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導演遺作出土

2015年是美國天才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的百年誕辰,他的「新作」,有機會於5月6日,他的出生日曝光。若然屬實,這肯定是世界影壇大事件。

所謂「新作」,其實是已經封塵接近四十年,奧遜威爾斯未完成的遺作,影片叫《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風的另一面),於1970至1976年間製作,拍完又補,補完又拍,斷斷續續,一切都與錢銀有關。自從《大國民》嚴重超支令電影公司RKO破產之後,人人見到奧遜威爾斯都怕,他拍的每部電影不是被電影公司完全接管了剪片權,就是要他像「籌旗」一樣,拿出片酬來投資。

現時大家能看到奧遜威爾斯的遺作,是1975年的《贋品》(F FOR FAKE),但其實同一時間他正為《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而抓狂,他一直想突破「片廠式製作」,而成就心中的另一座獅子山。不過,他最後的願望,被影片的版權問題搞砸了。影片最大的投資者,是當時伊朗國王的舅父,由於奧遜威爾斯拍攝又嚴重超支,與投資者鬧翻,投資者取回全部拷貝,不許他再碰,實行一拍兩散。伊朗王權於1979年被推翻,新政府又封鎖了前朝一切財物,奧遜威爾斯直至1985年逝世前,都無法取回拷貝。

但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終結,戲中演員OJA KODAK充當監製,三十多年一直奔走各方,從巴黎取得拷貝,再跟奧遜威爾斯的女兒打官司,終在最近宣佈首映日期。

問題是,拍攝了近十小時的拷貝中,奧遜威爾斯只剪了45分鐘,怎麼辦呢?OJA KODAK曾於1998年,分別秘密請來史提芬史匹堡、奧利華史東、奇連伊士活和佐治魯卡斯,去看毛片,可惜,他們沒有一個願意擔此重任完成使命。佐治魯卡斯更說,根本不知應該要怎樣做,因為奧遜威爾斯的手法太前衛了。最後,只好由戲中演員PETER BOGDANOVICH任導演。

奧遜威爾斯承認,影片手法是很前衛的。故事受他的老友兼大作家海明威自殺事件啟發,既抒發他對荷李活片廠制的窒息感,亦同時向歐洲大導安東尼奧尼致敬。主角是過氣藝術大導,在70歲生日派對後,企圖重返商業影圈,東山再起,可惜不幸遇上車禍身亡。影片開場,就發生車禍,故事便回到一日前,他的生日派對上,從派對中的朋友、賓客、女人等不同渠道,重組案程。

驟眼看來,結構就像首作《大國民》。奧遜威爾斯是有野心,把創作生命回到原地,劃上完滿的圓圈。那麼今次過氣導演的「ROSEBUD」又是什麼呢?真是引人入勝。奧遜威爾斯採用多重敘事,由多把不同聲音去「說故事」,戲中大量運用交叉剪接,而且剪得非常急促,把不同的追查資料拼合。據說他還盡用了35米厘、16米厘、8米厘、照片等不同格式拍攝,不拘一格。戲中涉及不少性愛幻想及場面,而構成影片最重要的一部份,是「戲中有戲」,是主角剛拍下的一部戲。影片原初的構思,最後一句對白,就是主角一聲叫「CUT」──很明顯,《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不只是一部戲,是揭開奧遜威爾斯內心和時代秘密的文化遺產。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