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社村_百度百科

博社村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西镇辖村
收藏
0有用+1
0
博社村,是一个陆丰三甲(甲子、甲西、甲东)的乡村,位于汕尾市陆丰市甲西镇西南部,处于滨海平原地区。村前北洋溪支流环绕,东南侧西河连接甲子港溪水流入大海。东边公路经西山、濠头直至甲子镇;北面公路经龙船石山、洪进士山、灯芯山接省道338线内隆公路经南塘、内湖、博美、湖东等镇通往陆丰。博社村不但陆路交通方便,而且水路也十分方便,船只可通往汕头浙江香港东南亚一带等地区。博社村属于潮汕地区,是潮汕文化盛行的地方。 [8-9]
村庄濒临汕尾第二大海湾——碣石湾,属亚热带地区。户籍人口约1.5万(2015年),单姓村,村域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占0.63平方千米。海岸线约5千米长,岸边有闻名的“金狮滩”和“海岬岭”等旅游景点。沙滩种有大量的马尾松。村的西北侧多为山坡,东南面为滨海平原。村前有一弯池塘,池塘边上建有一戏台。
中文名
博社村
别    名
桥头白輋
行政区类别
地理位置
经纬度:22.862237、116.025431
面    积
20 km²
下辖地区
一村、二村、三村、四村
电话区号
0660
邮政编码
5165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约 1.5 万 [5](截止于2015年)
著名景点
斗门碑/义烈亭/烈士碑/海陬砥柱/岩廊/金狮滩/后山公园/国王古庙
车牌代码
粤N
方    言
潮汕话 [1]

建置沿革

播报
编辑
博社村村南有一座古老的石桥,邑中一位庠生改村名为“桥头”;溪墘麒麟石摩崖石刻“桥头旧社”,故又称“桥头旧社”;村始称“东岐堡”,旧称“桥头旧社”,宋末改为“博社”,俗称“北輋”,亦称“白輋”,还称为“博华村委员会”、“爱社生产大队”等名字。1957年,从甲子划出甲西、甲东,博社才从甲子析出隶属于甲西 。 [10]
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村中祠堂博社村博社村博社村博社村
村中祠堂

人口

播报
编辑
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蔡登瀛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博社乡置居,已有八百多年了。
博社村
解放前,博社乡是一个多姓村,先后有数十姓村民在此聚居过,他姓从外地迁来又陆续迁走。解放初期,最后从博社乡林厝巷迁走的是林姓人,他们迁居同姓乡苦婆寮,被称为“博社林”。因为该村原已居住着另一支林姓,是从南塘镇周仔乡迁来此置居的,被称为“周仔林”。
博社村原是个多姓氏群居的村落,有三十多个姓迁入又迁出,今仅有蔡姓一个,属于单姓村落。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国王古庙碑记》(七通)记载,有石姓居住的石柱巷、马姓居住的马街巷龚姓居住的龚厝巷、林姓居住的当铺巷,五联巷有方姓朱姓范姓居住过,等等;最后迁出博社的是石姓林姓,分别迁居甲子湖东甲西镇可和村。原由桥头、寮仔、瓦浪、博社、城仔等村落组成的多村落格局,因他姓陆续迁出,仅博社这个古村落保存下来,其它村落均为消失,挖掘时还能找到瓦片或旧墙脚,现有四个自然村
博社乡属单姓村,全村皆为蔡氏一家,有二万多人。博社始祖蔡登瀛之孙蔡班其子孙于明洪武初年迁居下灶。蔡登瀛传下的裔孙于元、明、清、民国等时期陆续迁往外地置居,也有数万人,分别繁衍于甲西镇大厝寮、华埔、石西、上墩、新饶、青篮等乡,甲子镇芒湖乡、两城区、东湖区、半径乡,湖东、南塘、内湖、碣石、桥冲、金厢、东海、河西等镇,海丰汕尾惠来揭西汕头深圳东莞广州等县市,香港台湾等地区。
博社村主要种植水稻、蕃茨、荔枝甘蔗花生龙眼芝麻等农作物,其中以荔枝为重。

蔡氏族牒

播报
编辑
宋末
蔡光阳、蔡泰生、蔡惠我和蔡宣义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源远堂”,行“三山门”,后坐甲东奎湖山尖,前向博社乡海甲山岭“人头嶂”。明万历十年,蔡登瀛第十一世孙蔡春迈中式壬午科举人,任河北省饶阳县正堂;蔡春迈任职后,曾回梓里修复过源远堂。到了清乾隆年间,源远堂由蔡萃嘉主持修建,原规模相对缩小,“三山门”改为“单向门”,据清庠生蔡哲臣撰写的《蔡氏敦叙堂族谱》记载。今逢盛世,和谐社会,源远堂何时能按老分金、旧墙址复建,恢复原貌?
元代、明朝年间各大房裔孙所建家祠
(1)元末明初,蔡英进、蔡英迪、蔡英连、蔡英迎、蔡英造和蔡英运为其父母所建的蔡氏家祠“宣义堂”,因战乱被毁,旧址不见,只存红灯笼堂号“宣义堂”。
(2)明朝初期,蔡开浓和蔡开创为十三公建孟季家祠“追远堂”。蔡十三,字英明,号和潮,是蔡登瀛之孙,蔡惠我之次子,妣慈德陈氏,相传无嗣,其兄蔡班子孙因不在家乡而创居陆丰下灶,故由孟房孙蔡开浓和季房孙蔡开创共承其嗣。
(3)五世祖蔡西畴的“受禄堂”。
(4)六世祖:蔡莲峰的“绥禄堂”和蔡梅峰的“继述堂”。
(5)八世祖蔡守都的“承启堂”,今重修建为仲房祖祠,堂号还是“承启堂”。
(6)九世祖:蔡云衢的“光裕堂”和蔡云山的“永锡堂”。光裕堂位于博社乡北畔埔埕巷,蔡仰高、蔡领宗、蔡素源和蔡仰宇是蔡云衢的四个儿子,分为四大房祖,称为“顶四房”,该祠建于明万历年间。永锡堂位于博社乡大祖巷,也建于明万历年间;蔡云山和蔡云衢是蔡松岗之子、蔡顺德之孙,也生有四子,被称为“下四房”。
(7)十二世祖:蔡若槐的“若槐堂”。
清朝、民国年间各大房裔孙所建的家祠
(1)清康熙年间,蔡绍典、蔡绍邦和蔡绍麟为其父蔡起哲建蔡氏家祠“孝思堂”。孝思堂已于戊子年十二月初八日(2009年1月3日)晋祠重光,堂号由蔡东士先生所书。
(2)十三世祖:蔡绍乐的耀德堂、蔡恭默祖姑的贞孝姑祠“崇德堂”。
(3)十四世祖:蔡崇炳、蔡崇武、蔡崇安、蔡崇定和蔡崇德的“务源堂”,蔡崇侯的“诚敬堂”、蔡崇懿的“爱敬堂”、蔡崇荐的“孝敬堂”,蔡崇仁的仁公家祠“报本堂”,蔡崇美的“树德堂”、蔡崇吉的“昭德堂”。
(4)十五世祖:蔡萃苍的“存养堂”。
(5)十六世祖:蔡升华的“升华堂”。
(6)清嘉庆年间,博社乡四大富翁蔡升本、蔡升经、蔡升廉和蔡升隆所建的“蔡氏家祠”。
蔡氏家祠
直隶州儒林郎蔡士立(字升本)的“孝友堂”,有明经进士修职郎蔡鸿猷(字升经)的“敦本堂”,有岁进士蔡国斌(字升廉)的“积庆堂”,还有蔡升隆的“燕翼堂”。
(7)十六世祖:蔡升壮的“笃庆堂”、蔡升道倡建的“敦叙堂”。
(8)十七世祖:蔡大荣的“爱友堂”、蔡大觐的“延庆堂”、蔡大蕃的“成德堂”。
(9)十八世祖:蔡振随的“善继堂”、蔡振双的“锡光堂”、蔡振燕的“光远堂”、蔡振其的“善述堂”、蔡振围的“围公家祠”。
(10)十九世祖:蔡世和的“善庆堂”、蔡世波的“波祖家祠”。
(11)蔡宏嶷的“锡福堂”,顶厝爱公的“集福堂”,下厝的“光庆堂”。
当代所建的家祠
马街巷草厝的“永乐堂”和蔡振碧的“怀德堂”。从这些蔡氏家祠中,可以看到博社乡蔡登瀛传下的子孙后代过去辉煌的历史。
注:下灶蔡班神主牌记“始祖考赐进士循州教谕英敏班府君、妣淑顺黄氏孺人蔡太妈、妣勤慈林氏孺人蔡太妈之神主”。 [2]

家族渊源

播报
编辑
每年春节,大祖公祠源远堂石柱上的春联,由村里族老指定的文人贤士挥毫所写。从常常出现的“自宋开基,八百多年标骏烈;由闽迁粤,二十余代庆螽斯”、“源泉派衍莆田县;远岫屏朝博社乡”、“源溯莆田,黔地家声垂燕誉;远开博社,鲁阳族谱纪麟祥”三副对联来看,由此可见博社乡蔡姓开基之久,还可以了解到蔡姓博社乡的迁居路径是:莆田——黔地——鲁阳——博社。“济阳世泽;博社春光”也可以看出博社蔡姓出自济阳郡一大望族。此外,我们从有关史料得知蔡姓创居博社乡的大致世系是:“蔡用元——……——蔡政殿——蔡道德——蔡登瀛——蔡光阳、蔡泰生、蔡惠我、蔡宣义”
博社村博社村博社村
博社村
博社乡蔡氏始祖登瀛,“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桥头旧社);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据明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之原任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自蔡登瀛在博社乡创居后,有黄、林、张、罗、陈、郑、邓、李、石、傅、龚、马等数十姓陆续迁入博社乡置居,后又陆续迁走。据村南畔的国王爷庙的碑记可考,该庙是乾隆廿六年四月吉旦修的,由会首蔡崇魁僭首捐银十两组织各族村众凑足资金修建成,并立碑记以示后人;从题款的姓氏来看,蔡崇仁题银十圆,石君煜题银一圆,林香萌、林香荣、陈绍玉各题银三钱,郑秉忠、罗舜丰各题银贰钱,傅兴勇、林毓万、林香桂、罗钦佐各题银壹钱,张可枝题钱叁佰,黄子宝、郑尚洛各题钱贰佰,黄秀娥、李维举各题钱五拾……那时博社乡还是个多姓村了。可如今博社乡的石柱巷、马街巷、龚厝巷、林厝巷(即当铺巷)等,都是原来石、马、龚、林等姓居住的地方,说明了博社乡曾是多姓居住的乡村。此外,碑记说到王爷庙在宋朝时已经建成了,还说到万历十年河北省饶阳县令蔡春迈回乡省亲期间修过该庙。南宋时期,博社乡原称东岐堡,是个聚集的多姓村落。东岐堡是由大石村坐南向北、石门楼村坐东向西、东村乡仔坐东北向西南、石岐村坐北向南、瓦浪村(原名灰窑)坐西向东、寮仔村等错综聚集的小村庄汇聚而成的村落。
蔡登瀛是博社乡蔡氏始祖,妻子陈庆源,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蔡光阳,字朝科,庠生;次子蔡泰生,字朝翔,太学;三子蔡惠我,字朝朴,太学;四子蔡宣义,字朝材,庠生。就这样,他的四个儿子分成了“孟、仲、叔、季”四大房祖。
宋末元初,蔡惠我长子蔡班中式举人,任循州教谕。迨明洪武年间,蔡班三个儿子:松轩、梅轩和竹轩,于博社乡迁居坡洋十八寨田心乡,曾在此植下荔枝,后沿西再迁湖口乡置居,其子孙繁衍下灶数十乡,称为“华灶蔡”,蔡班成了华灶蔡的一世祖。
蔡惠我次子蔡十三,字英明,号和潮,配慈德陈氏,生二子继义、继振,却守故里,建有孟季家祠:追远堂 。
博社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乡,地灵人杰。尤其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村庄水陆交通方便,经商活跃,带来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有过四大富户、八大富子、十六富孙的称道。如四大富,即是儒林郎蔡升本(字士立,直隶州同)、修职郎蔡鸿猷(字升经,明经进士)、岁进士蔡国斌(字升廉)及皇恩宠锡蔡升隆,分别在家乡建有孝友堂、敦本堂、积庆堂、燕翼堂。笔者初步统计,博社乡蔡氏祠堂就有四十多座,可见蔡姓人曾在此辉煌创业,大建设,光祖耀宗,兴建祠宇,慎终追远,缅怀先祖,激励后人。

历史文化

播报
编辑

三山国王信仰

在博社乡后山狮头石前面,就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命名“国王古庙”,但人们习惯是这样称呼的,或曰王公庙,或曰王爷庙,或曰“三山国王”。它是博社乡人信仰的地方守护神,每逢农历二月廿五日,乡里人都来庙里朝拜,以求生灵的安慰,以庇佑家人的平安。十年一大庆,五年一中庆,都要举行祭祀,演社戏,延续家乡的民俗文化,三山国王主要是广东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11]

博社八景

甲西博社村,曾为甲子所辖地,也与甲子一样,有自己的“八景”。这八景分别是:“鹧鸪银滩、仙人踏石、莲峰叠翠、船山烟雨、斗门待渡、澳洋渔唱、金狮观海、古庙灵声。” [10]

博社小学纪略

播报
编辑
博社小学的前身是国民小学,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在博社乡深祖祠办起一所国民小学,校长郑起贤,学生有50多人,两个班级,教育经费由深祖公蒸付出,课材有国语、算术、修身、尺牍等科目。到了民国31年(1942年),博社乡耆老把国民小学办学的情况呈报伪陆丰县文教科委之后,决定把国民小学改名为博社小学,派蔡裕澜为博社小学校长,于是博社小学就一直办了下来。
孔子石像
明朝万历十年(1582),博社乡蔡榕塘之子蔡春迈考中壬午科举人,任河北省饶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在博社村王爷庙后的狮头石上有他镌题的“海陬砥柱”石刻;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蔡惺之子蔡若凤考中了壬子科拔贡生,任琼州府琼山儒学训导,在博社村斗门头处有他于明崇祯十一年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当时,博社村读书人受到了蔡春迈、蔡若凤等人功成名就的影响,都纷纷发奋读书,争取考取功名,能耀祖荣宗。清朝期间,举人有蔡赐爵等人;贡生有蔡兆盛、蔡鸿猷、蔡升廉、蔡维云、蔡维清、蔡煜坤、蔡琼如、蔡凤翔等人;庠生有蔡崇寅、蔡萃云、蔡燮尧、蔡锦奎、蔡云程、蔡哲臣、蔡习安等人;太学有蔡绍麟、蔡萃嘉、蔡萃波、蔡大悦、蔡大临等人;国学有蔡升道等人。清嘉庆年间,博社富翁蔡升本除了建筑祠宇、住宅外,还建起一间书房,名曰“墨稼书房”,让后代子孙好好读书,争取功名腾达,光祖耀宗。
光绪年间至民国11年(1922年),蔡琼儒、蔡锦奎、蔡燮尧先后中了秀才和几位不及第蔡国桢等文人,每年在博社办起二、三所私塾,每年学生有100-200多人,教育经费由学生负担,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负担大米几升和三元,还要在端午、中秋这两个节日分别送粽、月饼等礼品。
民国12年至民国30年(1923-1941),曾办起国民小学5年6间、私塾26间。国民小学校长先后有郑起贤、方腾风、方培德、陈文庭、藩文定,教员蔡裕玉,校址在众祖祠、深祖祠,学生有350人左右,经费来源祖祠公尝及村出口猪、牛、青果、花生等税收作为教师每月薪金。私塾间,校长蔡锦奎、蔡燮尧、蔡琼儒、蔡裕祯、蔡良荣、李学臻、蔡孟、刘应玉、刘振魂、陈诚育、蔡裕海、蔡昌千、蔡昌淦、刘伯奎等,校址在众祖祠、墨稼书房、孝友堂、存养堂、世房祖祠、二房祠等,学生有1300人左右,经费来源由学生负担,每学期每人大米几升,每人几元生活费,每年送节两次(端阳、中秋)。
民国31年至民国38年(1942-1949),每年办起了国民小学(博社小学),校长先后有蔡裕澜、林积希、蔡永伦、方绥然,教员有蔡燮尧、蔡裕万、胡美见(女)、蔡希文、方维新、方仕臣、蔡裕玉、林从龙等,校址在众祖祠,学生有850人左右,教育经费收出口猪、牛、花生、荔枝等税收。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甲子区人民政府派吴家璇为博社小学校长,教师王明导、蔡裕玉、李其星、蔡世宜(义务)等四人,校址在众祖祠,班数6个班,经费来源每个学生收学费二元,其余收出入口税收,如猪、牛、荔枝等,至1952年上半年。
1952年教育大整顿,教师由上级统一调配,上级指派林友淦为校长,教员有吴俊英、郑朝书、林宏、李其星等四人,校址在孝友堂,高、初级分为七个班,学生有222人。
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上半年,上级派李学春为博社小学校长,教师有郑朝书、林宏、林娟(女)等五人,分为七个班,学生有230人左右。1954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黄祖旋为博社小学校长,教员有林宏、蔡裕玉、郑朝书、林丽娟(女)等六人,高、初级分为六个班,学生有人,校址在众祖祠及四房祠,经费来源除收学费外,教师每月工资由区拨给。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这期间学校同样办起食堂。
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上半年,博社小学校长庄德任,教员有郑朝书、李铁生、蔡裕玉、姚文高、林宝玉、郑楚强等六人,高、初级有七个班,学生有330人,校址原在众祖祠。文化大革命后期,庄德任校长被调走。
1967年上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由姚文高教师继任博社小学校长,教师同样有以上六人,加上调入的郭水川、蔡宏宵两人,共八位教师,高、初年级有七个班,学生有460人,学校经费同样收学费及上级拨给。
1969年下半年至1973年上半年,上级先后派陈元丰、方庭佳为博社小学校长,教师有李占亚、张以娴、周俊超、李学良、胡命城、李其星、李文员、蔡裕贵、蔡奇伟、李振耀、蔡娘深、蔡奇炽、蔡奇泽、杜元谋、许宝珊、陈峰崖等十多人,校址在众祖祠及油园,高、低年级有十个班,学生有460多人,学校费用除搞勤工俭学收入2-3元外,收学生学费及公社拨来教师薪金、补助费作为学校费用。
1973年下半年至1983年上半年,上级先后派邓应周、胡命城、林其涛为博社小学校长,教员有李其星、田务农、蔡文辉、张庆强、蔡奇伟、蔡摇、蔡乃地、蔡友楚、金清林、蔡远征、余元在、蔡鞭、张汉深、蔡乃填、蔡妈侨、李纪冠、蔡裕贵、郑酿等人,高、初年级及早读班有十四个班,学生人数达到530人左右。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上半年,上级确定博社小学为甲西中心小学,派李学禧为该校校长,教导李腾,总务李学春,教师有李文业、李成谋、蔡奇伟、林子良、蔡宏苏、林锦楚、林永昌、蔡裕贵、郑酿、蔡乃地、蔡友楚、蔡娘深等十八人,分高、初年级及早读班十八个班,学生有530人。
1984年下半年至1985年上半年,校长蔡运蛟,教导陈阳长,总务李学春,教师有蔡良运、李文业、黄舜卿、蔡宏苏、蔡妈侨、郑惠彤、林子良、彭炳和、蔡奇伟、李文链、李永生、黄乃林、林斌、蔡娘深、蔡裕贵、李英豪、蔡木锦(女)、蔡光臣、蔡乃地、蔡友楚等人,高、初年级有十四个班,学生有500多人。
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上半年,校长蔡运蛟,教导陈阳长,总务李学春,教师有蔡奇彪、吴永坤、陈文青、林斌、蔡良运、李金、李英豪、郑惠彤、蔡妈侨、蔡娘深、蔡奇伟、蔡裕贵、蔡乃地、蔡木锦、蔡友楚、陈奋钗、欧祖珠,高、初年级有十四个班,学生有500多人。
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上半年,校长蔡运蛟,副校长陈阳长,教导蔡奇彪,总务郑惠彤,教师有蔡裕贵、蔡鞭、蔡光臣、李英豪、方秀桃、蔡良运、蔡乃地、蔡娘深、蔡友楚、胡秀云、蔡娘镇、蔡小菊、蔡妈侨、蔡文焕等人,有十七个班(包括早读班),学生有700多人。
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发展的需要,1986年陆丰县教育局投了建校公款,资金不够部分由博社村自筹,在博社村龙船石山建起一栋二层教学大楼;1987年下半年,学校将把三至五年级学生先搬进新教学楼上课;学校还准备继续扩建,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到时也把一二年级学生搬到新楼上课,方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3]

历代名人

播报
编辑
博社村,蔡姓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及任职的人有:

举人

蔡班(字英敏,号化鲁,宋末举人,任循州府教谕);
蔡奂(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科举人,任广西宣化县儒学教谕,官秩正八品);
蔡颖(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举人);
蔡琯(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科举人,任浙江新昌县儒学教谕,官秩正八品);
蔡兰(明嘉靖四十四年辛酉科举人,任广西仙江县知县,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蔡春迈(明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任河北饶阳县知县,授文林郎,官秩正七品);
蔡赐爵(清光绪年间第五十九名举人);

贡生

蔡若凤(字仪廷,号起凤,明万历四十年任子科拔贡生,任广东琼州府琼山县儒学训导);
蔡兆盛(讳极,字萃琏,生于乾隆戊寅二十三年五月廿日戌时,终于嘉庆庚辰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时,清乾隆年间岁进士);
蔡鸿猷(字升经,生于乾隆甲辰年八月廿八日亥时,终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廿六日丑时,清嘉庆年间岁进士,授修职郎,官秩正八品);
蔡琼如(字大奋,清光绪年间贡生);
蔡国斌(字升廉,清嘉庆年间岁进士);
蔡凤翔(讳近,字善元,清光绪年间师范科岁贡生);
蔡煜坤(清光绪年间附贡生)、蔡维清和蔡维云都是清例贡生;

太学生

有蔡泰生、蔡惠我、蔡毅质(字绍麟)、蔡萃波、蔡大悦、蔡振会、蔡振随。

处士

蔡一川、蔡仰宇、蔡世等(蔡振会之子)。

庠生

有蔡光阳、蔡宣义、蔡崇寅、蔡萃云、蔡锦奎、蔡燮尧。

获得荣誉

播报
编辑
博社村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4日
农业农村部
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4]
获得
2021年9月3日
广东省司法厅
2021年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 [7]
获得

相关消息

播报
编辑
经过2013年的扫毒“雷霆行动”以及常态化的毒品“零容忍”打击,2021年博社村最后一名涉毒逃犯蔡某填投案自首,博社村83名涉毒逃犯已“清零”。博社村曾经撂荒的4000余亩土地如今已经复耕,其中2700多亩耕地参与了土地流转。当地种植的麒麟西瓜已经成为特色品牌,有的耕地采用脱毒种苗等新技术种植甘薯,有的村民种起了荔枝、龙眼,还有的搞起了鱼虾养殖,不少撂荒地亩产值超万元,村民们“有收入有出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