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平均每天都要進行5,800多起手術,隨時都有人可能因為生病或受傷而躺上手術臺,無論男女老幼,其實都該為自己預先準備好一筆健康保障費用。三商美邦人壽1615通訊處業務經理周曉嫺認為,業務人員需要更精進專業能力,才能保障客戶的權益。

  說到重大醫療,幾乎所有人都會直接聯想到手術,而從業務人員的經驗看來,手術相關的理賠也占據了醫療理賠的大多數。根據衛服部的最新統計資料,2020年臺灣一共進行了212萬151起手術,其中住院手術117萬9,434起,門診手術則是94萬717起。

  平均每天5,800多起的手術,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動手術的人,但即使如此,有充足保險意識預先做好規劃的人,其實還是不多。三商美邦人壽1615通訊處業務經理周曉嫺感嘆,買樂透時大家都覺得自己會中獎,為什麼面對風險時卻能認為自己不會「中獎」呢?

無論男女老幼,都需要為自己準備一筆健康費用

  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但是無論男女老幼都需要為自己預留好一筆健康費用,否則一旦風險發生,恐怕就足以拖垮家庭的經濟。周曉嫺強調,因為醫療環境一直在變化,因此需要定期對保單進行檢視,確保原本做好的保障依然能夠涵蓋大多的醫療風險。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門診手術與住院手術的改變。過去因為醫療技術還沒有現在發達,一旦需要手術,基本上都是開腹、開胸、開顱等,恢復時間長,需要住院觀察,所以幾乎都是住院手術,會以住院為理賠依據。

  但如今醫療進步,門診手術增加,很多手術與處置在門診就能處理完畢,回家休養即可。若遇到這樣的情形,客戶所規劃的門診手術險種不足時,所能獲得的理賠也無法彌補相關費用。有時病患會要求住院一天以啟動理賠,但這其實是一種對醫療資源的浪費,醫生也十分為難,特別是在急診室大排長龍等病房的時候更是如此。

  而另一個常見的新舊保單差異,便是間隔天數的問題。以前的醫療險商品較少設計間隔天數,但現在的醫療險為了控制成本與減少醫療成本的浪費等原因,會設定相同病症間須間隔一定天數才能繼續獲得理賠,這個規定時常見於手術醫療險中。

  為了讓客戶明白醫療險的重要性,與更新醫療配置的必要性,周曉嫺會透過講述案例的方式,讓客戶看見保險的價值,與缺少保險可能帶來的後果,且這些案例都是常見病症,因為相較於罕見疾病,常見的病症更能讓人感同身受。

  周曉嫺有位朋友,多年前到外島騎車遊玩,沒想到發生車禍,造成頸椎骨折及變形、右手神經斷裂癱瘓、右手肘肱骨粉碎性開放骨折、腹腔脾臟破裂出血、左後背6根肋骨斷裂、腦震盪頭皮撕裂傷,以及顏面神經麻痺等大小不一的傷勢。

  朋友是位美容師,當時剛建立了自己的美容工作室不久,送醫當時以及後來回到本島看診,醫生都遺憾地表示無法將神經接回,宣告她的右手就此失能,更無法再繼續從事美容事業,這對她是相當大的打擊。好在後來終於找到名醫為她接回神經,再加上持續認真復健,這才讓生活與工作恢復正軌。

  而包括骨折固定、脾臟切除、頸椎人工關節置換、手部神經重建等,大大小小共5次的手術,雖然有些項目選擇了健保給付,但還是需要自費150多萬元。如果不是因為提前配置了充足的保險,這些費用幾乎都由保險支付,恐怕即使找到了名醫,也難以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還有一個案例讓周曉嫺印象十分深刻。那是一位大學生,平常身體十分健康,某次因為連續頭痛幾天後前往醫院檢查,竟發現腦中長了腫瘤,雖然切片檢查確認是良性腫瘤,但因為體質的關係,腦瘤不斷增生,壓迫著他的大腦。

  結果,因為腫瘤增生太快,前後動了3次開顱手術,才終於將病灶摘除乾淨,這段時間大學生不但無法上課,連父親都辭去了工作專程照顧他,好在前後10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全都由周曉嫺為他配置的保險承擔。

  周曉嫺回憶,那位父親其實是個保險觀念不佳的人,再加上家境不算寬裕,大學生僅規劃了年繳近2萬元的實支實付與手術險規劃,父親就已經覺得十分昂貴。這次孩子出事之後,他才驚覺保險的重要性,可惜自己已經多有體況,想買也買不得了。

  上述這2個案例,都是平常沒有異狀,風險卻來得猝不及防的例子。透過這些案例,客戶也會忍不住將自己帶入──如果我碰到了這樣的情況,我有能力支付這些費用嗎?然後便會願意接受保險的講解,或者是對保單的檢視與補強了。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