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鼓與呼 - 新浪香港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鼓與呼

    75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走路很快,身邊的年青人也得三步並兩步,才能跟上他的腳步。

    他笑稱自己「停不下來」,中醫藥事業是他一生的追求,對他來說,「工作是一種享受,也是我保持健康的秘訣」。

    過去3年,他一直守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最前線,被授予「人民英雄」的國家榮譽。可他還是喜歡「天津老張」這個稱呼,他把這4個字寫在防護服上,從武漢到石家莊,哪兒疫情最危急,哪兒就有「天津老張」。

    作為國醫大師,他無論多忙都堅持每週出診。他看病有「三不」原則:不開大處方、不開貴重藥材、不做重覆檢查。這位老中醫把患者的事看得比什麼都重。

    今年是張伯禮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十六個年頭,過去這些年,他提出議案和建議80餘項,其中關於中醫藥立法、傳染病防治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修訂、培養基層全科醫生等建議均被採納。

    張伯禮一直在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鼓與呼。在他的建議和推動下,中醫藥全面介入我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全過程,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也成為抗疫「中國方案」的亮點。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中醫藥的作用,這讓張伯禮感到欣慰,「中醫藥迎來了自己發展的契機」。

    他不諱言中醫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中藥的質量和臨床的證據,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兩大瓶頸」。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藥的爭議很大程度來自於臨床評價的科學性問題。也就是說,要讓世界接受傳統中醫藥,關鍵在於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證明傳統中醫藥的有效性。於是張伯禮領先開啟了全國第一個中醫循證醫學的研究,加強中醫藥臨床優勢的評價,用現代科學加強研究論證,旨在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理。

    在3年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全程介入,「對於無症狀的、輕型的、普通型的患者,中醫藥完全能夠治癒。」張伯禮說,對於重症、危重症病人,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救治方法;康復期採用中醫藥幫助減少後遺症。對此,張伯禮團隊開展了循證研究,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挖掘,併發表了相關論文。

    「中藥的第一車間是在田間地頭。」談到保證中藥質量的問題,張伯禮提出要大力推廣無公害中藥材的規範化種植,建立中藥材「三無一全」標準,即無重金屬、無農殘、無黃曲黴毒素,實現全程可溯源,「讓大家都用上放心的藥,是下一步我們努力的方向」。

    「中醫藥和西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也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張伯禮說,中醫藥深度融入醫改大局,以較少的資源提供了較多的服務,用中國式辦法為解決世界性醫改難題提供了思路。

    隨著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更加需要發揮中醫藥在促進康復、減少重症等方面的優勢。不久前,張伯禮和國醫大師晁恩祥牽頭製訂了《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轉陰後常見症專家共識》,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幫助患者早日完全康復。

    「我們可以戰勝疫情,但是沒有戰勝病毒。」張伯禮提醒,目前對病毒的瞭解還不夠,建議加強對病毒的研究。

    在參加一次學術活動時,張伯禮也感染了新冠病毒。「症狀比較輕,一直沒有發燒;渾身有點疼、嗓子干、咳嗽,一個星期就基本都恢復了。」他表示,自己接觸了很多高齡老人,他們平安度過了這波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接種了疫苗」。

    過幾年會不會出現新的病毒?如果再出現怎麼辦?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做好人才儲備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作為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深知,新時期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更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引領與支撐。他一直對年青人寄予厚望,不止一次稱讚年輕一代「有擔當,值得信任」。他期待,能培養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醫學人才,「能打仗、打勝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2月1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