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18 俄罗斯世界杯 H 组日本 0:1 波兰,凭黄牌少成为唯一一支小组出线的亚洲球队?

世界杯-凭黄牌更少出线!日本0-1负波兰晋级16强 比赛尾声的「消极比赛」引发现场观众嘘声
关注者
1,220
被浏览
2,038,513

644 个回答

这很有可能会是本届世界杯争议最大的比赛,也有可能会让一部分新球迷看的一头雾水。但这场比赛确实不是假球,也不是默契球,甚至不能说是丑陋足球。

应该来说,它是一种对规则以及制度最直白最赤裸的利用。十分理智,比较残酷,也有些令人不适。

这场比赛开始前的积分情况是这样的:

日本,塞内加尔,哥伦比亚都有希望出线。波兰完全没有,所以排除在外,不必考虑。

在这场比赛开始之前,日本占据着比较大的主动。最后一轮面对0分对手波兰,只要平局取得1分就铁定出线。

塞内加尔打平也铁定出线,哥伦比亚需要获胜以确保出线。

这些都是前提。

说它不是假球,首先因为任何一届世界杯关于假球的所有传闻无一例外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确切证据可言。但这里我们就破罐子破摔假设真的有「幕后势力」打算帮一支球队晋级。

假设它帮的是日本:日本这场打平就能出线,结果日本输了。

假设它帮的是塞内加尔:塞内加尔这场打平就能出线,结果塞内加尔也输了。

假设它帮的是哥伦比亚:这是唯一的理论可能,然而这种理论可能最大的BUG在于:就算哥伦比亚那头是假球,跟这场比赛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假球论,终结。

再谈默契球。什么叫默契球?法国对丹麦就是很典型的默契球,双方谁也不伤和气,踢完各自晋级。所谓默契球,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权一定要完全掌握本场比赛的双方手中。日本最后晋级,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晋级的直接对手塞内加尔只要进一个球,日本就完蛋了。

所以,默契球论,终结。

既不是假球,也不是默契球,主动权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叫什么呢?一方面,它叫赌博。另一方面,它叫利用规则。

赌博赌在,塞内加尔绝不能再进球了,波兰也绝不能再进球了。

利用规则体现在,日本队积分、进球、失球、净胜球、胜负关系,和塞内加尔完全分不出胜负,最后只能靠黄牌少两张晋级。这样的晋级方式,放眼世界杯历史从未有过,放眼世界足球史极为罕见,甚至要在游戏里复制都需要相当的难度。

看来日本人在传递消息时不仅准确以哥伦比亚1:0塞内加尔的比分烘托出本组的晋级形势,讲明了日本队拥有黄牌少的规则优势,客观阐述了塞内加尔丢球后对哥伦比亚几乎没造成威胁的事实,还顺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告知波兰主帅和队员:不要再进攻了。

这可能是世界杯历史上语言、数学、足球规则、心理学、人际关系与人情世故学等等学科共同大放光芒的罕见时刻,唯一的问题在于:足球在这几分钟基本失踪了。

所以,场上响起了漫天的嘘声。这嘘声有多大呢,巴萨球迷嘘菲戈,热刺球迷嘘坎贝尔,利兹联球迷嘘费迪南德,乃至雷霆球迷嘘杜兰特也不过如此了。唯一的区别在于:场上发出嘘声的人有可能连他们嘘的球员的名字都念不出来。

日本队极其精准的利用了规则,波兰人事不关己的带走三分,哥伦比亚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有塞内加尔有些悲情,而本场球迷则大发雷霆(了几分钟)。这样的场景,除了这些当事者以外的所有人,内心的感受都可以用一句北京方言来形容:拧巴。


然而,我们可以将「丑陋足球」的名号推给日本队吗?我觉得并不恰当。「丑陋足球」首先一直是个比较暧昧的概念,没有界限分明的定义。其次它通常所指的频繁犯规,假摔骗牌,只守不攻的内涵与日本队本场所为并无接近之处。日本确实在最后几分钟彻底放弃了进攻,但这几分钟之前的每分每秒,你不可说日本队不尽力。

与波兰几乎完全绕过中场,出球就找两边,传中成功率很低,传球和射门都较粗糙,进攻威胁更倚靠球员身体素质优势来制造的状况不同,日本队尝试了几乎所有的办法。

从开场开始的丢球反抢,到2,30米以上距离的精准传球,从进攻战术的多样性和立体性(即使日本人身体完全不占优,按理不该做这样的尝试),到围绕冈崎慎司但不完全依赖他一个人的多样终结选择,日本队试了几乎所有的办法,但都失效了。

这支日本队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能力与技术不足以支撑他们完全弥补身体差距带来的劣势,而西野郎临阵救火,球队磨合不够,导致进攻失误率很高。日本从完全照搬过去巴西的风格到开始强调进攻提速,本身就会导致传球成功率降低。两者一相加,导致日本短传渗透的威力打不出来,加大了他们进攻端的问题和防守端的压力。

这所有的叠加,就体现在打法事实上已经近乎原始化,之前1分未得只靠定位球进了一个的波兰,在场上制造的威胁却比日本更大。而定位球防守的失误,让日本近乎陷于绝望。

当日本0:1波兰而哥伦比亚0:0塞内加尔时,日本队是会出局的,当时的积分形势如下:

这时候能很明显的看出,日本队确实着急了。急而不知何解,就成了纯粹的焦虑,甚至慌乱。之前日本队进攻两边都能打得开,压制到对方禁区前球员灵活的穿插跑位形成的进攻威胁之类的局面几乎完全消失了。球员开始尝试用个人能力快速简单的解决比赛,结局也是波兰人凭身体优势断下皮球,几乎再下一城。

这个时候,西野郎更合理的调整应该是换上一名中场组织进攻的队员,重新梳理进攻,提升威胁力与成功率。但不知道是西野郎慌了,还是他真切的感受到一两名球员的上场无济于事,还是纯粹的赌博心理:

他换上了乾贵士——一名并非最佳选择的进攻队员,还有长谷部诚——一名防守队员。

说实话,电视机前的我已经惊呆了,我当时还没完全弄懂为什么哥伦比亚进球后的比分得以保持,晋级的会是日本。但毫无疑问,日本的晋级是不保险的。为什么他们不高举进攻大旗,哪怕是做做样子也好呢?

然而,日本队员确实是十分的——坦诚?他们就真的连样子也不做了,而波兰队员喜获三分,也不打算在此得理不饶人。

就这样,本届世界杯最让人无语的几分钟诞生了。由于这几分钟几乎高度浓缩了法国与丹麦比赛场面精髓的精髓,还因为这几分钟直接也间接的导致了一支球队以世界杯史上最小的优势晋级。不过说实话,这几分钟,我虽然惊讶,却也感觉十分值得。毕竟这样的比赛我见得多了,但最后几分钟的局势和其利弊关系,看了这么多年球我似乎也从未见过。而这样案例级别利用规则与制度晋级的比赛,势必会因其特殊性和戏剧效果载入史册。想到这一点,想到我亲眼见证了它的诞生,我的内心还真有点与历史同在的小激动呢。

足球要追求「胜利」的结果,从三轮小组赛完整来看,这个所谓「胜利」指的是:排名前二出线,而不是「第三轮战胜波兰」,也不是「最后十分钟一定要压着波兰喘不过气,全在对方禁区内」。

奔着这个目标,日本第三轮只需打平就能出线,他们已经考虑 1/8 决赛的情况了,轮换了多位主力,长谷部诚、香川真司、大迫勇也等都没有上。在日本 0-1 落后波兰的时候,塞内加尔和哥伦比亚战平的话,日本就会淘汰,而一旦另一场比赛分出胜负,不论谁赢,日本都会出线。

于是,当哥伦比亚领先之后,才有我们看到的如此消极的局面,而且是全场看台的嘘声。(这里面是有日本球迷的)

日本这么做的确是有负面的,也很有些风险,万一塞内加尔拼命进一个,也许是更好的故事或者更有趣的历史教训吧。

不过,规则如此定下,就一定会出现类似的局面,也许是日本,也许是韩国,也许是别的球队,也许在黄金时间被我们看到,也许在后半夜只被少部分人看到。

把公平竞赛放进来,是一个不错的初心,比如同分情况下,韩国因为红黄牌数多而出局,也许很多人会喜闻乐见。

但这个规则引发了对另一方面的伤害。

就像早年间的金球决胜,初心是绝杀即结束,看似会更加刺激,但却使得大家不愿意冒险进攻,宁可先守住,所以后来 FIFA 改变了规则。积分相同的情况,也希望能不断改进,起码不至于影响大家看比赛的热情,不让球迷(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发出嘘声。

这个规则上一届是没有的,具体请见:fifa.com/mm/document/to

如果今天的比赛放在巴西,日本和塞内加尔要抽签的,所以这就是 FIFA 自己给自己挖坑咯,而且估计很快就会改了吧。


趁着日本成为第一支靠红黄牌少而晋级的球队,来说一下晚一点开始的英格兰比利时,这组有一个更极端的情况,如果英格兰多拿一张黄牌,且双方踢平,公平竞赛分是一样的,双方要抽签,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