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现代科普作家)_百度百科

魏世杰

现代科普作家
展开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魏世杰,男,汉族,1941年出生于山东即墨,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副研究员,从事核武器研究二十余年;科普作家,著有《原子小演义》等图书十余种及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禁地青春》。 [1]
2018年6月,魏世杰做客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他的故事,不仅让主持人董卿落泪,更让观众为之动容。 [1]
中文名
魏世杰
外文名
Wei Shijie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日期
1941年
毕业院校
山东大学
职    业
作家
出生地
山东即墨
代表作品
原子小演义 隐姓埋名的人
性    别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魏世杰
1964年,魏世杰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他进入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领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对中国开展了严密的核技术封锁,中央提出自主研发两弹一星的号召。魏世杰和其他满怀热血的爱国青年一同,踏上了开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奔赴戈壁荒滩,在国防科研战线上工作了25个年头,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同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并出版了反映核武器研制过程的长篇纪实小说。 [1]
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更是将普及科学知识视为己任,先后到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育才中学、青岛铁路中学及开发区周边市区的近百所学校作了200多场科普报告,听众达6万多人。

人物成就

播报
编辑
在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的时间里,魏世杰先后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防科工委的奖励。因为有这样的经历,熟悉他的人都尊称他为“老科技”。退休后,魏世杰决心写一部关于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科普书籍。他先后到5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并收集整理资料60万字,历经3年编著了一本《科海探秘》。迄今为止,他已经编著了100多万字的科普著作:科学小品《转动的魅力》被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收入了《中国科学小品选》,并被编入《小学课外科普读本(六年级下)》和《大学科技写作》一书;散文《老人与小鸟》编入上海、湖北的高考模拟试卷,由他编著的《原子小演义》作为优秀重点图书,参加了香港书展;《现代兵器》一书,经多次再版依然供不应求,并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0年写出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禁地青春——我的核基地生活》,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真实故事。在天涯杂谈连载时(网上用名《核武老人26年亲历记》),一年内点击量600多万人次,回帖6万多条,被誉为天涯最干净最感人的帖子,小说已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导演安战军,主演果静林何琳等),于2012年9月10日在CCTV-8首播。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 作者名称 魏世杰
    作品时间2011-1
    《禁地青春》是2011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世杰。作者写作的意图,不是全面记述核基地的创业发展历史,只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核基地生活:它不是一部史诗作品,它是为核基地的大小人物画像的“清明上河图”。
  • 作者名称 魏世杰
    作品时间1985-1
    《原子小演义》是198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魏世杰。
  • 东方蘑菇云
    作者名称 魏世杰
    作品时间1992-3
    这是一部披露中国核武器研制详情的长篇纪实小说。
  • 飞行传奇
    作者名称 魏世杰
    作品时间1985-5

家庭生活

播报
编辑
魏世杰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先天性的弱智,跟一个六七岁小孩差不多。女儿是精神分裂症。后来,女儿的这个精神分裂症变成幻听,耳朵里听到有个人给她讲话。她说叫“老神”,她总跟那个老神对话。
面对这样的生活境况,魏世杰妻子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后来,也得上了精神分裂症。一家四口人,有三个重病号,所有的家庭重担基本上都落在魏世杰一个人身上。
有一次,趁魏世杰不在的时候,她老伴把手腕割了。魏世杰回来之后,发现厨房里边淌得满地都是血,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抢救过来了。 [1]

人物轶事

播报
编辑
1、“孩子王”的由来
魏世杰退休后,不断有学校邀请他去讲有关“两弹一星”的知识。而且,他又加入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讲师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演讲团等团体,常年活跃在校园。
针对学生的实际,魏世杰确定了两个演讲主题:一是介绍最新的科学动态,通过介绍纳米技术、机器人、航天和生物工程等新成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二是通过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苦历程和光辉成就,进而激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增光的雄心壮志。
参加科普活动
在演讲中,魏世杰尽量使用幽默、简明的语言,注意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知识,他的报告也因此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一次,他应邀去山东科技大学做报告。报告开始前,忽然下起了大雨。没想到,学生们纷纷冒着大雨按时前来听讲。一位叫焦燕的同学在听完报告后说,看了太多现代言情故事,以至于几乎忘了这世上除了儿女情长之外还有无比宽广的人生境界,魏老师的报告把我的思想从离愁别绪中拉了出来,开始有一种豪情壮志在胸中不断升腾…… 他的不少老朋友说:“请你讲课的单位都是清水衙门,讲一次课光备课就得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值得吗?”他说:“学生的掌声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孩子的进步就是我的最高追求。只要学生爱听,我会一直讲下去。”
2、“老沙漠”的情怀
命运对于魏世杰而言也许显得有些残酷。他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家庭,两个孩子常年患病,都不能工作,有时甚至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老伴因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刺激而有些精神失常。他一人扛起了照顾3个病人的重担。 家庭的不幸有时也让他感到茫然。但是一想到戈壁滩恶劣的自然条件,想到那些一同工作过的战友,他就会重新生发出力量。他说,作为一名“老沙漠”,就要有正视困难、直面人生的勇气和豪情。 在应邀作“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报告那段日子里,魏世杰的孩子正在市区住院。魏世杰坚持晚上备课,白天陪床,挤时间进村上课,先后深入到辛安薛家岛、柳花泊、长江路等街道办事处十几个居委会作了报告,受到居民的欢迎。 因为家人身体不好,他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从来不以为意,当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近几年来仅无偿捐助贫困学生钱物就达2万余元。
3、老人晚年生活
现定居于青岛黄岛区。老伴陈位英和魏老原本同在一个基地工作,因为两个孩子都患有终生不能康复的重病,对她刺激很大,起初是重度抑郁,后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病情时好时坏。此时,她感觉有些头痛,喘不动气,一边喊丈夫,一边无力的躺在沙发上,魏世杰老人未等歇上口气,又赶紧搬个小凳子给老伴按摩。客厅的茶几上,药品如小山般堆积,足有整整三个塑料袋。这是老伴和女儿半个月的用量。老伴和女儿,每天吃什么药,每次吃多少,魏世杰老人像医院的护士一样了然于胸,每天三次按量配好,又每天三次分别给妻女派发,递上水,直到监督她们服下才安心。每天的上午,头天半夜吃过大量高效安眠药的女儿药效未散,还在隔壁房间昏睡,如果老伴身体恰好没有不适,便是魏老一天最安逸的时光。这时,老人可以靠在床上看看书,上上网,刷刷微博,或是打打字,写他最爱的小说。电脑屏幕上,是他开始构思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紫蝴蝶》。在此之前,他的长篇小说《禁地青春》被改编成31集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全国热播。另一部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早在1993年就已获得过全国优秀图书奖。魏世杰老人还写过《原子小演义》、《飞行传奇》、《兵器知识》、《海洋之谜》等科普著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的奥秘。一位叫张沿江的读者,千方百计联系上魏世杰老人,希望再买一本魏世杰老人20年前写的《原子小演义》,给他的孩子阅读。一本书可以影响到两代人,魏老提起这个总是颇感欣慰。上午10时,已连续两天不肯吃饭的海燕从房里走出,她茫然四顾,沙哑着嗓子喊爸爸。海燕2000年患上精神分裂症幻听幻视,有时抑郁,有时躁狂。听见女儿的呼唤,魏世杰老人有些喜出望外,他放下手里的书,紧着步子从厨房里拿出一只瓷碗,眉眼中是抑制不住的开心:“我女儿要吃饭了,她要喝牛奶了。”海燕寸步不离地跟在老父亲身边,反复要求爸爸“甩干净碗里的水”,魏老耐心地甩碗,一遍,一遍,又一遍,甩完让女儿看:“碗里没有水滴了,女儿,真的没有了。”天气热了,有强迫症的女儿穿着毛衣不肯脱下。魏世杰老人弓着身子,翻箱倒柜从衣橱找出一件鲜艳的新衣,他顾不得抹去一脸汗水,满脸堆笑,想说服女儿穿上。老人在准备午饭,他把西兰花洗净,跟几粒虾仁炒在一起。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魏老,显然愿意吃得清淡些,而老伴是湖南人,偏重麻辣油腻。如何将两个人的口味折衷,不惹老伴生气,是魏世杰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对精神病人,哪怕一丁点的冒犯和刺激,都可能成为发病的导火索,他必须每天小心再小心。饭在锅里煮着,灶上闪烁着蓝色火焰,有一股香味在厨房弥漫。在等待饭熟的间隙,魏世杰老人也趁机靠在矮凳上歇一会,借以舒展一下强直的双腿。由于天气潮热,自己关节炎老毛病开始加重了。午饭很简单,老两口默默的吃着,魏世杰老人不时给老伴夹菜,间或为她揩去嘴角的饭粒。女儿海燕喝过牛奶,继续回自己的房间自言自语去了。她每天幻听,脑子里总有人干扰自己,让她无法摆脱。客厅的隔断窗台上,摆放着她小时候的照片,大大的眼睛,明亮的微笑,恍若天使一般。独居的儿子魏钢打电话来,说自己的嗓子又被鱼刺卡着了,让父亲带他去医院。魏钢从上小学起,就被发现有先天性智障,现已40岁了,智力还不如七八岁小孩,不能工作,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不讲卫生,不倒拉圾,不洗澡也不洗衣服,每天去超市带回一堆腐烂的水果,或者去鱼市,捡回一些即将腐烂的鱼放在家里。可能是因为这些不好的习惯,妈妈和姐姐坚决不肯跟他住在一起。无奈,魏世杰老人只好让他单独住,自己隔段时间去照应一下。魏钢住在另一个小区,与魏家相隔两站路程,每次看望他,老人都要迈上这道狭长逼仄的楼道。魏世杰老人帮儿子挑出鱼刺,顺便用剪刀帮他清理了一下过长的胡须。儿子不会用剃须刀,每次用剪刀剪胡子,总是手艺不佳,把自己剪得鲜血淋漓,让老人看了心疼不已。四月份应邀去海军某部做报告时的照片。坐在主讲席上,老人的疲累仿佛倏然不见,瞬间焕发了神采。据说,除了国防知识,这次他还讲了“爱国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作为开发区农村主题教育讲师团成员及市、区两级组织的离退休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他年迈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机关厂矿、学校和社区,类似这样的义务演讲有几百场,听众有十几万人。自己的孩子身体不健康,但他愿世上其他的孩子早日成才。繁忙的一天很快过去,已是黄昏时分。女儿海燕总是在晚上吃饭(她每天最多就吃这一顿饭)。魏世杰老人要穿过这条石阶,去黑山那头的农贸市场买菜。为了让老伴也能出来活动活动,他拉着老伴的手,一起去市场。夕阳下的依偎,风雨中的搀扶,这便是老人用心灵守护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