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德·胡塞尔_百度百科

埃德蒙德·胡塞尔

德国哲学家
收藏
0有用+1
0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04.08—1938.04.27),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涅兹城(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中文名
埃德蒙德·胡塞尔
外文名
Edmund Husserl
国    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859年04月08日
逝世日期
1938年04月27日
毕业院校
奥尔缪兹的德国公学
职    业
哲学家
出生地
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涅兹城
代表作品
《论数的概念;心理学分析》

基本信息

播报
编辑

成长过程

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父亲是服装商人,他1876年毕业于奥尔缪兹的德国公学,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间或也去听冯特的哲学讲座。接着他去柏林,在弗利得利希·维尔海姆大学继续学习。1881年他去维也纳大学,1882年以有关微积分变分的论文得数学博士学位。在1884-1886年间他专心倾听F.布伦塔诺的有关心理学和哲学的讲课。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他决心献身于哲学。1886年布伦塔诺推荐他去德国哈雷大学参与他弟弟斯图姆夫的研究,此后数年间,胡塞尔在思想上孕育了他的现象学思想。1887年他以《论数的概念;心理学分析》一文完成教授资格论文答辩,同年他和夏洛特(Malvine Charlotte Steinschneider)结婚,他们共有三个孩子。

学术生涯

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始于1887年的哈雷大学,他在那里讲学,执教哲学课程达14年之久。他后来回顾说,哈雷时期是他一生学术活动中最艰难的岁月。由于苦于在“意识的心理分析和数学与逻辑的哲学基础”之间调和的困难,而使他几度打算放弃哲学职业。1891年他发表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心理与逻辑研究》就反映出了这种内心的矛盾。1900-1901年他发表两卷本的巨著《逻辑研究》,首次提出了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的基础。1901年经数学家希尔伯特推荐,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执教,1906年当他47岁时被提升为正教授。哥廷根时期既是胡塞尔现象学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早期现象学运动形成和活跃的时期。这时,在他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共同的生活和工作风格,热衷于现象学研究,逐渐形成了并没有正式组织起来的早期现象学活动。期间,胡塞尔于1910年发表了一篇重要的、作为现象学宣言的长文《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退休期间

从1916年起直到1928年他退休,他在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教授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他在该大学的哲学教职的继承人。从弗赖堡大学开始,他的学术研究作风有了改变,不再热心于建立学派和广招弟子,而是倾向于独思默想了。1922年他应邀赴伦敦大学作了四次著名的讲演,这份讲稿经过整理于1929年发表,题名为《形式逻辑与超验逻辑》,后来他把这部著作称作是自己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

埃德蒙德·胡塞尔思想

播报
编辑

思想的主要观点

1、现象学是一个试图如其所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现象学旨在就其所有的多样性、全面性以及所有的性质,来重构世界,反对那种以科学主义的哲学为基础的单向度的标准化。
2、胡塞尔派的术语生活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连同它的日常物件和思想(现象、行动者和语言表达),如其对使用者所显现的那样。因此,和语言使用者一样,使用中的语言也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3、生活世界具有认识论上的优先性。科学不仅在历史上起源于生活世界,而且生活世界是使科学活动成为可能的认识论的前提条件。
4、现象学的任务不仅要描述出现在不同语境之中的现象(工具、意向、同伴等)。它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发现在生活世界中使人类行动(包括科学活动)成为可能的条件。目标是要发现人类行动和合理性的构成意义的条件。
5、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认为自由具有一种构成性的意义。自由具有一种作为行动之必然条件的逻辑地位:说某人行动,就是说某人在这样或那样的意义上意向性地、有意识地行动。自由构成了行动,既正是因为自由,行动才成为可能。

思想的发展

主要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路标,绍述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路程:从现象学的建立,到先验现象学的转变,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勾勒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心路历程。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20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E. Husserl)也是从数学入手开始其学术生涯的。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K. Weierstrass)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他。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T. Masaryk)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F. Brentano)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他后来回忆说:“我是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我们且不管事实上胡塞尔是否达到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也不管别人怎样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所作出的评价,至少在胡塞尔看来,他的现象学就是这样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属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传统,而胡塞尔则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家”,盖因在他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把哲学当成一门严格科学去追求,也没有哪个哲学家再去探寻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基础;相反,他们试图把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同时去消解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更显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胡塞尔的思想以《逻辑研究》为标志,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前现象学时期和现象学时期,笔者基于考察的需要,在这里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时期的思想发展作一描述性的绍述。这一简单的绍述则是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其“路标”。 [1]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埃德蒙德·胡塞尔
    作品时间2006-3-1
    德国作家埃德蒙德·胡塞尔著《逻辑研究》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 作者名称 埃德蒙德·胡塞尔
    作品时间2017-5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是艰涩难懂的现象学中最为易懂的一部专著。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同时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判了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全新的...
  • 纯粹现象学通论
    作者名称 埃德蒙德·胡塞尔
    作品时间1992-12
    《纯粹现象学通论》,本书简介: 《纯粹现象学通论》(作者胡塞尔)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分为事实和本质;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现象学还原;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等数章内容。
  • 现象学的观念
    作者名称 埃德蒙德·胡塞尔
    作品时间2016-6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1926年,胡塞尔当时的助手兰德格雷贝把胡塞尔的这份用速记方式写下的讲稿译成一般文字,而后胡塞尔又在上面作了修改和注释,准备出版。胡塞尔文库在1947年首先把该书作为《胡塞尔全集》的第二卷出版。《现象学的观念》的产生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
  • Husserl: Shorter Works
    作者名称 埃德蒙德·胡塞尔

心理学上的贡献

播报
编辑

首创现象学

在心理学史上,现象学研究始于胡塞尔。现象学(phenomenogogy)一词的简单解释是指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心理现象是指个人面对某一事件所获得的立即经验,包括感觉、感情、知识、幻觉、意向、意识等。至于现象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则主要指内省法(当事人自己的陈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旨在采用科学方法将传统哲学建构成一门哲学科学。他虽主张内省法研究意识,但他并不同意当时冯特研究意识时用内省法去分析意识构成元素的做法。他采取的是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取向,用以研究意识经验。
胡塞尔的现象学强调心理学研究的意识,是个人面对事件时产生的立即经验。人的意识不是抽象概念,也非记忆中的旧经验。他所指的意识,是指对某事件(人事物)所产生的意识。他特别强调个人的立即的、主观的经验,也就是直觉(或直观,intuition),直觉是不需靠意识判断即可获得的知识。因此他主张心理学家研究受试者心理现象时,应遵守“观察先于分析”的原则,惟因此方能真正了解对方的心理现象。
例如深山中见到一株从未见过的花(直接经验),不能靠植物分类的知识了解它的性质,只有一看再看,不同时间的继续研究,才会真正了解这株花的本质。又如月亮错觉(高空的月亮看起来比接近地平面时小)时观察者的直接经验,也是其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对此月亮错觉不能武断地拿物理科学的知识加以否定,而必须观察多数人的心理现象后,再试图找出合理解释。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以后心理学的诸多发现,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完形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都受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

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

他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对外在世界所累积的经验,这类知识就是自然科学;另一类是人类对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所累积的经验,这类知识就是哲学。胡塞尔称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类“外在导向”经验,哲学知识为“内在导向”经验。如此分类旨在为心理学定位。他将心理学定位为“中间科学”,意指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导向经验与外在导向经验之间的科学。

著作

胡塞尔生前出版过7本著述,死后留下大量的遗稿。这包括还没交付出版的著作的手稿、在大学讲课的讲稿、和各种有关哲学问题的随笔和札记。从1890年至1938年他共写下45000页有关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用现象学的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速记稿。
重要著作:
逻辑研究》(1900~1901)
《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1905-1910年)
现象学的观念》(1907年)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年)
纯粹现象学通论》(1913年)
《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学》(1927年)
《笛卡尔沉思》(1929年)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1935)
《经验与判断》(1938年)

年代详细简介

播报
编辑
1859年4月8日胡塞尔生于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罗斯涅兹城,系犹太族后裔。
1876年冬-1878冬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首次阅读哲学著作:贝克莱。首次与托马斯·马塞瑞克接触。
1878年-1881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数学(随L.克罗耐克和C.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学习)。
1883年夏季学期,胡塞尔成为魏尔斯特拉斯的私人助手并且“从他那里获得了科学追求的伦理思想”以及学习哲学(随F.保尔森学习)。
1881年-1882年: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
1886/87冬季学期-1887夏季学期,萨尔河畔的哈勒大学。听施顿普夫讲座。布伦塔诺推荐胡塞尔到施顿普夫处做教授资格论文。
1887-1901年期间在哈勒任私人讲师。
1901-1916格丁根时期。
1901年秋季被任命为编外教授。
1916-1928年期间在弗莱堡任正教授。
1928年退休。
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
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
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
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