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錯誤急救法真要命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17,352

8大錯誤急救法真要命

燙傷要敷牙膏、淋醬油?流鼻血要仰頭止血?地震來了躲「黃金三角」才能保命?人命關天,別讓錯誤觀念幫倒忙

作家廖玉蕙的母親生前有次胃動脈出血,大量吐血,慌亂間,廖玉蕙竟不知該撥119、110、還是109求救。3個簡單的數字在腦海裡糾結不清,撥電話的手直發抖,連自家地址都說不清楚。

天災、意外、疾病常在瞬間發生,第一時間冷靜、正確地處理,絕對是轉危為安的關鍵。「錯誤的急救方式造成的傷害,有時候比不急救來得大。」馬偕醫院醫務專員張國頌在《千鈞一髮急救手冊》中指出。

「急救最基本的原則是︰Do no further harm (不造成更多傷害)。在有限的條件、時間內,做最適當的處置,減少進一步傷害,增加搶救機會,」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創傷醫學科主任簡立建提醒。

不過,專家卻常看到民眾用錯誤的方式處理緊急狀況︰

錯誤1:誤服藥物或清潔劑時趕快催吐

正確做法︰觀察症狀,並視情況喝適量水或牛奶。誤服強酸強鹼需立即就醫。

台北榮總毒藥物諮詢中心每年接到3、4千通電話,其中1~6歲幼童誤吞藥物或清潔劑高居諮詢排行榜首位。父母擔心孩子會不會有生命危險?要催吐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催吐的風險遠大於好處,」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強調,催吐可能造成食道再次被有害物質傷害,同時吐出的胃酸或食物可能跑進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可能反而更嚴重。

他說,幼兒常是因口腔期,拿到東西就往嘴裡塞,或出於好奇而誤吃大人的藥,但因絕大多數的藥物都是苦的或沒有甜味,通常不會吃很多顆,不至於產生嚴重毒性或致命。

老人是另一個容易吃錯藥的族群。比如因視力模糊、記憶衰退而吃錯藥或重複吃藥,或者因為失智、認知功能退化,把蟑螂藥、暖暖包當成食物吃下肚。

▼誤服藥物怎麼辦? 不建議催吐或給予其他治療,主要應觀察是否產生中毒症狀,並以電話與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或專業醫師聯繫。如果服藥後出現意識不清、昏睡、躁動、呼吸過快或過慢、四肢冰冷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

誤服強酸強鹼(如清潔劑、包粽子的鹼水等)、農藥等較毒的物質,同樣不可催吐,誤服強酸強鹼時可以喝適量的水或牛奶(孩童125cc以內,成人250cc以內,不建議過量,免得引起嘔吐。但如果病人意識不清,就不要硬灌水,以免嗆到),然後立即送醫(最好能帶著清潔劑包裝),醫師會視情況決定是否用鼻胃管洗出有毒物質,或給解毒劑。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喝牛奶或醋能不能解毒? 一般對強酸強鹼中毒,有些專家建議可以立即喝牛奶減低毒性,雖然蛋白質可能可以稀釋部份強酸強鹼,或於胃壁形成保護層減緩吸收,但因強酸強鹼在服下後幾分鐘就已產生傷害,因此喝牛奶的效果恐怕有限,不過如果病人意識清楚,仍可以喝適量牛奶。

至於民間偏方說吞生蛋可解毒,成大醫院急診部毒物科主任李忠勳表示目前沒有實證證明有幫助,而且生蛋可能有沙門氏菌感染,造成腸道感染。生蛋的腥味也可能誘發嘔吐,造成食道二次傷害。

也有民眾以為,既然清潔劑是鹼性,那就喝醋來酸鹼中和一下,減輕毒性。「這是最要不得的行為!」楊振昌解釋,酸鹼中和時會產生熱能,原本已受傷的食道、胃可能會破掉,更難治療。

如果是皮膚接觸到強酸強鹼,也不可用醋中和,而應用清水沖30分鐘。

‧更多毒藥物知識,可上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網站查詢︰

‧台北榮總24小時毒藥物諮詢︰

(02)2871-7121

錯誤2:用醬油、牙膏、 冰麵粉治燒燙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正確做法︰沖脫泡蓋送

老一輩常用醬油、牙膏來治燙傷,網路上也流傳著冰麵粉治燙傷很有效,是真的嗎?

奇美醫院急診部副主任許建清說,醬油、牙膏、麵粉都不是在無菌的環境下生產的,可能引起傷口感染,而且增加醫生治療時的困難,必須先清掉這些東西才能敷藥,「有時得刮掉一層皮。」

燒燙傷時的處理要訣「沖脫泡蓋送」,怎麼做才到位?

 許建清說,燒燙傷發生的時間有時只有幾秒,但熱能可能不只在表皮,已進入組織,要沖水15~30分鐘才能把熱能帶走。「民眾常常以為沖5分鐘就夠了。到了急診室,醫護人員會要他們繼續沖。」

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周鼎茂提醒,冷的流水是最自然的降溫法,水龍頭的水量不必太大,也不要用強力水柱沖,以免沖破表皮。

脫 脫掉傷口附近的衣物、飾品,或剪開衣物,動作要輕緩,不要連皮膚一起撕下來。

 繼續泡冷水30分鐘,除去餘熱。

高級救護技術員張家瑋說,泡水時可以隔水加點冰塊幫助皮膚降溫,但不要直接用冰塊冰敷,「燒傷和凍傷只有一線之隔。被燒燙傷的皮膚已失去保護能力,直接用冰塊冰敷可能會凍傷。」

 傷口蓋上紗布或乾淨毛巾,以免感染或失溫。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張家瑋說,居家燙傷如果沒有很嚴重(小面積或只有表皮泛紅、沒起水泡),基本上可以不用就醫,多注意居家護理即可,但若出現水泡(二度燒燙傷),建議送醫治療。不要刺破水泡。

小護士、白花油之類的藥品可以治燙傷嗎?張家瑋說,燙傷後,用水降溫是第一步,不建議使用這些藥品,可能太刺激傷口。

錯誤3:被毒蛇咬,快把毒血吸出來

正確做法︰辨識蛇種、用彈性繃帶稍加壓力包紮、盡快送醫。

夏天是蛇類出沒的高峰期,野外活動要特別當心。台灣常見毒蛇可分為出血性、神經性及混合性3大類,共6種︰

1‧出血性毒蛇︰赤尾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毒液影響人體凝血功能,導致全身性出血。

2‧神經性毒蛇︰雨傘節、眼鏡蛇(飯匙倩)。雨傘節的毒液會讓人呼吸衰竭;眼鏡蛇的毒液會讓人局部肌肉壞死及產生部份神經症狀。

3‧混合性毒蛇︰鎖鍊蛇。毒液同時含有出血性、神經性兩種毒性。

過去的觀念認為被毒蛇咬時要趕快吸出毒血、把傷口割開擠血或用止血帶包紮,但許多證據發現,這些做法並不正確。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楊振昌指出,出血性毒蛇的毒牙很深,用嘴其實很難吸出毒液,而且可能讓施救者中毒;割開傷口則可能引起感染或流更多血(特別是被出血性毒蛇咬傷);綁止血帶會使傷口嚴重腫脹、壞死,而且一旦鬆開,毒液會吸收更快;冰敷造成血管收縮,傷口壞死更嚴重;熱敷加速血液循環,傷口腫脹更嚴重,都不是正確做法。

一般也不建議用吸血器,因為根據國外研究,吸血器只能吸出2%的毒液量,李忠勳補充。

▼被蛇咬究竟該怎麼處理?

●辨識蛇種︰這攸關將來送醫後用哪種血清解毒。

但楊振昌說,如果當下無法辨識,也不需去追捕蛇、打死牠,因為奔跑會加速血液循環,毒液散布更快。送醫後醫師會從症狀、傷口及發生地點(比如北部山區較常出現赤尾青竹絲及龜殼花、鎖鍊蛇只出現在花東及高屏山區)判斷可能是哪種蛇。

●讓患肢低於心臟︰讓血液慢一點流回心臟。可用水沖洗傷口、蓋上紗布,然後用彈性繃帶(藥局有售)從傷口靠近心臟端向遠離心臟端包紮。包紮時稍施點壓力,讓血及淋巴回流速度變慢。

●盡快送醫︰等救護人員前來或由其他人揹負下山,傷者不要自己走動,以免加速血液循環。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6大毒蛇怎麼辨識?可上「衛生署全國解毒劑儲備網」查詢,點選左下角「毒蛇咬傷處置要點」︰

錯誤4:地震來了躲到「黃金三角」,生存機率較大

正確做法︰躲在堅固家具下方、抓緊家具、保護頭及胸部。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注定大震小震不斷,該如何保命?

網路上流傳著一篇文章,一位美國救難專家提出「黃金三角」的說法,主張地震來時應躲在桌子或其他掩蔽物旁邊,如果天花板掉落或樑柱倒下,會形成一個三角形的躲避空間,但傳統避難方式卻教大家躲在桌子底下。到底哪個對?

「所謂的黃金三角並沒有實證證據,恐怕造成更多傷亡,」成大醫院急診部災難醫學科主任林志豪指出。

張家瑋、林志豪均強調,地震時會造成傷害的不只有樑柱倒塌、屋頂崩落,還包括物品掉落,如果想在掩蔽體旁邊等待黃金三角形成,很可能被掉落物品或崩壞的建築體砸傷,並不明智。

此外,地震時可能造成地面隆起,不見得能形成黃金三角,或者地面隆起時掩蔽物翻覆,正好壓到躲在旁邊的人。地震時重物會移位,把人夾在牆壁與重物中間動彈不得(下圖),哪有「黃金三角」可避難?

相較之下,傳統做法(躲在掩蔽物下)比較有根據,可避免被掉落物砸到、被翻覆的掩蔽物壓到或移位的掩蔽物夾到。

地震發生時保命原則︰

1‧找掩蔽物︰蹲下、伏低身體,躲到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但玻璃桌面下不適合躲藏,因不夠堅固且可能被碎玻璃割傷),並抓緊它,直到地震結束。如果找不到堅固掩蔽物,就躲到建築物的角落,身體蜷曲、雙手保護頭部。

2‧不貿然往外跑︰如果地震發生時人在室內,先在室內避難,等地震停了再撤到室外,因為研究顯示,大多數傷害都發生在地震時的疏散過程,比如被掉落物砸傷。

3‧遠離危險物︰如果人在戶外,盡量遠離建築物、交通號誌、看板等可能傾倒、掉落的危險物。

林志豪提醒,如果地震後受困在瓦礫堆,可以敲打牆壁或水管、吹哨子,讓救難人員找到自己。用衣物掩蓋口鼻,減少吸入沙塵。除非必要,盡量不要大聲呼救,以免吸入大量沙塵,影響呼吸。

錯誤5:癲癇發作快咬 湯匙、手指

正確做法︰讓病人側躺、防止撞傷。

癲癇是腦細胞短時間內過度放電,產生暫時性的腦功能障礙,發作時患者會抽搐、仆跌、失去意識或意識混亂、不自主喊叫、肌肉僵直、口吐泡沫、嘔吐。

連續劇中每次有人癲癇發作,旁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往他嘴裡塞湯匙,或者忍痛讓他咬自己的手指,甚至做心肺復甦術(CPR),這樣做對嗎?

「癲癇發作時力道很大,往病人嘴裡塞東西,不是病人的牙齒斷掉,就是家人的手指斷掉。其實不需要這樣做,」許建清說。高級救護技術員張家瑋就曾看過病人咬斷瓷製的湯匙。萬一這些斷掉的東西掉進氣管,後果不堪設想。

家屬看到病人抽搐發作,往往誤以為病人處於瀕死狀態,會咬到舌頭、心跳停止,擔心如果不塞東西進嘴巴或不急救,豈不危險?

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杜伊芳指出,臨床上癲癇病人咬傷舌頭,在發作開始的那一剎那就已咬到,但大多數只會咬傷舌尖,造成輕微滲血,不會危及生命。抽搐發作時再撬開緊咬的牙關只會再次弄傷病人的唇齒。

此外,也不需要對病人做心肺復甦術。杜伊芳說,癲癇是腦部過度放電引發的,發作時由於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心跳會加快,因此癲癇發作時沒有必要做心肺復甦術。反而因為抽搐發作會導致呼吸肌的肌肉僵直,無法正常換氣,因此適當保護呼吸道才是癲癇抽搐發作時的黃金守則。

▼癲癇發作時怎麼處理?

1‧讓病人側躺︰口水、嘔吐物自然流出,避免嗆到呼吸道。解開衣物束縛,保持呼吸順暢。

2‧避免二次傷害︰移除周圍尖銳物、障礙物,在病人的頭或身體下墊衣物或軟墊,避免抽搐時撞傷。

3‧通常癲癇發作會在5分鐘內結束,旁人不需要強壓或企圖搖醒患者,如果發作時間過長,意識一直沒有恢復,建議緊急就醫。

錯誤6:流鼻血時頭往後仰

正確做法︰低頭、按壓鼻翼10分鐘、冰敷。

許建清說,孩童的鼻黏膜較脆弱,如果加上空氣乾躁(冬天或吹冷氣)、有過敏性鼻炎(黏膜較脆弱)或外傷(挖鼻孔或撞到),就容易流鼻血。

流鼻血時,人的本能反應是把頭往後仰,不讓血滴下,但醫師提醒,這樣可能會讓鼻血流進氣管而嗆到。周鼎茂指出,流鼻血的出血點通常在鼻中隔前側的微血管,出血時建議頭往前傾,捏住鼻翼(直接壓迫)至少5~10分鐘,中間不要頻繁打開檢視。也可冰敷,促進血管收縮。

如果流鼻血超過20、30分鐘還止不住,或者常常發生,建議就醫檢查,看是否有其他問題,如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友病)、鼻中隔彎曲等。

錯誤7:火災時躲浴室, 因為排水孔有空氣

正確做法︰火場逃生要視當時情況,若濃煙少可掩住口鼻往外逃,若濃煙瀰漫,建議關門、塞住門縫,到窗邊求救。

水火無情,火災常造成重大傷亡。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去年全國共有1574起火警,平均一天超過4起,共造成142人死亡,286人受傷。

台北市消防局祕書室股長黃依慧說,浴室排水孔連接下水道,並沒有很多新鮮空氣,躲浴室不見得生存機率比較高。

▼火災發生時如何降低傷亡?

1‧第一時間先叫家人逃生並撥119︰黃依慧說,很多人想先自行滅火,發現滅不了才叫家人逃命,但為時已晚。

2‧不要勉強自行滅火︰如果火不大(還能接近到1公尺內),可嘗試自行滅火,但如果火已大到無法靠近潑水或用乾粉滅火器,就不要自行滅火,保命才是上策。使用乾粉滅火器應該對準火的根部,不是噴上方的火燄。

3‧判斷火場狀況,不貿然往外衝︰如果煙霧不多,可用濕毛巾掩住口鼻往外逃生;「但如果已經煙霧瀰漫,就不要往外逃。貿然往外衝,反而可能在路上被濃煙嗆倒,」黃依慧強調。這時應該關上房門,用濕衣物或床單塞住門縫(以免新鮮空氣助長火勢),並掩住口鼻,再到窗邊求救(窗戶千萬不能封死)。

盡早發現火災,才能提高生存機會。黃依慧建議,家中一定要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特別是臥室、客廳),煙霧剛出現時就警鈴大作,通知家人及早應變。

火災常發生在半夜熟睡時,如果等聞到煙味、清醒過來,可能已經煙霧瀰漫、看不見路了,或者根本被嗆昏,無法逃生。

她特別提醒住老舊公寓的民眾,依修正後的消防法,老舊住宅必須在2017年12月31日前加裝住宅用火災警報器。

更多防災知識,可上內政部消防署網站查詢︰http://www.nfa.gov.tw/

錯誤8:看到有人車禍受傷,趕快送他去醫院

正確做法︰打119,等專業救護人員前來、維持現場安全。

前陣子,一位長者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附近被車撞傷,當時119已趕往現場,同時有民眾通報高醫,但醫護人員沒有前往救援,被批「見死不救」。

場景轉到台北。一名女子到淡水一家賣場購物,身體突然不適,跌落樓梯,臉部猛烈撞擊樓梯,血流滿面。附近民眾連忙將她揹到馬偕醫院急診室,旁人紛紛讚美他見義勇為。

乍看之下,不救人的人很無情,救人的人很熱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高級救護技術員張家瑋說,車禍、從高處墜落可能傷到頸椎、脊椎,「如果沒有做好保護就過度移動傷者,很可能造成二次傷害,」比如骨折、脊椎斷裂、神經被拉扯,本來可以拄著拐杖出院,變得要坐輪椅;本來坐輪椅的,可能癱瘓。

張家瑋曾遇過老人家在浴室跌倒,家人撥119後,先把老人家扶起來到客廳休息。「從急救觀點來看,並不建議家屬自行移動傷患。做得對比做得快重要。」

他說,如果自己下班後在路上看到車禍,還是會先撥119,等救護技術員(簡稱EMT)帶器材來幫助傷者,而不是自己把傷者搬運到醫院。

有些特殊狀況例外。比如傷者倒在平交道,可稍微移動他到安全處,才不會被火車輾過,但要盡量維持原來姿勢(比如原來平躺著,就不要硬把他拉起來)。可幫忙注意周圍交通安全,以免傷者再次受傷。

等救護技術員到現場後,會先評估傷勢、固定頸部及頭部,並把傷者放上長背板,再送醫。熱心助人當然是好事,但更要用對方法。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您正在閱讀

《照顧我們所愛的人》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