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香港綻放多元女力!Kayla Wong、J Lou與新德莉莉的「多樣性」對談 | ELLE HK
在同一香港綻放多元女力!Kayla Wong、J Lou與新德莉莉的「多樣性」對談

在同一香港綻放多元女力!Kayla Wong、J Lou與新德莉莉的「多樣性」對談在同一香港綻放多元女力!Kayla Wong、J Lou與新德莉莉的「多樣性」對談

JOSH CHOW; stylist KYLE WU; styling assistant LAU BO; wardrobe GERARD DAREL, LOVE BONITO, PANDORA, SANDRO, SWAROVSKI, SPORTMAX, ST. JOHN ; hair & makeup WENDY LEE at WENDY’S WORKSHOP; makeup assistant KINETA CHEUNG at WENDY’S WORKSHOP; text KO CHEUNG; coordination CHERIE CHAN, KAREN WOO, KYLE WU & YOUNIE TSANG. Special thanks to THE WILD LOT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READ MORE

在同一香港綻放多元女力!Kayla Wong、J Lou與新德莉莉的「多樣性」對談

生而為人,誰都懷抱「愛與被愛」及「發展真我」的渴想。我們《ELLE》特別請來積極推動LGBT平權、時尚品牌Basics for Basics創辦人Kayla Wong(王曼喜)擔任客席訪者,聯同本地多元文化成長的混血YouTuber J Lou(林欣)及印度裔YouTuber新德莉莉(Pranali)暢談人生中的自我追尋及生命多樣性。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同理是多樣性的最強根基——Kayla Wong

香港人認識Kayla Wong的起點,離不開她的混血藝人父親王敏德(Michael Wong)及名模母

香港人認識Kayla Wong的起點,離不開她的混血藝人父親王敏德(Michael Wong)及名模母親馬詩慧(Janet Ma)吧!作為跟父母關係親密的大女兒,Kayla感恩可於集東西文化的熱鬧家庭中成長,但她不諱言生而有之的「名人之後」光環,曾為她招來怪異的目光甚至批評。
慶幸Kayla明白性別和家庭不能自決,但個性、愛情及志向均是個人選擇,亦可靠自身努力闖出新天地。2015年,她因關心可持續性的時尚,成立了公平貿易時尚品牌Basics for Basics;後來,於同性攝影師伴侶Elaine Chen支持下,又合創了創意文化平台The Wild Lot,支援多元創作及LGBT平權,以愛同行於未來。

ELLE:談「多樣性」(Diversity),首先聯想到甚麼?
Kayla Wong:首先想到「平權」。當每個人的生命被尊重、被接納,就是「多樣性」的最佳狀態。
ELLE:從社會到個人,發展「多樣性」需要哪些元素?
K.W.:每個人都需要以開放的心態對他者抱有同理心。人類都想愛與被愛,亦理應享有這些權利,惟有大家願意放下成見,理解各自的挑戰和掙扎,多聆聽小眾的聲音,互相陪伴前行,方可減少社會的碰撞或極端的想法,達至共融。

ELLE:在香港,做「多樣性的女生」困難嗎?「名人之後」可令你在成長中倍添壓力?
K.W.:一定有。父母常被媒體讚譽為「城中最靚couple」,作為他們的愛情結晶品,無可避免被格外關注及討論,例如被人拿來跟媽咪比較「乜你冇咁靚」、「嘩,你好醜!」(無奈一笑)。即使我從小喜歡生而為女生,但聽到批評後,自覺性格較陽剛、男仔頭,不免也曾自我懷疑,是否不符合所謂女生標準?試過刻意剪短髮、或刻意穿得女性化,疑惑怎樣自處才是對的。

ELLE:如何維持身心平衡及克服以上情況?
K.W.:可幸我的心態正面,視生命為冒險,每件事是經驗,亦喜歡反思。我堅強面對和學習由「身份」帶來的考驗,從不因父母是名人而自覺與別不同。大學時已閱讀很多國際資訊,了解所關心的時尚、環保或性別議題,用知識作基礎尋求文明的方法處理問題,解決衝突,並轉化及善用資源和影響力。透過Basics for Basics、The Wild Lot或不同慈善項目,幫助有類似需要的人,希望可如欣賞的影星Angelina Jolie般身體力行推動慈善,給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亦感激伴侶Elaine的信任和愛護,總是肯定我的付出及能力,經常一起研討不同課題,從相識到結婚,我們經過無數深度傾談,尤其Covid防疫期間日對夜對,她看到我內心最暗黑、最焦慮的模樣,仍欣然接受,令自己放下包袱,明白內心強大最重要。現在我對身體的認知最舒服,最懂得展現真實一面。這非一朝一夕,而是個人長期追尋,以及伴侶和親朋支持所成就。

ELLE:華人社會對愛情及家庭模式存在刻板印象,當你「出櫃」及 建立多元家庭,可曾遭遇質疑?家人態度又如何?
K.W.:外界聲音還能消化,最難是面對是家人。別看我的父母做 演藝、家庭西化,其實亦有傳統一面。Daddy 是溫柔型,好快接 受,媽咪卻屬於硬朗型,加上期盼有天看到我生兒育女,雙方張力 較強,也曾吵架、冷戰。幸好,我們知彼此都愛對方,只是認知不 同、顧慮不同而有磨擦,慢慢藉由溝通,像我分享朋友個案,媽咪向同性戀的老友取經,也親身認識Elaine,終於破除界線,成為關係很好的一家人。過程中,我們反思「愛」的面貌很豐富,生育亦不只講血緣,代孕、領養等新方式,亦是未來多元成家的可能性,重要是每個人都有同理心和尊重大家的選擇。

ELLE:「事業」也是女性展現多樣性的領域,你又面對哪些考驗?
K.W.:網絡時代,經營品牌或當influencer都極多挑戰。關於時尚,我一直視時裝為art form(藝術媒介),從設計、行銷到推廣,甚至今天做訪談,都很重視當中動機及故事,希望從中傳遞有意義的訊息,啟發別人的思考及想像。但近十幾年,或基於市場及利潤考慮,設計少了講故事,亦常見二元地分別男女特徵,像以衣服顏色定義性別、族群等,視野有點收窄。但經歷疫情和時局亂象,看到大品牌如Balenciaga時裝騷會就某些議題發聲,期望會帶來新氣象。
當influencer則更挑戰情緒管理。社交平台好處是可推動分享,但其即時性令生活節奏變急、匿名性也令人際攻擊容易,當資訊氾濫及爭議不絕,我們該怎樣專注做好眼前事,不被評頭品足擊倒?全看個人修為。工作以外,我喜歡走進自然散步看風景,或到處遊歷認識世界。旅行很重要,不是吃喝玩樂,而是了解世界,例如美國有其問題,但當地人對性別、形體和種族的包容,給自己無比啟迪。中學後多次到訪柬埔寨,欣賞當地人不因物質匱乏而憂愁,反倒知足常樂、平等面對生命,幫助我用不同眼光檢視初心和本質,不被虛無的Like數或抨擊影響,懂得集中精神追求實在的責任感和滿足感,活出最真誠、最美好的模樣。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勇敢活出自己就是「最美」——J Lou

人類是視覺動物,無可避免容易先被別人的外表吸引才開始留意對方的

人類是視覺動物,無可避免容易先被別人的外表吸引才開始留意對方的言行舉止。點擊「J Lou」YouTube頻道,看到中法混血兒YouTuber J Lou(林欣)常被讚「五官標致甜美、身材性感驕人」的模樣,有感上天果真給她送上了一張登陸社交媒體發展事業的「最佳入場劵」。
但人類有時很現實,網絡生態亦很殘酷,即使生得再漂亮、再可愛,假如這類自媒體的創作者不夠創意、不夠實力、不夠用心,亦未必可以長期留住追隨者的心。如今J Lou可以分別在YouTube獲得到37.5萬訂閱數、Instagram擁有416K「#Ricefam粉絲」,甚至身兼模特兒和電視節目主持人等多個角色,並曾兩度於TED Talks進行演講,實情背後她也真的像農夫耕田種米般,花了相當多汗水和腦力去做出一條又一條結合「法式幽默和港式靈活」的影片,慢慢開墾出這片滿是生命力的田地。

ELLE:談「多樣性」(Diversity),首先聯想到甚麼?
J Lou:我的定義是每個人都願意接受別人不同的膚色、種族、文化、性別和性取向等。

ELLE:從社會到個人,發展「多樣性」需要哪些元素?
J.L.:每個人出生時,思想本是自由的,例如你問小朋友,王子跟王子可否相愛?他們不會覺得有問題;但問大人,往往會得到很多顧忌、反對或否定的答案。為甚麼?因為成長過程中,我們被學校和社會灌輸了很多既定標準,繼而學會自我設限,例如在香港,人們見到外傭就叫「賓妹」,或用樣子批判人等,所以我鼓勵大家以開放心態吸取各種新見解,勇於改變及放下成見,探索自己也了解別人。

ELLE:在香港,做「多樣性的女生」困難嗎?「混血兒」身份帶來甚麼影響?
J.L.:我喜歡當女生,也開心生於多元文化的家庭,從小獲取雙重有趣的生活體驗,可是成長路上面對女性及種族的身份認同,也曾經歷不同程度的困惑。例如法國人不當我是法國人,香港人不當我是香港人,有時別人看我長得洋相,又會問「你識唔識聽/講廣東話」,處理這類生活細節時有疑問。另外,我鍾意運動如欖球、攀爬等,但常被質疑不夠男生強壯、不夠體力。未進入職場和社會前,我已早定目標想搬出來自住,於是還在讀書時已勁幫人補習、湊小朋友,或參加不同gig儲錢,好細個已不用家人的錢,20歲左右已成功獨立生活。無奈,很多人不相信,常誤會「你父親係鬼佬實勁富有」、「佢哋咁錫你,實畀好多零用錢」等。當YouTuber後,從外形到生活又難免被莫名評價,常常哭笑不得。

ELLE:如何維持身心平衡及克服以上情況?J.L.:嗯,我希望媽咪看到訪問,真的

ELLE:如何維持身心平衡及克服以上情況?
J.L.:嗯,我希望媽咪看到訪問,真的會多給我零用錢,哈哈!但說笑罷了,我還是較享受自食其力的滿足感。雖然青春期經歷過迷惘,但這推動我要更自強、主動去發展興趣及個性,以證明自己的 能力及想法。我看很多關於性別及社會題材的書籍、影視作品及新聞,更喜歡結交不同國籍、背景及性取向的朋友,通過不同人的故事去認識人類的本質。我沒有單一的role model,而是覺得社會上不論男女都各有所長,很喜歡欣賞每個人的特質。像女性可以孕育小孩,創造整個人類歷史,最能承受痛苦也很偉大;遇到有些女孩對性畏懼,我又會找資料跟對方解說等;或不時思考父權社會下,為何有進取心的男生是「boss」、女生卻是「bitch」等社會現象。總之,不斷詰問種種情況,從中發現很多事情無關性別,全看人性的本質,怎樣待人處事也是自己可抉擇的。

ELLE:多元文化的家庭教育,又給你開啟怎樣的視野?
J.L.:雖然父母較傳統,以前曾期望我安定做人,例如做律師、醫生 等穩定工作、如常結婚生小孩,但當我不按他們的預想地發展,離家獨立生活、做YouTuber等,他們都沒有反對,偶爾會「哦吓」我的廚藝或整理習慣,可是還是默默支持,常常來探我,又參與影片拍攝等,這都令自己格外感動,會想做得更好。亦多得這份尊重和空間,令我也樂於遊走不同文化中,感受當中的差異或火花。例如我有個一人演多角的自問自答廣東話系列,就是啟發自平日的語言運用,總是覺得廣東話好博大精深,例如「魚好腥」在英文世界是沒有的用語;或工作觀念上,法國人不是懶,只是比較懂work to live的平衡。

ELLE:怎樣看這種文化的敏感度?
J.L.:使我長大後更懂得跳出二元性的思考,豐富了看世事、看人際的幽默感,會更懂得欣賞文化融會及互補,同時不知不覺的,想仿效許多歷史上曾經為投票權、工作權、表達權等盡力爭取過的女性般,在自己的崗位上也出一分力,也想激勵志趣相投的人共同開拓可能性:We will all shine differently, you just have to show your best self and not care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每個人的「最美」就是不必刻意追隨別人,勇敢地做自己。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用知識破除刻板迷思——新德莉莉

縱然香港土地環境不廣闊,可是多年來聚居眾多華人以外的南亞裔族群

縱然香港土地環境不廣闊,可是多年來聚居眾多華人以外的南亞裔族群,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等,約佔全港人口8%(約58萬人)。然而,活在同一片土地,我們對這些族群的認知卻只是皮毛,更有不少誤解。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新德莉莉(Lily,原名 Pranali)觀察到這些現象,兩年前決心踏上YouTuber之路,如父母給她取名Pranali——印度語「Organized」之意,善用多元文化的語言及知識背景,為人們解構不同迷思。

ELLE:談「多樣性」(Diversity),首先聯想到甚麼?
Lily:我認為多樣性就是欣賞每個人的獨特之處,不論宗教、種族、膚色、性別、體形等。

ELLE:從社會到個人,發展「多樣性」需要哪些元素?
L:相對小時候,現在香港的多樣性、包容性已好多了。記得以前和弟弟坐車,很多人都不願意坐在我們旁邊,甚至用不友善的眼神盯着我們。如今隨媒體多了報道、印度人參與不同的領域多了,大家的相處也和諧了。但有一樣是不管種族,卻仍然存在的大問題——就是對體態,尤其女性身形的討論,觀點依然比較狹隘、說法也比較苛刻,例如我從小不算高,也長得較圓渾,即使不至於plus size,都常會遇到很多意見,例如叫我減肥甚麼的,偶爾購物買衫亦覺得尷尬。

ELLE:在香港,做「多樣性的女生」困難嗎?「印度裔」及「YouTuber」身份帶來甚麼影響?
L: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女性,心態上自覺是「一半印度,一半香港」。但別人看我卻會多點疑問,例如升學、搵工,大家都會擔心我的語言和文化能否接軌,變相從小到大我都得比人勤力點,例如練好廣東話、珍惜每個機會等,以改變周遭人的誤解。幸好,當我去努力時,別人都會願意認識、接受,讓我的生活和工作 總算逐漸找到定位。反而YouTuber身份更大壓力。網絡時代,一切節奏極趕急、轉變極快速,許多時人對人的包容也相對較弱、要求更多。例如上月某天,我早已設定了影片發布日期,卻撞上烏俄開戰,來不及作更改,即使我心底也是反戰和支持和平,但也是招來網民責備我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片,又告誡我網上發布甚麼別人都「有權批評」。或者,遠在印度有事發生,例如政治或社會事件,很多人會期望我發聲,要求我表達立場。有時不是我不想討論,而是隔了很多重距離,自問不了解來龍去脈,胡亂表述不是更危險、更不負責任嗎?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LLE:如何維持身心平衡及克服以上情況?L:遇到這些情況,通常第一秒會不

ELLE:如何維持身心平衡及克服以上情況?
L:遇到這些情況,通常第一秒會不開心,但事後我都會靜下來反思怎樣拿捏當中平衡,提醒自己以後再出片要小心檢查,也記住每個言行全都會牽動人、影響人,亦要學會分辨那些意見是好是壞,就算是粉絲,都未必次次同意自己,要小心謹慎別傷害了人。感恩的是,父母很開放、朋友也支持,好多時我會先跟親人朋先分享創作靈感,因為他們代表受眾的聲音,即使意見或感想會難聽,但卻提醒了我的不足。例如朋友會問我每條片投放了多少時間?做了幾多資料搜集?變相鞭策我不敢偷懶。比起聽奉承話,我寧願聽真話。有時做到有趣題材,如講「印度紅燈區」,朋友表示新奇,我都好開心。

ELLE:或受新聞影響,許多人看印度文化較負面。你在想創作過程中,看到哪些不同面貌?
L:每個地方有其問題,亦有其優點。像印度受種姓和宗教影響,愛情觀念較嚴厲,例如婚前拍拖是禁忌,訂了婚又要盡快結婚等,好在我的父母來港居住數十年,會比較接受我跟隨香港的戀愛模式,令自己可以較自由地發展戀情。男方的爸媽也接受我,但有時講到對女生的期望,對方家長都會問我是否懂家頭細務,這時就需要勇敢些說明自己不是傳統主婦。但這不代表印度文化無可取之處,在處理YouTube影片的過程中,我發現美食以外,印度的建築、藝術,或古時候的同性戀、跨性別歷史和故事,都非常多姿多采,現在反倒因政治及社會等因素,變得保守起來。這多少激發我想用心做好每條片,幫助同一民族、文化,或任何小眾去被人了解他們的故事。

ELLE:多元文化的成長,又給你開啟怎樣的視野?
L:不時反思何謂「少數族裔」?人就是人,為何分「多數」或「少數」?人人的生命有高低悲喜,也應被平等看待。之前有位香港媽媽分享,她領養的10歲非洲女兒常在學校被人欺負,但她看完我的YouTube片後想勤力讀書、做個好人。聽到她們一聲「多謝」,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都想繼續創作下去,用自信、用開心為人帶來更多力量。

立即登記接收
image with no details
ELLE MAGAZINE
全城最精采訂閱優惠
立即訂閱
image with no details
專享
COSMART 最新優惠
成為免費會員
立即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