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保健」產品的傳說 - 明醫網

拆解「保健」產品的傳說

[2012-01-25]

人人都想健康長壽,尤其沙士一役後,大家都更珍惜健康。為怕疾病侵襲,有些人會買來各式各樣的保健產品,除了瘦身排毒減脂降糖的,還有護眼、補肝、靈活關節、強化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等等。
每種保健產品似乎效用超卓,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無論是長期病患者、長者以至健康正常的市民,都感到很是吸引。在你掏腰包把它們買回家之際,可有細想,事實又是如何?

不同的調查均顯示,保健產品確實非常受歡迎及普及。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在2011年中進行一項名為「長期病患者使用保健食品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在受訪的八百多名長期病患者中,近一半人有服用保健食品,有些更同時服食多種產品。

另一項由香港保健食品協會委託香港大學在2008年進行的調查則顯示,受訪的1,062名市民中,三成半人有進食保健食品,當中以維他命或礦物質最受歡迎,其次為健康補充品和中式保健品。而受訪者平均每天會服用1.9種保健食品。分析推斷,全港約有二百萬人經常服用保健食品。

香港復康會高級經理梁錦滔表示,在復康會的調查中,逾半受訪者都認同健康的生活習慣及良好的疾病管理,其實可以替代保健食品的效用。但他們仍那麼普及地使用這些產品,反映很多長期病患者都依賴保健食品,代替健康生活習慣。

然而,很多長期病患者都對保健食品缺乏認知,有機會弄巧反拙損害健康。梁錦滔稱,近六成受訪長期病患者在服用保健食品之前,並沒有諮詢醫生意見;更有超過半數人根本不懂得分辨產品真偽,也不清楚產品的品質及成效等。

不是藥的「藥物」事故

很多人都以為保健產品不是藥物,不用擔心有副作用,於是大把大把往嘴裏送。然而,近年發生過不少服用保健產品後出問題的新聞──有家長讓三名女子進食魚油丸以紓緩哮喘問題,但分量過重,導致三人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現象,肝臟及肺部也受到影響,其中一人更因而肝硬化,需要輪候換肝;亦有女士被推銷每天服食大量「綠藻片」排毒減肥,數星期後心胸劇痛,甚至一度心跳停頓,要送入深切治療部留醫。

五十七歲的麥太也曾因為誤服保健產品而影響病情。麥太於去年發現患上輕度糖尿病,醫生囑咐她要調整飲食及多做運動,希望可以把血糖水平降低,這樣便毋須長期用藥。但她自覺無法忍口,更加懶做運動,故聽朋友說石榴精華很好,立即買了兩瓶服用。「朋友說服用後血糖慢慢回復正常,糖尿藥也不用吃,所以我便試用。」結果,三星期後她如常覆診時,發現血糖飆升至十度以上,比一個月前的七至八度,升了接近四度,醫生也大吃一驚,更要麥太立即開始降血糖藥物療程。

「這次真是得不償失,我以為這類產品最多是沒效,沒想過反而會令病情惡化。早知我去戒口和運動,現在便不用服藥了。」不過,麥太「見過鬼未怕黑」,在親友的推介下,現正服食Omega 3魚油丸及補骨丸,「朋友們都有吃,也不見他們有事,應該無問題罷?我吃了兩、三年……」

撞藥危機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保健產品只要不過量服用,通常都不易出事。但本身患有長期病而需要服藥的,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部分保健產品的功效,可能會干擾藥物的效用,影響病情的控制。

有些保健產品會與藥物有相互反應,即俗稱的「撞藥」。崔俊明舉了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很多人也服用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亞士匹靈等,它可以受很多物質的影響,例如銀杏葉、魚油、葡萄糖胺等都有抗凝血的功效:「(服食這些產品)即是強化抗凝血藥物的功效,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因此,這類病人尤其要留意一些同樣會影響抗凝血功能的中藥產品,例如可以行氣活血的丹參、當歸等。

有些長期病患者或因誤解自己的病情,誤用保健食品,最終招來惡果。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胡興正表示,曾經有患上肝炎的病人,以為增強免疫力便可以「打死病毒」,於是服用大量靈芝及雲芝等提升免疫力的保健產品,結果由於免疫系統過強,大肆對付潛臟在肝臟細胞的肝炎病毒,結果肝臟受到嚴重破壞,引發急性肝衰竭。

胡興正直言「有效的藥物或產品都會有副作用」,所以無論吃什麼保健產品也好,即使是常見無害的成分,如人參、維他命等等,病人都應該先諮詢醫生意見。

補鈣與葡萄糖胺的迷思

部分保健產品主要針對長期病患者,有些則被宣傳為人人都合用的「必需品」。例如鈣片,上至老伯伯老婆婆,下至幾歲的小朋友,都用鈣片強骨。

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表示,健康正常的人只要飲食均衡、有接觸陽光及有適量運動,便能攝取足夠的鈣質供身體使用。「一些居住在護理安老院的長者,因經常見不到陽光,飲食又不均衡,而且缺乏運動,才需要服食鈣片」。幸好鈣片的耐受性良好,健康人士即使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便秘,又或增加結石的風險,大致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至於近年熱賣、被指可以「治療」及「預防」軟骨損傷和骨關節炎的葡萄糖胺,林國基稱,以實證醫學來理解,很多研究均顯示,它的功效並不顯著,效用僅較安慰劑稍佳。然而,亦有病人聲稱服食後病況「大有好轉」,似乎很難一概而論。但他強調「保健產品不是藥物」,如果病人出現關節腫痛或活動不靈,應該找醫生作詳細的檢查,找出病因以對症下藥,否則不但延誤治理,更可能令病情惡化,令治療更為棘手。

消費者:其實無太大效用

食用保健產品固然是為了健康,尤其是保健產品被公認其成分通常也較為「天然」及較少副作用,比西藥安全得多,但其實充滿矛盾。

消費者委員會早年進行的調查便發現,大部分使用此類產品的人士,本身健康狀況良好,而不少人其實根本不在乎保健食品的功效。在受訪的近五百名有服用保健食品的消費者中,兩成多雖然滿意所用的產品,但同時認為產品「其實無太大效用」,反映部分人士服用產品是源於心理因素,其實不計較功效。

事實上,一些本來被認為無害的保健產品成分,可能是有礙健康的毒物,例如被沿用已久的草本藥物成分──麻黃。這種成分在美國健康食品市場中,被認為有減肥及提升活力的功效,但多年的科學證據顯示,含麻黃成分的保健食品,可帶來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但「療效」則未被完全確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其後決定,禁售含有麻黃成分的補充劑,並呼籲市民停用。

由此可見,即使是天然的保健產品,亦可能有副作用,但或需經過長年累月的驗證、漫長的科研考核,才能發現箇中風險。

別盡信廣告

過去發生不少服用保健產品後出問題的個案,有些產品更被驗出有西藥成分,威脅用家的健康。醫學界均認為,不是人人都要吃保健產品,而使用保健產品亦未必有助健康;若是長期病患者,胡亂服用保健產品,甚至可能帶來壞影響。

崔俊明指,他並不反對服用保健產品,因為這是市民重視健康的表現。然而,服用前應諮詢專家的意見,如向社區藥劑師了解產品的功效,是否與所吃的藥物相撞等,並謹記按指示使用產品,千萬不要過量:「就算是健康的東西,一旦過量都會有害」。他亦提醒市民,不要盡信產品廣告,以免被誇大、失實的聲稱誤導。

香港中醫師公會永遠會長關之義中醫師表示,不建議市民在未徵詢醫療人員的意見下,服食任何保健產品,「畢竟市面售賣的是商品,可以做宣傳」。若誤信這些廣告的聲稱,可能會「好心做壞事」,令健康受損。他稱,每人的體質及症狀也各有不同,即使一個人吃了某產品很有功效,亦不代表效果會出現在另一個人身上,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屆時便得不償失。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決定應否服用保健食品前,應先徵詢醫療界專業人士的意見。而購買保健食品時亦必須小心閱讀包裝上的標籤,特別是有關禁忌症和副作用的資料。現時市面上的一些保健產品,有誇大成效之嫌,不宜長期服用。

衞生署則建議市民,奉行健康生活模式,才是保障健康的要訣。醫學研究亦顯示要保持身體健康,需有均衡飲食及恆常運動,避免煙酒。要活得健康,市民毋需特別依賴某類型的「保健食品」。

--------------------------------------------------

無監管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聲稱可預防疾病、改善健康,但又不是藥物,所以大多只當為一般食品來監管。過去發生不少服用保健食品的事故,令人詬病目前的監管制度不足。

根據現行的法例,如果保健食品含有藥物成分,才會受到《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138章)規管,即產品須符合安全、品質和成效方面的規定,獲准註冊才可銷售。假如產品符合《中醫藥條例》(第549章)中成藥定義──純粹由中藥作為有效成分,並有治療或保健用途,則受到《中醫藥條例》規管,同樣須符合相關規定,獲准註冊才可售賣。

於是,不屬於中藥或西藥的「保健食品」,便跟一般食品一樣,只能受《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規管。有關條例規定,食物製造商和銷售商必須確保產品適宜供人食用,並遵守各有關食物安全、食物標準及標籤要求的規定。

至於不少保健食品聲稱的各種「預防」、「對抗」功效,則受《不良醫藥廣告條例》及《商品說明條例》(第362章)規範。前者禁止及限制廣告發布有關某些指定的不良聲稱,以防止市民被誤導。而《商品說明條例》則禁止在宣傳品中,作出有關製造方法、成分、測試結果、用途的適用性等虛假的商品說明。

--------------------------------------------------

維他命的爭議性

都市人工作忙碌,經常在外用膳,營養似乎難以均衡,於是不少人都會食用保健產品,攝取更多養分促進健康,但補得多未必好。最近一項由多國科學家合作進行的大型研究便發現,中、老年女性長期使用保健食品,不但無助改善體質,反而增加提早死亡的風險。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2008年發表研究報告,指服用某些維他命補充劑會令早死風險上升16%。而來自美國、芬蘭、挪威和南韓的科學家,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亦再次證實多吃營養補充劑未必對健康有好處。該研究組花了近二十年,追蹤三萬八千多名年齡介乎五十五至六十九歲有服食維他命丸和礦物質等保健食品習慣的女性,結果令人意外──這些女士非但沒有延年益壽,反倒更易早死。

研究指,長期服食銅質補充劑的女士,早死風險上升近百分之十八,而很多孕婦都會服食的葉酸補充劑,亦令早死風險上升近百分之六;額外補充鐵、鎂或鋅,則會令早死風險上升三至四個百分點。

科學家未能完全解釋箇中原因,但相信過量攝取或補充營養,可能會干擾免疫系統的運作,損害健康。他們強調,只有營養不足的病人,才須在醫生監管下服食營養劑,健康人士只須飲食均衡,已能吸收足夠的維他命和礦物質,毋須額外補充。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出,維他命補充劑是最受歡迎及廣泛使用的保健產品,除非本身有某種維他命缺乏症,否則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如香港,市民只要有均衡的飲食及適量的運動,根本毋須浪費金錢額外攝取維他命。而一些脂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A及E,攝取過量更會積聚於肝臟,引起病變。

--------------------------------------------------

誇大、高壓、利誘

保健產品是一門龐大且極具賺錢潛力的生意。據香港大學於2008年進行的一項「港人對保健食品認知」研究調查,發現受訪者平均每月花費二百至三百元購買保健產品,從而推算出每年的銷售量超過一百億港元。隨着人口老化,市民愈來愈重視健康,保健產品的市場更會不斷擴大。

市面上的保健產品林林總總,減肥、美肌、護肝、明目、整腸、降糖、減壓、緩痛等等,既有傳銷也有零售。而生產商為吸引市民購買,會以豐厚的酬金聘用明星做代言人,滿街的廣告板、雜誌報紙的版面,以及電視廣告天天熱播,令人信以為真。

至於一些聲稱功效顯著的保健產品,更以長者、長期病患者及癌症病人為目標,例如有保健產品銷售人員,透過免費體能測試或健康講座等作招徠,以所謂「專家發言」及「用家引證」,展示其產品的神效;有些更會拋出小甜頭,如送紙巾、蠔油、白米等,吸引長者購買昂貴的保健食品。

六十七歲的林伯伯,在商場看到免費中醫應診,於是便去把一把脈,結果被醫師指其「血虛氣弱」,再不處理便肝腎出事,脾胃失調,旁邊的銷售員隨即推介一盒盒的保健產品,聲稱可以改善其健康。最後林伯伯被游說購買三千多元的產品回家,後來想退貨,但展銷櫃枱已撤離,追討無門。

消委會在2010年收到七十八宗涉及保健食品推銷手法及功效的投訴,而2011年一至十月期間,則已收到六十七宗相關投訴。該會提醒市民,有不少保健產品均有誇大成效之嫌,消費者應審慎細閱產品的成分和功效,不要盲目相信或追隨,以免損失金錢之餘,更損害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