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法是如何产生的?

《晋中经新簿》为何不继承刘向父子的六分法而使用了四部分类法?同时到底该如何评价四部分类法?《新簿》舍去解题是因人力不够还是其他原因?
关注者
48
被浏览
8,134

4 个回答

謝邀。淚目地說,答這種題目好累的,翻一堆書還沒幾個贊……等什麼時候忙完了把這些答案有機整合一下罷。

《新薄》之分四部,歷來無異說。但姚明達《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中認為四部之外,尚有佛經一類,所以應當算是五部。不過學界大多認為佛經應計為附錄,因為劉宋王儉乃至《隋書·經籍志》皆將佛、道二家附於卷末。

《中經新薄》的編著是有其來源的。《隋書·經籍志序》曰:「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也就是說,荀勗的《中經新簿》(或曰《晉中經簿》)是根據鄭默的《中經》而寫成的。但因鄭默的《中經》已經亡佚,我們無法窺知其原來面貌。只能通過因循關係推論,《晉中經簿》的四分法來自鄭默的《中經》。汪辟疆《目錄學研究》中就說:「四部雖確定於李充,發軔於荀勗,而鄭默《中經》之作,亦在篳路藍縷之列矣。」但余嘉錫則認為,《七錄》與《隋志》沒有特別說明,《中經》「猶沿《七略》」,四分法之開創還在荀勗

四分法的出現最主要是根據圖書的搜錄。正如余嘉錫《目錄學發微·目錄類例之沿革》中言:「書之有部類,猶兵之有師旅也。雖其多寡不能如卒伍之整齊劃一,而要不能大相懸絕,故於可分者分之,可合者合之。《七略》之變為四部,大率因此,不獨為儲藏之不便也。即其目錄之篇卷,亦宜使之相稱。」也就是說,目錄之劃分,是根據編錄的書籍來的。經過漢末動亂,原有的書籍遭到戰爭損害,有些書籍如術數、方技等都相對減少了。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諸子百家之學也蕭條下來。而繼《史記》之後,漢魏期間史著的數量逐漸增多。總的來說,就是目錄學家在編制目錄時需要根據當時圖書的保存情況來對分類做調整和變動。

至於《新薄》為何沒有解題,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隋志》只是說「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辨。」該書大概亡於宋代。「盛以縹囊,書用緗素」可見其保存與裝飾之華麗;而且荀勖官至尚書令,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一起在中秘整理圖書;再加上前有《中經》之作,應當不會是人手原因。另外,《新薄》的四分法只是簡單的甲乙丙丁,與後來所稱的「經史子集」尚有不同。比如就有不少學者質疑,兵家與兵書有什麼不同,皇覽為什麼要分在丙部(史部)等等。

評價四部分類法是個很大的問題,可以一直從魏晉說到近代了(可參見〈

四部分类法简论--《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這裡只提比較重要的兩點:一是四部分類法比較簡單,隨著書籍種類漸多,四部分類就日顯矛盾牴牾了。正如余嘉錫之論:「夫古今作者,時代不同,風尚亦異。古之學術,往往至後世而絕,後之著述,又多為古代所無。……限之以四部,而強被以經史子集之名……名實相蚌,莫此為甚……唐宋以後,著述日繁,核其體例,多非古之四部所能包。」二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書籍的性質已有很大的變化。在經部之內,其實《論語》、《孟子》等應算哲學書籍,《左傳》、《周禮》等屬於歷史書籍,《詩經》是文學書籍,《爾雅》屬語言文字類等。這些性質不同的書籍,因為政治原因被奉為所謂「經典」,盡皆歸入「經部」,在傳統目錄學中有獨尊之地位,現在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古人已有「六經皆史」的說法,即是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再至近現代,西方的思想和圖書分類方式傳入,目錄學也漸漸開放,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務酒者 的 個人聲明:

1.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不授權知乎以外任何地方及任何人的轉載,微博上如轉載請給出原文地址鏈接。

2. 任何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或文獻的問題,皆以繁體字作答,這是出於對文獻文本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歧義。若有異議,可以選擇不看,請勿在評論中作無意義回復,否則舉報或刪除。

3. 歡迎任何有理有據的反對。

一點補充:

《隋志》“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辨”一句標點錯誤,當標作:“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辨。”“盛以縹囊,書用緗素”是《新簿》中記載書籍載體及收藏情況的文字。《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引《晉中經簿》曰:“盛書有縑袠、青縑袠、布袠、絹袠。”卷七百四又引曰:“盛書皂縹囊書函中皆有香囊二。”

此是武秀成師告知。

《晉中經簿》偶有其他文字,見《廣韻》周字注:“《晉武帝中經簿》云:周生,姓;烈,名。”亦不排除此是誤解《三國志·王朗傳》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