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器质性失眠症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非器质性失眠症

非器质性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态,是睡眠障碍的主要形式。非器质性失眠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使用的术语,指一组情绪因素作为原发病因或主要诱因的睡眠障碍。随着对失眠的研究进展,已有多种新的分类。失眠是临床实践中很常见的一个主诉,在一般人群中也非常常见,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多见于妇女、老年人及心理功能紊乱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群体。
中医病名
非器质性失眠症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病因
可因躯体因素、环境生物因素及精神疾病等引起。
常见症状
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差。
传染性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郭俊花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精神科审核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非器质性失眠症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病因
可因躯体因素、环境生物因素及精神疾病等引起。
常见症状
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差。
传染性

病因

播报
编辑
1.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咳嗽、喘息、夜尿、吐泻等。
2.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声和光的刺激等。
3.生物因素,如咖啡、浓茶及中枢兴奋剂和某些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4.遗传因素。
5.其他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如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担心失眠。

临床表现

播报
编辑
入睡困难,或夜间经常醒来,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治疗差。此外,入睡时常感到紧张、焦虑、担心或抑郁,思绪万千无法入睡。不良的情绪造成患者对时间认知上的偏差,感到入睡前的时间是那么漫长,而入睡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他们常过多地考虑如何得到充足的睡眠、个人问题、健康状况、甚至死亡。醒后常感到心力交瘁,白天感到焦虑、抑郁、易激惹和对自身的过分关注。部分患者可有睡眠感丧失。

检查

播报
编辑
睡眠脑电图检查可见睡眠的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过程中生理性觉醒增多,REM睡眠期相对增加。

诊断

播报
编辑
1.主诉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或质量令人不满意,并且是在有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2.日夜专注于睡眠问题,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白天存在与夜间睡眠不满意相关的一些症状,如感到明显苦恼,容易疲乏,动力不足,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或者对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4.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1个月或以上。

鉴别诊断

播报
编辑
1.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睡眠发作是无法抗拒的,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每次不超过15~20分钟,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精神振奋,常伴有一种或多种附加症,如猝倒、睡瘫及入睡前幻觉,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而嗜睡症的睡眠发作常能通过患者的努力而阻止,发作后睡眠持续时间长,无附加症状,夜间睡眠延长,在醒转时可呈酩酊状态。
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该症引起的嗜睡症除有日间睡眠过多的症状外,还有夜间呼吸暂停、典型的间歇性鼾音、肥胖、高血压、阳痿、认知缺损、夜间多动及多汗,晨起头痛与共济运动不良的病史。
3.器质性嗜睡症
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代谢障碍、中毒、内分泌异常、放射后综合征等,可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躯体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找到肯定的器质性致病因素。

治疗

播报
编辑
对失眠症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延长睡眠时间,而是提高患者对睡眠质和量的主观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应作为失眠症治疗的基础方案,目标是矫正患者关于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不良睡眠卫生习惯。
(1)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睡眠常识健康教育,要点是帮助患者认识到睡眠时间需要的个体差异,建立并坚持符合“昼醒夜眠”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行程不良睡眠习惯等。
(2)认知行为治疗是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对失眠症有效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知矫正训练配合刺激控制、放松治疗、反意向控制、睡眠限制等行为治疗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减轻患者急性期的痛苦、提高心理治疗依从性有重要作用。但应避免长期用药,尤其慢性失眠患者,长期用药往往无效,还可导致药物依赖。部分长期用药者还会出现催眠药物性失眠。
常用的药物主要为:短、中效苯二氮卓类、褪黑素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对入睡困难为主的患者,可首选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或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短效类药物。对睡眠浅、易醒的患者,可使用艾司唑仑等。对经过仔细临床评估后判断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可使用曲唑酮、米氮平、多塞平等有一定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剂量一般较治疗焦虑、抑郁障碍时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