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保險指標數據排名下降,代表競爭力下滑?

文、攝影◎倪偉晟

0
466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各項重要保險指標的國際排名皆下降。對此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范姜肱表示:「我們不需要這麼糾結排名上的變化,而應該要去思考臺灣保費結構所代表的現象。」

  保險的指標數據,往往能夠幫助我們瞭解目前市場上的概況,以Swiss Re, Sigma的研究報告來看,臺灣無論是總保費、總保費滲透度還是保險密度,國際排名皆呈現下降的情況。

  2020、2021年臺灣「總保費」在全世界的排名皆落居10名外(2015年~2019年臺灣排在前10名);2019年臺灣「總保費滲透度」排名全球第1,在2020年落居第2,2021年再從全球第2降至第3名;而臺灣的「保險密度」,亦由2020年全球第11名下降到第13名,若細看壽險與產險,排名也都與2020年相比再下降一個名次。

  保險指標數據排名下降是否就代表與國際相比,競爭力正在下滑?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范姜肱對此說明,在解讀數據所代表的意義之前,應先瞭解總保費、保險滲透度、保險密度的算法及意涵。

  總保費(Total Premium Volume),顧名思義是指該國所有的保險費用收入;保險滲透度 (Insurance Penetration),是指一個國家總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簡單來說就是保費對於GDP的貢獻度;保險密度(Insurance Density),則是以一個國家的保費收入除以該國的人口數,也就是民眾每年平均的保費支出。

  當指標數據變動時,大多都和重要事件有關。近2~3年,受到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經濟局勢產生劇烈變化,當經濟動能萎縮,通常就會影響到民眾的保險花費。

  范姜肱指出,疫情前臺灣保費收入增加的最大原因來自於民眾偏好購買投資型保單,希望能夠在全球景氣擴張階段,從中獲益。然而自2022年開始,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造成股債市場下跌,許多投資人要不是虧本,要不然就是收益大幅降低,紛紛退場。

  當投資型商品的買氣下降,臺灣整體總保費收入也就會跟著萎縮。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投資型商品的保費收入大幅衰退38%,總保費收入與2021年相比則衰退20.3%(見表)。

  當民眾在看這些保險數據的相關新聞時,應該要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並思考背後的成因,而不是單就排名的下滑就認為臺灣保險市場的競爭力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如過往;保險滲透度、保險密度皆與保費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排名下降的其中一項原因就在於臺灣的保費收入減少。

  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國家的保費收入結構與臺灣未必相同,受疫情、戰爭影響程度也不一樣,這些都會影響到排名的變動。「我們不需要這麼糾結排名上的變化,而應該去思考臺灣保費結構所代表的現象。」范姜肱提及,前陣子有新聞報導指出,臺灣人的平均所得超越韓國,許多人聽聞後都直呼不可能,而這其實與保險數據排名下降是類似的情形,臺灣人的平均所得之所以會超越韓國,主要是因為韓元兌美元大幅貶值,以及臺灣半導體晶片對於GDP的高貢獻度,我們必須去瞭解現象背後的成因。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