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限時引爆》:以身歷其境的角度,帶你目睹以巴衝突的暗殺秘辛 – 電影神搜

【影評】《限時引爆》:以身歷其境的角度,帶你目睹以巴衝突的暗殺秘辛

人狼屋

一九九三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白宮簽署了和平協議,長達將近百年的以巴衝突看似露出一絲解套的曙光,但雙方都很清楚,這個建立在短暫共識上的和平,雖時可能因某個激進的攻擊行動而崩塌。而聲名狼藉的巴解炸彈專家葉海亞.艾亞許 (Yahya Ayyash) 則成為以色列情治單位的頭號隱憂。

巴勒斯坦的艾亞許支持者所繪製的悼念壁畫

巴勒斯坦的艾亞許支持者所繪製的悼念壁畫

協議簽署一年後,艾亞許研發的炸彈在以色列大城特拉維夫造成史上最慘烈的自殺攻擊,使以色列國家安全局對他發動全面追緝,最後在一九九六年以電話炸彈成功暗殺艾亞許。以色列政府原本對此事三緘其口,但前國家安全局長卻意外地在 2012ㄩ年的紀錄片《守門人》揭露暗殺細節,這起撼動以巴衝突史的事件才終於廣為世人所知。

《守門人》

《守門人》

然而這次暗殺行動始終有些無解之謎,例如國家安全局為何發現行蹤隱密的艾亞許投靠童年好友奧薩瑪.哈馬德(Osama Hamad),而他們又如何得知他躲藏的位置,並吸收奧薩瑪的父親為線人(他在暗殺行動後被送至美國,以防遭到報復)。這些至今尚未解密的空白篇章,就成了電影《限時引爆》(The Engineer)的創作素材。

《限時引爆》劇照

《限時引爆》散發紀實電影的氣氛

雖然本片試圖以臆測或虛構情節重建暗殺行動的骨幹,不過它卻散發一股紀實電影的氣氛。它敘事的口吻並沒有太多勝利的激情,僅像任務簡報般陳述事件始末。而事件流程也跟秘密行動一樣安靜俐落。在真實的歷史裡,即使以色列政府在拉賓被刺殺後逐漸恢復強硬的政策,他們仍希望維持暴風雨前的寧靜,因此暗殺小組沒有任何重來的機會,以防身份暴露而節外生枝。國家安全局在整起事件裡精準且專業的表現,反而讓片中刻意置入的戲劇化情節顯得尷尬多餘,例如為了增加緊張感而安排的炸彈故障意外、國家安全局幹員在撤退時與巴勒斯坦民兵爆發的槍戰,以及現實生活中尚在人世,卻在片中英勇捐軀的主角好友。

《限時引爆》電影劇照

對期待看到詭譎曲折劇情的觀眾來說,《限時引爆》呈現的情報人員生活可能會令他們感到無趣。它真正的魅力並非暗殺的成敗,而是在暗殺成功那一瞬間的背後,其龐大漫長的追緝過程及前置作業。我們就像加入小組的成員,近距離地旁觀同事處理複雜的外交與責任問題、嚴刑逼供可疑的相關人士,並目睹因刑求人犯致死而被外放美國的主角,如何為了國家安全而諷刺地重操舊業。除了主角外,其他情報人員就像僅剩名字的幽靈,沒有太多供觀眾咀嚼共鳴的人生故事。有趣的是,電影反而讓艾亞許的形象更有人味。我們在短暫的篇幅裡,看到他的家庭生活、與父親的關係、哈馬德對他的敬意,以及他如何渡過人生的最後一天。

國家安全局成員的合照

國家安全局成員的合照

另一方面,本片也像 2018 年的歷史電影《恩德培行動》(7 Days in Entebbe),看似敘述以色列的光榮戰績,實則對以巴雙方陷入的仇恨泥沼發出無奈的嘆息。以色列出身的導演 Danny A. Abeckaser 延攬美國、以色列與阿拉伯籍的演員合作,本身就暗示和解共生的主題,且本片花最多篇幅描述的,恐怕是警世意味十足的仇恨連鎖。被巴勒斯坦譽為自由戰士的艾亞許,把恐怖攻擊視為對抗以色列的戰爭。愛女死於公車爆炸的美國參議員,將以色列國家安全局當作他的復仇代理人。即使他們成功消滅被稱為「工程師」的艾亞許,仍無法遏止前仆後繼的激進追隨者,及巴勒斯坦對艾亞許之死的怒火。電影尾聲與開場完全相同的恐攻鏡頭,就像歷史一樣,成為徒勞無功的無盡循環。

延伸閱讀

TAGS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