經營品牌,開始在中國大陸的西安、廣州、重慶等各大城市拓點,最終才在2017年進駐台北,如今全台有七家門市。

141567715_731293920922635_69465971446667
圖為在新加坡的正瑞記海南雞飯餐廳。Photo Credit:吳勁憲
圖為在新加坡的正瑞記海南雞飯餐廳
142722314_2862884087332441_4789316553757
Photo Credit:吳勁憲
圖為在新加坡的新瑞記雞飯餐廳

綜上所述,如今在台北的瑞記,與1970年代留下來的西門町瑞記餐廳員工應該無關,那究竟當年符氣克他們有無得到原瑞記的品牌授權呢?符氣克回憶道,西門町瑞記餐廳並不是新加坡瑞記的分店,但廚師們確實都出身於新加坡瑞記的,而且新加坡瑞記也感謝他們把「瑞記」這品牌在台灣發揚光大。

陳靜宜告訴筆者:「瑞記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有記憶點的,但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瑞記、王記、李記都一樣。」可以這麼說,如果筆者所收集的資料無誤的話,也許當年台北西門町的瑞記餐廳,就是新加坡瑞記在海外的首家同名店了。

除了瑞記,其它在台北的新加坡雞飯品牌餐廳也發展的不錯,如在台北市的「文慶雞」,是現存最久的新加坡海南雞飯餐廳,它是新加坡文東記雞飯2001年在台灣開設的唯一分店;2017年進入台灣的新加坡米其林一星餐廳--了凡雞飯,則是販售油雞、燒臘類,在全台有8家店,而1959年在新加坡創立的「海記醬油雞」(HAIKEE),則於2018年在台灣展店,全台有3家店。

IMG_20150824_181107
Photo Credit:杜晉軒
位於台北市的文慶雞,是台灣的老字號新加坡餐廳

新加坡餐飲品牌進入台灣

筆者在前文提到,在台北的多數新加坡餐廳是高度資本化的,擁有更多資源行銷,反觀台馬來西亞餐廳數量上也許比新加坡餐廳還多,但資本額、規模較小,多靠各老闆各憑本事在台北創出一片天。

筆者觀察到,大概是從2010年開始,許多新加坡餐飲品牌開始大舉進入台灣,而且在台北的新加坡餐飲品牌,幾乎集中在台北市信義區(文慶雞除外),信義區可謂是「小新加坡」了。那這些餐飲品牌當中,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隸屬新加坡上市集團BreadTalk旗下的品牌:「Food Republic大食代美食廣場」了。

大食代在2011年進入台灣,除了在台北大直、板橋、台中經營大食代美食廣場外,也帶來了新加坡知名連鎖餐廳品牌:土司工坊(TOAST-BOX),目前全台有三家店。

shutterstock_1100527097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為土司工坊的台北分店

而另一家性質與土司工坊接近的,就是新加坡的亞坤,兩者屬中低價位,都是以快餐模式販售烤咖椰土司、生熟蛋等平民美食。亞坤是在2014年進入台灣市場,並一口氣開了4家店,但最終在2018年收掉最後一家內湖分店後,就黯然退出台灣市場了。

IMG_20171214_082523
Photo Credit:杜晉軒
圖為新加坡亞坤在內湖的分店(已歇業)

接著在2015年,台灣王品集團引入了新加坡米其林一星中餐廳蒲田(PUTIEN),可以說是第一家進入台灣市場的新加坡米其林星級餐廳,也應該是第一家高價位新加坡餐廳,目前全台有五家店。

而近幾年新加坡餐廳在台灣的動態,最精彩的莫過於好幾家新加坡本土品牌的肉骨茶餐廳被帶進台灣了,例如黃亞細肉骨茶2017年進入台灣,松發肉骨茶、發起人肉骨茶都是2019年在台展店。

首先,引進黃亞細肉骨茶的,就是台灣餐飲市場後起之秀曾柏憲。《鏡周刊》報導,擔任和億生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曾柏憲,在2017年代理了米其林一星品牌香港添好運和新加坡了凡雞飯進台灣;同年曾柏憲與新加坡珍寶上市公司珍寶餐飲集團合作,成立和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高價位的珍寶海鮮餐廳(JUMBO Seafood)、黃亞細肉骨茶進入台灣市場,前者有二家店,後者有四家。

IMG_20181002_184002_2
Photo Credit:杜晉軒
圖為黃亞細肉骨茶在台北的分店。

接著到了2019年,進入台灣多年的大食代引進了創立於1969年的新加坡松發肉骨茶,目前有兩家店;同年進入台灣市場的,還有創立於1978年的新加坡發起人肉骨茶,是由台灣頂呱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所引進的。

筆者認為,隨著在台灣的新加坡肉骨茶品牌的興起,或許可以起到讓台灣消費者能分辨出馬來西亞黑派、新加坡白派肉骨茶之分的外溢效果吧。

IMG_20191227_200725
Photo Credit:杜晉軒
新加坡松發肉骨茶在台北的分店

在台灣新生茁壯的新加坡餐廳

無論是從1973年在台北成立的瑞記,再到2019年進入台灣的松發、發起人肉骨茶等諸多餐廳,明顯可見,這些都是在新加坡紮根多年後,被引入台灣的品牌,那是否有在台灣誕生的新加坡餐廳呢?

2016年底,台灣星野餐飲集團旗下的JL Studio在台中開業,這家以現代新加坡料理結合法式烹飪法為主題的餐廳,是由新加坡籍主廚林恬耀(Jimmy Lin)掌舵,該餐廳曾榮獲台中米其林二星餐廳、亞洲50最佳餐廳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等殊榮。

JL Studio在台中站穩腳步後,2020年中在台北市信義區成立了子品牌Chope-Chope Eatery南洋餐酒館,與JL Studio一樣,都是走Fine Dining路線。

綜上所述,許多在台灣的新加坡餐廳,多是原在新加坡就有的品牌,最終在與台灣資本的合作下,被引入了台灣,同時相較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民間與官方更熱衷於追逐米其林評比,以期許能提供新加坡美食在國際的年見度,這也是好幾家新加坡米其林得以被帶入台灣的推力。筆者相信,隨著台灣消費者對「新加坡」這國家品牌忠誠度的提高,也得以為新加坡料理提供了成長的空間,所以才能看到價位更高、更精緻化的餐廳出現。

至於在台灣的馬來西亞餐廳,儘管也有在台灣新生的品牌餐廳出現,但多是走中等的平民價位,未來要如何往上,往更精緻化的方向前進,除了仰賴創業者們的努力,從新加坡的例子來看,可能也需要馬來西亞官方的助力了。

PXL_20210101_105303187
Photo Credit:杜晉軒
圖為Chope-Chope Eatery南洋餐酒館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