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歷史與娛樂並重

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到今天的《建軍大業》,內地主旋律大片八年間走了一圈,終於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三個關鍵時刻完整呈現。更有趣的地方是,執導這部《建軍大業》的是來自香港的劉偉強。

《建軍大業》講的是由一九二七年開始,最終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一系列事件。和過去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湘南起義」等單獨的武裝行動為主題不同,這部電影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開始,效忠蔣介石的軍隊和青幫在上海大開殺戒,捕殺共產黨人,用機槍掃射遊行示威的工人學生,然後帶出中共關於妥協還是反抗,如何組織自己的武裝等等爭論。周恩來、毛澤東、朱德、葉挺、賀龍等領導人紛紛登場,把國民革命軍的部隊拉過來,發動農民武裝,經過一系列的起義和戰鬥,最後在井岡山建立根據地。

戰爭場面震撼

因為講的是建「軍」,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自然比之前的「建國」和「建黨」來得多,這個可能是有關方面起用熟悉拍攝大場面的香港電影人作主創的原因之一。

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主要由三段戲組成。先是開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分開幾段平行剪接,由軍隊和青幫鎮壓工人糾察隊、示威群眾,杜月笙擺下鴻門宴殺害中共領導人汪壽華,以及周恩來獨闖駐軍司令部得以全身而退組成。可能是接受了商業片的習慣,這一段拍得相當「實」,可說是子彈橫飛,血流成河,用明場展示了國民黨鎮壓的殘酷。第二段大場面是南昌起義,葉挺、賀龍把部隊集合到南昌,發動兵變;各方人馬在起事前明爭暗鬥的角力,和火爆的戰鬥場面,都拍得有氣氛。最後一段則是南昌起義大軍南下潮汕,以圖得到接應時,為了擺脫追兵而發生的三河壩戰鬥。朱德率領三千人馬阻擊對方三萬人,黃埔學生對黃埔學生,打得頑強慘烈。其他同一段時間發生的大小起義和戰鬥,不論勝敗,都輕輕帶過。

劉偉強處理這些起義戰鬥的場面,用不少傷兵斷手斷腳、血肉模糊的畫面來表達戰鬥的血腥,添了不少實感。但另一方面,不論是南昌還是三河壩,都有不少起義官兵帥氣地操起衝鋒槍掃射的鏡頭,多少令人疑惑,當時的中國軍隊有這麼多步兵自動武器嗎?場景像是跨過了太平洋,去到美國街頭的槍戰了。

年輕演員稱職

由香港導演來處理這個題材,多少會令人抱有疑問。但另一方面的好處是,他不會過於忌諱,可以在細節上豐富人物,把大題材拍得親民一些。除了像導演自己提過毛澤東落在地方民團手上,靠六個大洋脫身,和蔣介石為了追求宋美齡,在南京大種法國梧桐這類細節外,筆者以為片中強調從廣東來的北伐軍,和本來就駐在南昌的當地軍隊有地域衝突,當中來了幾句廣東話,這點頗有意思。除了政治信念之外,省籍語言也是引發紛爭的原因。至於另一場戲,葉挺和葉劍英兩人在談話中,老鄉見面大講廣東話,讓一旁的賀龍不明所以,就有點想當然了。

《建軍大業》眾星拱照,人物眾多。但受限於片長,每個角色除了在字幕上交代一個姓名,幾乎都沒有時間去發展人物。觀眾要認識這些角色,就要靠平時的積累或者事後做功課了。以筆者在香港看優先場所見,多數觀眾都上了年紀,應是本地對革命歷史最熟悉的一群人,但他們主要也是對周恩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以至林彪、粟裕、賀龍等著名領導出場感到興奮。

劉偉強執導的《建軍大業》在呈現歷史和娛樂觀眾上,做了不錯的平衡,而一眾年輕偶像也演得有板有眼,拍歷史人物的年輕時代,總不能死抱他們成熟之後的形象做參照。如果說這片有點讓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全片都偏向強調某種商業片的實感後,在結尾卻採用了朱毛會師時來個紅旗滿山飄揚的傳統處理。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