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到美國會焦慮】台灣如何催生超強台積電?關鍵在 35 年前的日美協議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強到美國會焦慮】台灣如何催生超強台積電?關鍵在 35 年前的日美協議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日經:台積電太強大實力出乎意料 引起美國焦慮 〉;首圖來源:wikimedia。)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積電近日屢被各國政府求援,希望增加其晶片產能,供應各國快斷鏈的產業鏈,除了凸顯台積電的晶片生產地位不但重要且強悍,也讓世界驚覺,過去都太過低估台灣這塊小島的能耐,甚至在不知不覺間已到了過度依賴的程度。而今,讓我們一起回到當初台積電創立的淵源,看台積電是如何搭上世界趨勢,創立如今的半導體盛世帝國。(責任編輯:郭俐伶)

日媒日前報導,在全球半導體短缺嚴重的背景下,強化全球最大半導體生產廠商台積電(TSMC)的存在感;「台積電擁有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

全球半導體斷缺,世界跪求台積電增產

日經中文網29日一則以「台積電強大引起美國焦慮」為題的報導指出,在全球半導體短缺嚴重的背景下,強化全球最大半導體生產廠商台積電(TSMC)的存在感,現在更已發展到各國政府透過台灣當局,請求台積電協助增產的罕見事態。

報導指出,一家企業的動向如此牽動全世界的情況很罕見,並試圖探究「台積電為何如此強大」?

全世界的半導體生產現在都陸續集中到台積電。美國蘋果、高通、索尼等大型企業,每天都前往台灣想盡辦法希望在產品中搭載台積電半導體,因為這將左右產品性能。

35 年前一條「日美半導體協議」催生台灣半導體大廠

台積電創建於 1987 年,這個年份含有深刻意義。因為在這之前的1986年,日本與美國圍繞半導體發生劇烈貿易摩擦後,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議」。

美國設計出來的「水平分工」是想讓美國專注於上游設計開發,不擁有工廠,而將投資額巨大但附加值小的生產丟給亞洲企業。敏銳感覺到這種巨大變化,是沒有任何資源的台灣。

當時的台灣當局者立刻選中了長期在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張忠謀,表示世界半導體業務將發生巨大變化,對沒有資源的台灣而言是一個機會,希望回到台灣創辦半導體企業。

不出所料,「日美半導體協議」簽訂第 2 年,張忠謀率先創辦的台積電隨著美國推進的水平分工,陸續接到生產訂單,很快步入增長階段

進入 2010 年代,隨著智慧手機問世,這種趨勢進一步加速。台積電把憑藉代工獲得的鉅額資金全都投入製造技術的研發,這又進一步帶來代工訂單,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提高存在感。

美推「世界水平分工」,讓台積電握強大生產實力

美國憑藉自己設計的水平分工,推進無工廠的經營,誕生了高通及英偉達等實力企業;但向專利及數據等無形資產傾斜,將生產丟給亞洲的結果是分工深化,「台積電擁有出乎意料的實力,如今美國也感到不安」。

美國發動與中國對立也使得地緣政治風險更加突出,進一步提高台積電存在感。曾經把生產丟給亞洲的美國,現在又開始表示由於安全保障的理由,拚命拉台積電到美國投資,「具有諷刺意義」。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日經:台積電太強大實力出乎意料 引起美國焦慮 〉;首圖來源:wikimedia。)

你可能會有興趣

【全球汽車業搶晶片大亂鬥】歐洲有三大半導體業者,為何還會碰上車用晶片荒?

車用半導體「超級不足」!全球知名車企接連宣布減產

全球晶片荒求助台積電!各國政府面臨選擇:晶片自主或加強與台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