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雄市長補選,誰是吳益政?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專訪】高雄市長補選,誰是吳益政?

【專訪】高雄市長補選,誰是吳益政?
Photo Credit:吳益政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吳益政研判,高雄這2年來經歷3次選舉,藍綠對立被激化到最高點,高雄市長補選會是他的機會,希望高雄選民能願意放下政治對立,回歸市政議題的討論。

在8月15日即將登場的高雄市長補選,除了陳其邁挾著在罷韓成功後要替綠營「收復失土」的來勢洶洶,以及因為論文抄襲爭議引發軒然大波、但為了守住國民黨基本盤堅持不退選的李眉蓁,還有一個不那麼受到關注的名字,就是代表民眾黨首次進軍地方首長選舉的吳益政。

事實上吳益政並非「路人」。在民眾黨提名前,他早就以親民黨市議員的身份,在高雄市連任5屆、長達18年,長期關注環境、財政等議題;在補選登記截止前突然參選也並非臨陣磨槍,2018年他就有意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對決韓國瑜和陳其邁,2020年又試圖選立委,但都因資源和知名度不足落空。

這次和民眾黨談成合作,參戰這場看起來局勢早就底定的選戰,常穿著白襯衫、牛仔褲,台語流利又高談進步議題的吳益政是誰?究竟在想什麼?在高雄投入地方政治已經超過20年的他,對高雄又有什麼想法?

從親民黨到民眾黨,「不在藍綠」反而比較好做事

吳益政最早在前國民黨立委林宏宗辦公室當主任,2002年因人牽線,在議員選舉中獲得親民黨在原高雄市區(縣市合併之前)提名;他曾對媒體坦承,自己第1次參選時,高雄市民都還不太認識他,會選上是親民黨的原因居多;然後就這樣在親民黨連續選了5屆,至今對親民黨還有些「情義」成份在。

很多地方的議員身份很「靈活」,雖然保持無黨籍身份,但也會和大黨合作,或配合每次選舉不同的提名策略,接受不同政黨提名,但日後又轉換黨籍身份,像「變色龍」。因為地方議員要延續保持政治能量,靠的是地方人脈、派系整合、選民服務累積起來的組織動員力,「政黨品牌」有時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吳益政就直言,在高雄藍綠高度對立的情況下,他十幾年來一直都在親民黨,但在議會中加入的是「無黨團結聯盟」黨團,雖然人少資源少,但反而讓他在議會中要提案、修法,比較可以免於「非我族類就抵制」的藍綠大戰當中。其他議員不分藍綠願意幫他連署、投票支持他想做的事,不會因為「顏色不對」在一開始就拒絕。這也是他一直沒加入國民兩黨,企圖想保有的自由和彈性。

吳益政感嘆,陳菊在高雄10年,第一任和第二任初期狀況都很好,陳菊的市府團隊願意聽像他這樣小黨議員的建議,大家一起努力推動多項施政,高雄的進步和建設也有目共睹,但後來陳菊離開高雄到總統府擔任秘書長,高雄的民進黨內部陷入嚴重派系鬥爭,人人為搶奪位置殺紅了眼,「不是自己人,就什麼忙都不幫」,讓他感到非常失望,也因此才在2018年選舉支持韓國瑜。

他強調,不是因為他認為韓國瑜優於陳其邁,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必須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這是他對民進黨執政後期的抗議與不滿。

怎麼看選情?又怎麼看柯文哲?

吳益政和民眾黨合作出戰高雄市長,從民調數字看起來希望不大,反而比較像是民眾黨進軍高雄的「試水溫」;吳益政並不鬆口選情悲觀,但也透露「很難」。既然如此,他又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參選?

吳益政坦言,有朋友對他的決定不諒解,本來有些支持者也因看到民眾黨「跑掉」;他感嘆,

每次選舉就是藍綠對立升高,群眾被動員歸隊、一定要選邊站;自己挺誰不挺誰,跟誰站在一起拍看板,選民都會直接跟他說「你要跟XXX一起,那你少我這一票了」。但選舉過後,他認為大家依然還是朋友,都是想為高雄好。

眼見親民黨在2020大選,宋楚瑜6度參戰總統,不但總統落選,也沒有拿下任何地方席次,在國會中更完全消失;同在高雄的親民黨立委候選人秦詩雁,早就加入了民眾黨地方黨部的運作;吳益政也看不到親民黨未來在高雄的佈局可能性,這讓2018就想要選高雄市長的他,更積極尋找可能的途徑。

秦詩雁競選總部成立 宋楚瑜南下站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2019年11月23日,親民黨立委參選人秦詩雁(右)競選總部在高雄市鳳山區成立,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右2)南下站台,與親民黨在高雄提名的立委參選人吳益政 ,黃綉晶(左)等人同台造勢。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攝

吳益政研判,高雄這2年來經歷3次選舉,藍綠對立被激化到最高點,高雄市民感到疲憊,補選會是個機會;他希望高雄選民能願意放下政治對立,回歸市政、政策的理性討論,而這也將會是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白色力量」在高雄的機會,他本來期待「藍白合作」共推無黨籍人選,但後來雙方破局。自己決定加入民眾黨;親民黨也對此表示祝福尊重。

說起這次選舉中合作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2個人在登記截止前在台北會面,才緊急宣布參選:吳益政說「他很聰明,就像一台CPU性能很強的超級電腦,你只要input對了他就能快速產出」,可是在與人交往互動的能力就「不太好」,吳益政這樣形容:

如果要我們2個聊天,可能坐在一起3個小時,都聊不上幾句話。但如果是討論公共政策,我們應該可以講上三天三夜!

柯文哲出席吳益政競總成立大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當時民眾黨到高雄造勢他協助安排,現在民眾黨也投入資源協助他打選戰,雙方已有初步的彼此信任,他認為可以嘗試,也願承擔後果;不過他原則是「就事論事」,像陳菊監察院長的提名、高雄的負債問題等議題,比起民眾黨的批評,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表達。

像是在7月競選影片公布記者會上,不同於蔡壁如對陳菊的批評,吳益政就細數他幾十年來對陳菊的認識,表示他相信陳菊面對政治現實有很多難處,自己沒權力質疑適合不適合;講到激動處還忍不住哽咽表示,不願對陳菊多做批評,永遠尊敬她、尊重她的選擇。

雖然和民眾黨合作,但吳益政認為,他還是有自己的主體性;保持自由和主體性,是他最重要的價值。在很多人看來,吳益政的雙重黨籍身份可能是沒原則,甚至在高雄市議長補選時,他投給國民黨的議員曾麗燕,又被綠營支持者批評。但對長期都在「小黨」當議員的他來說,提出專業政見和與不同的人合作,是他自我期許的「政治工作者理想樣貌」,如果當選,他會找藍綠都合作。

對吳益政來說,有了民眾黨的合作資源,這次補選是他政治生涯中可再次向群眾「推銷理念」的機會,經歷了政見會後,他笑著說表現應該有目共睹,不只去掃街時握手的人變多,民調表現他的支持度從8%上升到11%,和李眉蓁直逼「黃金交叉」;雖然依然落後對手,但他想做的遠比一個市議員多,抓緊每次的機會才是最重要的事。

重環保但不是「文青」:高雄最大問題是財政

從發行「高雄幣」到徵收碳稅,吳益政從議員選到市長,每次提的政見完全不限於自己的選區;在高雄從立委辦公室幕僚當到議員,已將近30年;談起高雄,吳益政有講也講不完的想法。訪問過程中,吳益政對高雄的公共議題信手捻來,常常講一個點就停不下來,規劃細節非常完整。而最常被他掛在嘴邊談的就是環境議題。

他在政見會上強烈表達對極端氣候的關心,極力推崇循環經濟的理念,想把高雄打造成綠色永續的循環城市,高雄市領先全台的公共腳踏車《綠建築自治條例》等就都由他致力推動

吳益政還被環保團體地球公民行動聯盟稱許是「超認真議員」,環團每次舉辦記者會,反對高雄的廢棄物掩埋場等開發案,吳益政的出席率極高,且對各個議題充分研究準備,不是只來現場隨便講幾句話求曝光;因為太認真參加抗議,吳益政還曾被道上兄弟「關心」,要約他去喝茶。

但吳益政也不是那種以「環境保護最優先、最重要,比經濟更重要」的人,環保可以說是已經轉化為他的內在思維;在構想各項公共措施、建設同時,都該「順便」解決環境問題。

像他已多次提出的政見「高雄幣」,就期盼透過虛擬貨幣,鼓勵民眾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對於高雄如何減少剩食、活化閒置空間、改善空污、垃圾等污染問題,他也都有一套參考國際上的進步作法。

人口外移、產業轉型困難、低薪,如果只能講一個,高雄最大的問題在哪?吳直接回答「就是財政」,他對陳其邁擔任副閣揆期間「幫忙爭取多少中央預算」的說法不滿,直言「高雄人不是乞丐!不是要跟你求、跟你討!」他不喜歡高雄走苦情悲催的形象,也因此從每次受訪到政見會上,他一直在談的就是要重新修改分配統籌款公式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希望能替高雄多爭取財源。

吳益政說,按照目前的中央的統籌分配款計算公式,以土地面積、人口、財政能力的權重分配,就算高雄的營業額增加100億,高雄只能拿到2700萬的分配款;引進10個橋頭科學園區增加1兆營業額,高雄只能拿到27億。

吳益政批評,現在企業賺再多,高雄也拿不到多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3300億負債。他若當選,將每週參加行政院會議,以市長角色拜會立法院各黨團,與高雄立委合作推動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目前的不公平的計算方式,讓高雄「拿回自己賺的錢」。

從改造左營的眷村老屋成為藝術家基地、從腳踏車道規劃到輕軌發展、從循環經濟到徵收碳稅改善空污;吳益政自己有點不好意思的說,「講這些什麼藝術家、設計師和永續環境、腳踏車,但我不是『文青』喔!」吳益政強調,他的想法最後都還是回歸到「經濟」,「高雄人要賺更多錢,這還是最實際」,看起來理想化又浪漫的吳益政,這下子又變得務實。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黃筱歡

“2020高雄市長補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