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

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帝国总参谋部参谋长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德文:Alfred von 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德国总参谋部参谋长。资产阶级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生于柏林。186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普奥战争普法战争。1863年起在总参谋部任职。1891—1905年任总参谋长。1911年晋升为陆军元帅。经多年酝酿制定了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完整战争计划,史称“施利芬计划”。
战争开始时,德国以1个集团军监视俄国,7个集团军对法国作战,其中3个集团军掩护德法边界,4个强大的集团军经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迂回法国左翼,在巴黎以东同法军决战,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决战胜利后,全力转向东线。
他是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军事思想的继承者。其作战思想对两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均有影响,对德国军事界的影响尤为深远。著有《坎尼战》《统帅》和《现代战争》等军事著作。
中文名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
外文名
Alfred von Schlieffen
国    籍
德国
民    族
德意志
出生日期
1833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13年1月4日
毕业院校
军事学院
主要成就
提出“施利芬计划”,使德军在一战初期所向披靡
代表作品
坎尼战统帅现代战争

个人经历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施利芬出身普鲁士容克家庭,父亲是普鲁士的少将。他家学渊源,自幼勤奋好学。最初专攻法律,20岁后参加军队,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加入总参谋部
1866年6月,普鲁士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爆发了。施利芬作为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一骑兵团的一个年轻军官参加了对奥作战。决定普奥胜负关键的一战是在克尼格来茨进行的。施利芬亲身经历了这一著名战役。当时普军联合意大利军队,在总参谋长毛奇指挥下,速战速决,投入291000普军,以优势兵力,仅7星期时间击溃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指挥的238000奥军。这一战例给施利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他以后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制定战略计划打下了基础。数年之后,他在回忆克尼格雷茨之战时说:“多谢上帝赋予克尼格来茨的崇高荣誉。能参加普鲁士军队经历这一伟大的战役,赢得辉煌的胜利,目睹无与伦比的欢呼场面,我感到是多么幸福啊!”
1870—1871年,施利芬作为陆军总司令部的参谋军官参加了普法战争。整个战争的指挥者是施利芬崇拜的普军总参谋长毛奇。法军在普军强大攻势下,迭遭失败。法军一部分退至位于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色当。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接着普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施利芬在战争中进一步领会毛奇等人运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实行速决战的战略战术原则。施利芬亲自参加的普奥、普法战争,为他后来制定“施利芬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施利芬在参谋部任职期间,很受毛奇的器重。
1876年,他被任命为第一骑兵团团长。7年之后,担任总参谋部处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毛奇的军事思想。
1888年,施利芬被擢升为军需总监,得到接替毛奇的总参谋长瓦德西的欣赏。他同瓦德西有相似的政治、军事观点,很快就成为瓦德西的有力助手。

总参谋长

施利芬是沉默寡言,严守纪律的军人。他牢记父亲的遗言:“始终不渝地勤奋工作,矢志不移地忠于职守”。还在他担任第一骑兵团团长的时候,对一些具体事务他都亲自过问。他对自己和对他的副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891年,瓦德西被威廉二世解除职务后,施利芬担任了总参谋长。在他担任这一军职的16年里,没有像他的前任毛奇那样指挥过战役,获得赫赫战功。但是他适应德国对外扩张的需要,遵从德皇威廉二世的旨意,致力于德军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为德国将要进行的战争作了战略和战术准备。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已经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积极准备向外扩张。当时的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公开宣扬“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德皇威廉二世也提出向世界扩张的世界政策
在施利芬和军界其他要人推动下,国会于1893年批准了一项军事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军队平时编制包括士兵和下级军官是557000人,军官和服一年军役的军人32000人,共计589000人,1899年又增加了约3万人。在德国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施利芬也主张加强军官指挥艺术的训练,力图以当时先进的技术武装部队,如1896年德军首先用新式77毫米速射重炮装备了陆军,不断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
施利芬自其妻1872年死后,变得冷漠和孤寂,经常讥讽同事,但一直致力于尽可能完满地解决德国面临的战略困境。他是一位天才战略家,尽管对战争伦理漠不关心,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却符合科学规律。在其任总参谋长期间,研究了与法国和俄国两线作战中的战略问题,从1891年起,经过10多年的酝酿修改,终于制定出完整的“施利芬计划”,对德国即将在欧洲进行的战争,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应采取的战术原则作了预测和部署。这是他在德国军事史上赢得自己的地位的最重要之点。

施利芬计划

播报
编辑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国,采用歼灭战,闪电战的战略,先发制人,一举彻底打败法国,然后挥戈东向,对付俄国,迫其缔结和约。
施利芬这种侧翼包围和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是对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毛奇战略原则的发展。他强调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要打败敌军,而且要给敌军以出奇制胜的打击,进而消灭敌军。不仅进攻敌军的正面阵地,而且尽可能进攻敌军的侧翼及其后方,迫使敌人在背面战线作战。这一战略思想在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中,以及在施利芬参加过的1866年普奥战争,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都被采用过。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都想称霸欧洲,当然德国也不例外。英国怕德国强大而削弱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德英矛盾趋向尖锐。历史上德法结下世代冤仇,双方都在秣马厉兵,法俄趋向采取共同行动。当时德国政府和一些军事家对这一局面保持高度警惕。施利芬潜心研究战略战术,目的也是要德国在两线作战的形势下,如何克敌制胜。他认为,“德国不能眼看着隐蔽的敌人为复仇得到吉日良辰。”他主张最好的自卫就是进攻,“德国必须自由地生存,必要时采取这种手段。只有抓紧时机,才能有效。”
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分析了法国的形势,指出法俄虽然趋向联合,但法军已不能指望俄国更多的支援,因为俄军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元气大伤,加之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法军只能限于防御。德国趁机发动战争,速战速决,就能彻底打败法国。
按照施利芬计划,东西线兵力部署应当是,东线只用兵力的十分之一,约9个师,配合奥匈帝国军队防御俄国。战略重点在西线,在西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投放78个师。以距离巴黎178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分为两个战略意义不同的部分,即右翼和左翼。
右翼的任务主要是击溃法军。德军要用70个师,出其不意地袭击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占领法国北部,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沿海岸线大幅度迂回,渡过塞纳河,绕道巴黎,折向东南,将法军主力压向东方,迫使法军退至摩泽尔河一线。
德军左翼由8个师组成,兵力部署在阿尔萨斯——洛林一带,固守在德法设防坚固的270公里国境线上,牵制法军进攻力量,以挡住法军右翼的进攻。施利芬指出,如果德军指挥合理,“切勿削弱我的右纵队”,不断地进攻法军的侧翼和后方,法军就被压缩在铁锤——右纵队,和铁钻——左纵队之间,在4至6周内完全溃灭。然后利用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在内线迅速调动部队,分兵东线,击败俄国。这样德国便能速战速决,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施利芬预计,即使德军左翼失败,法军向德国境内挺进,德国仍能获得胜利。因为如果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一开始向德国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发被动。德军占领比利时和法国的海岸线,切断法国的盟友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也会给法国以致命打击。
施利芬和老毛奇都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不可能在东线争得决定性的胜利。决定德国的命运只能在西线。不同之点是,毛奇能够比较客观地、冷静地对待现实,而施利芬却坚定地相信,只要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就能使现实服从于理想。他是一个极为相信个人天赋才能的人。毛奇习惯于在临战前制定初步战役计划,施利芬则在战争爆发之前很久就为德军制定了完整的战略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战略部署基本以施利芬计划为依据,以他的速决战、包围战役学说为指导思想。但是,1914年德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俄国军力大增,严阵以待;法国扩充了军备,增强了经济实力,与德国怒目对峙,德国西部工业区是国民经济和军火工业中心,垄断资本家要求德军保护工业区安全。
为此,施利芬的后继人小毛奇修改了施利芬计划,在西线右翼投入52个步兵师和7个骑兵师,左翼从施利芬计划的8个师,增加到15个师,西线右翼与左翼的兵力由原来的7比1改为3比1,东线力量也加强了。这些无疑削弱了德军西线进攻的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战争最初阶段给法军以突然袭击,初战告捷,获得一些战果。但由于德军机动性的缺乏最终失败。(他的原计划是不考虑后勤困难的,他是要在占领区以战养战的,但小毛奇没有魄力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没有俄国人的威胁下,一个施利芬计划的变种被德军采用,这次被证明是成功的。

评价

施利芬忽视了客观形势的变化,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低估敌人的力量。他相信德国军事、经济力量能够保证他的计划的实施。他预计法军无力阻止德军的强大进攻,俄国1905年革命浪潮冲击,俄国无法迅速总动员,德军有较高的指挥艺术,部队军事素质良好,趁虚而入胜利在望。他对跃跃欲试的英国掉以轻心,扬言“如果发生一场冲突,我们就迫使英国在巴黎媾和。”同时,施利芬低估了敌对国家经济实力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德国陷于两线作战的窘境。
施利芬的战略学说是以单纯军事观点为基础的。他无视经济实力对速决战的影响。在外交方面,他不顾其他国家对德国的公愤,声称对法国作战要打出一个赫赫有名的“克尼格雷茨战役”,或“超克尼格雷茨战役”;要求德国无所畏惧地破坏卢森堡和比利时的中立。他说“谁抓紧时机首先占领布鲁塞尔,并征收几十亿战争税,谁就有优先权”。这样做,德国必然首先撕毁国际法,破坏比利时等国的中立,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加之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德国人民反战斗争如火如荼。这些都加速了施利芬计划的破产与失败。
施利芬作为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在论述军事思想时,虽力图回避政治和经济的影响,然而他的一切设想都受德国当时政治经济的制约。他强调突然袭击法国,这也是以德国的经济和君主政体结构不能长期承担现代战争消耗为先决条件的。正如他于1912年在战略计划中明确指出:“不能容忍英国继续如愿以偿,起决定性作用。德国必须为它的经济繁荣再次获得必要的实力地位。没有战争,要把这些变为可能是困难的。”
施利芬1907年退休。
此后他潜心致力于军事著述,整理旧稿,撰写新篇。他以自己的军事著作继续对德军总参谋部施加影响。他撰写了《坎尼之战》《现代战争》《统帅》《克尼格雷茨战役》等著作。
施利芬的军事著作并非一般军事史,他是用军事史中的事例,证实他的战略原则,阐明他的战略思想,并促使这一战略得出逻辑上的结论。他认为,从侧翼进攻敌人是所有战争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对军官进行严格的训练,并要求“一个统帅必须具有超人的或某种超自然的东西,你可把它叫作天才。”施利芬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论述过这些思想。
由于他在德军战略和军事理论上的贡献,1911年他被授予陆军元帅的军衔。施利芬在写完他的关于同法国、俄国作战的一系列备忘录之后不久,于1913年1月4日逝世。
施利芬是一个天才的战略家,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由于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一计划被小毛奇修改之后在一战中遭到失败。对于该计划,有人认为计划本身就出了错误,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执行者犯了错误。

实施

施利芬计划的实施
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各国都在按照自己军队的特点预先设计了克敌制胜的作战计划。德军是训练有素的高效战争机器,参谋人员的水平很高,武器装备精良,陆军配备的重型火炮是当时最好的火炮。法军仅次于德军,居欧洲第二,其快速连发的75毫米口径火炮是当时最好的野战兵器。法国还从北非调来了受战火长期考验的殖民地军队。俄国陆军在数量上最多,号称有六百万之众,但武器很落后,比较笨拙,只有一些军用汽车充门面,看上去仿佛是个现代军队。英国陆军全是志愿兵,数量比较少,但高度专业化,其步兵可以在一分钟内瞄准射击15次。
1914年8月4日早晨,按照施利芬计划,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突进比利时,直奔比利时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当时比利时只有16万军队,其中4万人用来防守烈日要塞。烈日要塞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从8月4号到8月10号德军伤亡惨重,却只攻下了两个炮台。8月12日德军用“大白莎”巨型攻城炮将列日要塞剩下的十个炮台迅速化为了瓦砾。
1914年8月14日,德军攻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继续向纵深推进。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五个集团军,向法国西北部直扑了过去。法国和英国对德军行动判断错误,只有法国的一个军和少量的英国远征军部队在抵挡这支德军主力部队。英法联军不得不后撤,并不断被德军追袭,很快德国军队就打到了法国边境。
与此同时,正如施利芬所预料的那样,法军开始进攻洛林。法军主力和德军左翼在德法边境上不断上演着进攻和反攻的大戏。最后德军的大炮和机枪占了上风,法军在两周的作战中损失了三十万人,只得撤退。而德军右翼却从比利时打到了法国边境。
战争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坚点,所谓坚点就是本应该很快达成的小目标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迟迟不能达成,例如上甘岭。坚点会大大挫伤进攻方的锐气,增强防守方的信心,甚至改变战局。战争指挥者必须善于处理坚点。如果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坚点。没有巨型攻城炮,列日将至少阻挡德军一个月。如果援军及时赶到,马恩河战役就可能不复存在,而被列日战役所代替。清除坚点有四种方法:1.摧毁;2.绕过;3.围而不攻;4.空降。巨型攻城炮摧毁了列日坚点,战术核武器和超常规大规模杀伤武器是摧毁坚点的首选。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逐岛争夺”,美军伤亡惨重。后来美军采用“蛙跳战术”绕过坚点,进行“隔岛争夺”,很快就打到日本本土了。围而不攻可以让坚点的守军粮绝而降。也可以空降到坚点的后方或空降到坚城之内夺取坚点。陆军作战似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坚点。“把问题解决在1000公里之外”的导弹战不会遇到坚点。这里的坚点是指一个阵地或一个城市。在星际战争中一个星球也会成为坚点。
数量的重要性是始终如一的。人海战术狼群战术都是“以量胜优”的战术。在接下来的马恩河战役中,小毛奇对德军右翼的削弱,导致德军因兵力不足而吃了苦头。在游击战中,正规军的兵力必须是游击队兵力的6倍以上才能消灭游击队。越南战争中,美军投入的兵力没有达到越南游击队兵力的6倍是其战败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