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邏輯」拆解二手資料謬誤!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嗎?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用「邏輯」拆解二手資料謬誤!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嗎?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阿特彌斯.伍德(Artemus Ward):「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愚昧與輕信,其實無論是專家或是門外漢都受其害,大量資訊與二次解讀的情況下,越來越容易遭濫用導致謬誤,下文將為你詳細解析,如何減少資訊解讀謬誤。

資料爆炸的時代,媒體往往為了說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而去扭曲t重要資訊成了二手資訊,造成嚴重錯誤認知,此時更加顯露媒體識讀的必要性。《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的作者是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湯瑪斯‧吉洛維奇,透過這本書了解,如何避免落入的思考陷阱。(責任編輯:黃穗懷)

「《科技報橘》徵才中!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我們在檢視事證時易有漏洞,日常經驗包含各種誤導,個人經驗往往帶有偏見局限,而且我們不見得能加以公正衡量,因此我們不該太過相信個人經驗,而是該重視客觀明確的事實,研究人類判斷與決策的學者尤其建議大眾少仰賴個人認知,盡量採納客觀的基本概率與統計數據。我們不該完全揚棄當下感受與個人認知,但也該考量一般大眾的普遍情況,這是所有心理學家的一致見解。個人經驗並非絕對正確,最好也參考相關統計數據,而目前我們顯然做得不夠。

這些都說得很對,但統計數據從何而來?數據的準確程度又該如何判斷?比方說,廣泛流傳的五成離婚率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半數婚姻以離婚收場(若是如此,每次離婚都會納入統計,多次離婚者會讓數據比實際更糟),還是指半數人口一生至少會離婚一次(若是如此,多次離婚者不會重複計算)?如果我們不清楚定義,就很難靠整體離婚率評估自己的離婚機率。

統計數據若為二手資訊可能被過分誇大

其實統計數據的準確程度很難評估。我們很少自行動手蒐集數據,既不太會利用科學期刊查找相關資料,也不見得能讀懂,只好以接收二手資訊為主,例如讀報章媒體所整理的報導,可惜媒體報導往往經過大幅扭曲。

異性戀罹患愛滋機率的報導就屬一例。下列說法我們多半耳熟能詳:

歐普拉說:「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異性戀者將在三年內死於愛滋病,也就是說一九九○年以前會有高達二成的人喪命。說真的,愛滋不再是男同志才會得的疾病了。」

《今日美國報》說:「最晚到一九九一年時,十分之一的新生兒會是愛滋寶寶。」

愛滋委員會的數任會長都說:「據我們所知,愛滋病正對社會構成史無前例的嚴重威脅,比過去幾個世紀的黑死病更危險。」

依照這些說法,罹病機率確實高得驚人。

幸好這些說法根本言過其實。一九九○年,遠遠不到五分之一的異性戀者感染愛滋,遑論死於愛滋,多數愛滋患者仍是男同志、靜脈注射藥癮者,以及後者的異性伴侶。而且愛滋寶寶的比例毫無激增,依然遠遠小於十分之一,媒體所言並不正確。

針對判斷方式,決策理論家目前發展出一套正規程序,可以同時評估這兩種來源的資訊,但要是統計數據並不準確,這套程序很難派上用場。如果個人經驗與統計數據相符,我們大可認為自己的認知正確,但如果兩者不符,該先懷疑自己的認知是否有誤,至於不明二手數據也容易有誤,不應盡信。這兩個重要的資訊來源不必然可靠,必須小心加以判斷,有時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小心為上,但光是記得分辨可靠認知與薄弱誤解已屬一大進步,畢竟有時「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

判別非原始資料的二次解讀、預測

考量資料來源是最重要的方法,我們明明知道卻時常忽略。我們都不會認真看待《全國特蒐快報》,而是看重《紐約時報》,但知名大報的消息來源是什麼呢?舉愛滋為例,我們該比較相信流行病學家的見解,而不是性治療師、搖滾明星或知名演員的看法。流行病學家致力於探討流行疾病,最有資格針對愛滋傳播提出預測。性事與愛滋有關,因此媒體也會詢問性治療師的意見,但他們或許了解性功能障礙,懂得如何處理有關性愛的疑難雜症,卻不見得清楚愛滋傳播等複雜議題。

然而,即使知道以專家的見解為重,實行起來卻不太容易。記者時常曲解專家的意思,常見招數是引述專家平常的一句話,搭配偏頗說詞,彷彿後者也獲專家認可,比方說:「據信每三位青少年就有一位沉迷古柯鹼,總統特別反毒委員會成員奈斯也指出:『反毒大戰相當棘手。』」奈斯也許確實認為反毒大戰相當棘手,卻不見得認同「三分之一」這個預估數字,但媒體並置兩句話的做法容易造成誤會,導致讀者認為兩者都是他的意思。我們必須小心區分直接引述與額外暗示。

對未來的預測容易出錯,即使以此為業的專家也不例外,像是氣象學家時常誤判隔日天氣,經濟學家往往錯估經濟指標,因此我們該看重專家提出的事實而非預測。雖然流行病學家對愛滋傳播的預測值得關注,但更該留意的應是既有事實,例如目前實際的愛滋病患人數,或是同性戀者、異性戀者與靜脈注射藥癮者的感染比例,或是捐血人口之中出現愛滋陽性的比例。如同先前所述,重點在於懂得小心為上,謹慎看待任何對未來的預測。

謹慎強化或弱化的強烈用詞

科學界人士很少做出準確估計,例如他們不會只說「五四%的選民支持向進口油品徵稅」,而是會加上「正負誤差在四個百分點」。科學預估幾乎都會列出範圍或「信賴區間」,疾病管制中心也許會說:「我們預估美國境內共有五十萬至一百五十萬名愛滋帶原者。」然而,較高的數字顯然更有報導價值,因此媒體往往省略範圍不講,只提較高的數字:「疾病管制中心指出,高達一百五十萬名美國人……」我們該知道任何「高達」二字都是強調信賴區間其中一端的極值,用來吸引目光,我們不該全盤接受,而該打點折扣。

莫被情緒煽動、看待各種現身說法

媒體時常請受害者現身說法,藉以凸顯問題的嚴重程度,這種做法相當有效,足以讓大眾設身處地,對弱勢感同身受,媒體的職責即是如此!然而,我們不該因此誤判問題的普遍程度。感同身受實屬理所當然,但客觀判斷不應隨之起舞。任何現身說法再感人催淚,也只是個人經歷,我們通常沒什麼道理認為那一個人有助我們了解整體問題的普遍程度,同情個人是一回事,評估到底有多少人同受其害則是另一回事,碰到任何煽動人心的現身說法都該謹慎看待。

二手資訊不夠準確,容易造成錯誤認知,而非促進正確認知。如果資訊本身不可靠,根據資訊所做的判斷也無法正確,錯誤資訊幾乎只能導致錯誤認知,而這些認知甚至看似是依據個人(二手)經驗判斷的「必然結果」。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由 先覺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resident of Russia。)

更多統計數據 相關消息

統計學基礎遭質疑!p 值、信賴區間為何被 800 名科學家連署反對?
僅 5% 企業會解讀數據!你該如何掌握「高效決策」的根基?
自己的數據自己標!南韓新創訓練 AI 自產深度學習數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