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金融 - 專家分析
專家分析
中原金融研究及組合管理部 - 每週焦點

最新分享

  • 每週焦點 (第743期)

    11/04/2023

  • 每週焦點 (第742期)

    03/04/2023

  • 每週焦點 (第741期)

    27/03/2023

  • 每週焦點 (第740期)

    20/03/2023

  • 每週焦點 (第739期)

    14/03/2023

  • 每週焦點 (第738期)

    06/03/2023

銀行業銳變 2019年11月04日

在流動通訊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銀行業 (特別是亞洲) 未來或會在 「虛擬銀行」領軍下帶來結構轉變。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定義,虛擬銀行 (“Virtual Bank”) 是指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 (包括但不限於存款、轉賬、小型貸款、一般保險、外匯找換等) 的銀行。虛擬銀行的崛起源於1) 智能手機用戶上升、2) 互聯網速度增加、及3)更精通高科技及要求方便快捷的客戶群的冒起 (特別是Y及Z世代 (生於1980 至2000及之後)),全球60%的Y及Z世代均集中在亞洲區,中國為19.66%、印度為16.77%。因此,亞洲區的虛擬銀行發展潛力或比其他地區豐厚 (圖1)。同時,各地金融監管機構 (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除因鼓勵創新而積極推廣虛擬銀行外,另一原因為該措施可協助解決部份國家銀行服務嚴重使用不足(Underbanked)的情形。


圖1: 全球Y及Z世代60%集中在亞洲,其中印度及中國共佔全球36.4%


銀行服務主要分4部份1) 零售銀行 (Retail Banking)、2) 企業銀行 (Corporate Banking)、3)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ing)及4) 私人銀行 (Private Banking)。企業銀行及投資銀行一般會比零售銀行提供更專門、更大型的服務 (如銀團貸款、上市集資),因此今次虛擬銀行革命的衝擊或對企業及投資銀行少。另今次的變革與過往只有銀行參與的情況 (如網上銀行的普及)不同,是次轉變的參與方亦包括科技巨頭、電訊商、零售商等非金融機構企業。


香港金管局已在2018年5月就虛擬銀行一事闡釋發牌規則。自2019年3月27日始,金管局已發出8個虛擬銀行牌照,而牌照經營者中不乏知名企業 (表1),各有優勢。


表1: 獲發虛擬銀行牌照的8間銀行,持份者各有優勢

虛擬銀行

參與者

優勢

Livi VB

中銀香港 (2388)、京東、

怡和集團

中銀: 香港發鈔銀行

京東: 知名網購營運商

怡和: 擁7-11、萬寧、惠康

SC

Digital

Solutions

渣打香港 (2888)、電訊盈科 (0008)、香港電訊 (6823)、攜程金融

渣打: 香港發鈔銀行

電盈: 知名電訊營運商

攜程: 擁Skyscanner等旅遊網

眾安銀行

眾安在線 (6060)、百仕達(1168)

眾安: 知名線上保險公司

百仕達: 內房發展商

Welab

Digital

Welab

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及「卡王」前新鴻基金融行政總裁梁永祥領軍

螞蟻銀行 (香港)

螞蟻金服

阿里巴巴支撐

貽豐有限公司

騰訊 (700)、工銀亞洲、香港交易所 (388)、高瓴資本

騰訊: 國內大型科企

香港交易所: 亞洲第3大交易所

洞見金融科技

小米 (1810)、尚乘集團

小米: 知名物聯網產品製造商

平安壹賬通

中國平安 (2318)

中國平安:中國3大保險商之一


傳統銀行現正從兩方面積極「備戰」虛擬銀行: 1) 匯豐、渣打及中銀香港於8月1日取消最低存款金額手續費: 2) 東亞銀行則於2018年4月推出新的手機流動銀行程式,提升銀行服務的質素、匯豐銀行亦於2017推出PayMe。由於整個金融變革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短期或未必可即時產生效益,故現時宜密切留意上述虛擬銀行開展業務後的商業及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續。不過隨著Y及Z世代影響力日增及科技進步,虛擬銀行概念未來或可看高一線。


作者: 中原金融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