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漫畫事業,背後是不可見的風險危機

文、攝影◎崔浩風

0
1949

大家都喜歡看漫畫,但是漫畫家平常除了畫畫,又有些什麼生活?透過對臺灣知名漫畫家韋宗成的採訪,我們可以對這個行業有所瞭解,並且發現這些人所背負的潛藏風險危機。

      說起漫畫家,你會想到誰?無論是「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人盡皆知的拖稿大王富堅義博,完成了《火影忍者》的岸本齊史,仍在連載《ONE PIECE》的尾田榮一郎,或者是被人戲稱不老吸血鬼的荒木飛呂彥,這些都是日本赫赫有名的漫畫家,隨著他們的作品流傳,他們的名字也隨之廣傳世界。

  而在臺灣,同樣也有不少優秀的漫畫家。比如以《烏龍院》成名的敖幼祥,以漫畫詮釋《論語》、《老子》等文化經典的蔡忠祥,以諷刺漫畫《雙響炮》、《澀女郎》聞名的朱德庸,以《摺紙戰士》系列為代表作的周顯宗等,無一不是臺灣知名的漫畫家。

  在這些漫畫家之中,韋宗成大概算得上是最有個性的一位,或許他的形象並非許多人印象中的漫畫家那樣正向,但是其代表作《冥戰錄》、《馬皇降臨》都是取材於臺灣民眾身邊的文化與話題,以及宣傳臺灣漫畫文化的努力,卻是圈內許多人都看得見的。

 

除了畫畫以外,還有許多細節製作

  漫畫大家都愛看,但是一部漫畫是怎麼完成的,大多數民眾或許都不清楚。其實,所謂的漫畫,就是用連續的圖畫講故事,因此在開始畫之前,必須先有一個想要講的故事,製作大綱,然後要與負責的編輯討論故事是否可行。

  接著是繪製分鏡,在紙上標示畫格的大小與形狀,簡單勾勒人物動作,確認該如何將故事用圖畫表現,然後才是用電腦打草稿,正式開始作畫。草稿打定之後,就是描線、貼網點、畫背景等工序,將漫畫逐步完成。

  商業漫畫是漫畫家與出版社的兩人三腳,創作過程中少不得與編輯開會,不過臺灣的漫畫工作市場不如日本興盛,像韋宗成這樣直接出單行本,開會的頻率就會少一點。

  不過因為《冥戰錄》等作品大受歡迎,因此韋宗成除了漫畫製作工作外,也經常會接到合作企劃邀約,需要外出開會商討,或者出席某些動漫相關活動等,因此外出次數相較於其他漫畫家又多出不少。

  說起韋宗成的合作例子,或許該屬2017年的花燈事件最為知名。當年的臺北燈節,其中一盞人型燈飾便是西門町的觀光大使,也就是韋宗成筆下《冥戰錄》的女主角林默娘,但是其他部位都做得還算細緻,唯有五官風格崩壞得十分嚴重,再加上林默娘本來就以天妃媽祖為原型創作,因此這盞人型燈便被許多網友戲稱為「邪神」。

  為此,韋宗成親自站上雲梯車,在8公尺高的地方連續作畫了7個小時,這才將花燈的五官恢復為比較貼近原作的模樣,不但被新聞媒體廣傳,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全能邪神改造王」的稱號。

  成為一名成功的漫畫家,其實是韋宗成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從小喜歡畫畫,就這樣一直畫到了大學,當時就讀的是廣告設計,但是「不務正業」的他就喜歡畫漫畫,還與朋友共同打造了「創意漫畫大亂鬥」網站,從此一頭栽進了漫畫的世界不可自拔,連太太都是活躍於 WEBTOON(網路漫畫平臺)與FACEBOOK上的網路漫畫家。

一部漫畫,促成臺日交流

  《冥戰錄》連載多年後,透過出版社的牽線,終於得以在日本出版。但是《冥戰錄》是以臺灣傳統信仰改編的神怪冒險漫畫,場景也多在西門町、三峽等臺灣民眾熟悉的地點,再加上文化差異帶來的敘事風格不同,對日本讀者來說並不親切。

  為了讓日本讀者也能得到最大的樂趣,韋宗成決定將《冥戰錄》的前3集重新繪製為上下兩冊的《冥戰錄~天妃現世~》,相同的故事走向,卻有不同的故事細節。在工作室的夥伴熱情相助下,《冥戰錄~天妃現世~》順利在日本上市,也將臺灣的宮廟文化傳遞到了日本。

  「這份工作,我想要做到死為止。」韋宗成說這句話時,笑得十分真誠。他以日本國寶級漫畫大師水木茂為例,享壽93歲的《鬼太郎》作者水木茂,一直到死前都沒有放棄創作,對創作者而言是一種浪漫,也是許多漫畫家心目中自己最好的結局。

  而即使實在無法繼續畫下去,大概也沒有多少漫畫家會徹底放棄漫畫這條路。那些走不了漫畫家這條路的人,有些會選擇轉業成為編輯,也有不少人轉換跑道擔任教職,傳授多年的繪畫經驗,就算是徹底轉行了,多半也還會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畫著。繪畫,已經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臺灣漫畫工作室模式

  通常提到「工作室」一詞,除了工作的房間外,許多人的印象或許是尚未正式立案的小型公司,但如果對日本漫畫產業比較熟悉的人,也能在腦海浮現漫畫家帶著幾位助手埋頭苦幹的模樣。不過在臺灣,漫畫工作室又是另一副模樣。

  以韋宗成所屬的「創漫工作室」為例,其實是與「未來數位」出版社合作的一個工作地點,由出版社為他們提供場地與入駐的助手,韋宗成與哈西亞、三色坊、清水、貓法寶、Coin、Zeco等漫畫家則在這裡創作作品,共享資源相互幫助。相較於一般印象的小公司,其實更接近於漫畫家們的工作室。

  雇用的助手也是所有人共用的,好在他們並非日本常見的週刊連載漫畫家,作畫日程相對自由,再加上每個人的發展方向各有不同,成員之間彼此協調資源,甚至是親自下場擔任助手幫忙趕稿的情況也不少。像這樣的資源共享、互助辦公室模式,是臺灣罕見的漫畫工作室形式。

 

漫畫家的金融風險大於人身風險

  因為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盯著螢幕提筆作畫,漫畫家或多或少都有些職業病,比如眼睛出現近視與閃光,腰背出現肌肉勞損或椎間盤突出等,漫畫家的職業傷害其實與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相差不大,但問題是漫畫家提筆作畫的時間要長得多,10個小時、12個小時久坐在電腦前畫圖,可說是家常便飯。

  最有名的例子應該算是日本的知名漫畫家富堅義博,長年的作畫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及睡眠,造成嚴重的陳年腰傷,以至於近年大多時間只能病臥在床,這讓他從2005年底開始經常休刊,休息時間愈拖愈長,甚至2015年全年無法連載任何一回,也讓「富堅」這個名字變成了拖稿的代名詞。如果不是作品實在太受歡迎,以及許多周邊商品的收入,恐怕生活早就難以為繼。

  韋宗成當然不想落到這樣的境地,因此每天作畫時間雖然不短,但還是會注重自己的休息,基本上是每天早上10點畫到12點休息,下午2點畫到晚上6點,在從晚上8點畫到晚上12點。平均下來,一天的作畫時間大約是10個小時左右,再加上握筆方式比較「偷懶」一點,對手部負擔也比較輕。

  休息時間除了吃飯外,如今的韋宗成已經是2個孩子的爸爸,因此經常要抽出時間來幫忙照顧小孩,前述的作畫時間其實也沒有那麼固定,時不時得為了照顧小孩而停下,以家人為重的工作生活模式,反倒讓他逃過了長時間工作帶來的職業傷害。

  「其實漫畫家生活中沒有什麼風險,頂多就是一些職業傷害,所以老實說我認識的人裡面,會重視保險的人真的不多。」韋宗成坦言,包括他在內,臺灣的漫畫家普遍不重視保險,他本人雖然有幾張保單,但也都是小時候由父母代為購買的。

  相較於風險保障,保險對於漫畫家的作用,其實更重要的是資產管理與理財作用,因為漫畫家的收入真的很不穩定。韋宗成已經是臺灣漫畫家的前列人物,收入相對穩定,但是每月的收入還是會有不小的起伏;對於那些尚未熬出頭的小漫畫家來說,1、2個月沒有任何收入也不奇怪。

  無論是職業傷害帶來的連帶影響,或者是收入不穩定帶來的風險承擔能力問題,這些問題都早已存在,只是有些人比較重視這方面,更多的人卻是不太在意,而那些注重風險規劃的前輩,又沒有什麼立場勸說其他人,畢竟在臺灣漫畫家的圈子裡,人際關係也不如漫畫大國日本緊密,雖然自由,但是影響力也較低。

  「其實我自己也只是很單純的為自己存一筆錢,好應對未來的不時之需。如果有人能夠幫助我,那當然更好。」這或許也是許多漫畫家的共同心聲。他們將人生與事業都放在了漫畫上面,而其他方面的不足,正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