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南宋词人姜夔词作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是南宋词人姜夔所写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下片赞扬辛弃疾富有才略,出师必胜,结尾含蕴丰富,摇曳生姿,意境悠远,有幽隽秀雅之致。全词多次使用典故,借古人古事以颂稼轩,通过赞扬稼轩来寄寓自己心系国家兴亡,拥护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
作品名称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作    者
姜夔
创作年代
南宋
出    处
《全宋词》
作品体裁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永遇乐1·次稼轩北固楼词韵2
云鬲迷楼3,苔封很石4,人向何处5?数骑秋烟6,一篙寒汐7,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8。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9
前身诸葛10,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11。楼外冥冥12,江皋隐隐13,认得征西路14。中原生聚15,神京耆老16,南望长淮金鼓17。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 1.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此调有平、仄两体。此体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2. 2.
    次韵:用原作之调、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3. 3.
    迷楼:楼名,隋炀帝建于扬州。与北固亭隔江相望。楼回环四合,工巧闳丽,自古无有。楼成之日,隋炀帝曰:“使真仙游其中,亦当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楼。”
  4. 4.
    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形如伏羊。相传孙权刘备曾经于石头上论事。罗隐诗:“紫髯桑盖两沉吟,很石空存事莫寻。”
  5. 5.
    人:指隋炀帝、孙权、刘备等人。
  6. 6.
    骑(jì):一人一马。
  7. 7.
    篙:撑船的竹竿。汐:晚潮。
  8. 8.
    “使君”三句:是说辛弃疾喜欢田园生活,却苦于国事需要,镇守京口,不得遂愿隐居。使君:汉代对州郡的刺史的称呼,这里指辛弃疾。苍厓绿嶂:苍翠碧绿的山峦。厓:同“崖”。北门:指南宋北疆门户京口。
  9. 9.
    “尊中酒”二句:《世说新语·捷悟》注引《南徐州记》载,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了用,兵可使。”尊:酒器。差:略微。
  10. 10.
    前身诸葛:以诸葛亮比辛弃疾。
  11. 11.
    酬:酬答,报谢。三顾:指刘备的三顾茅庐。
  12. 12.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
  13. 13.
    皋(gāo):水边高地。隐隐:隐约不清晰。
  14. 14.
    征西: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
  15. 15.
    中原:这里指沦陷的北方地区。生聚:繁衍人口,积聚物力。
  16. 16.
    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耆(qí)老:老人。耆,六十岁曰耆。
  17. 17.
    “南望”句:是说盼望北伐。长淮:淮河,是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线。金鼓:军中用器。金:即金钲,用以收兵,鼓用以进攻。 [2]

白话译文

扬州城外云雾弥漫,很石四周已遍布苔藓,当年的英雄人物现在又去了哪里?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地空自来去。他的心,已热爱上了青崖绿嶂的田园生活,却苦于被委派到京口这个北疆的门户,虽有樽中酒可供饮用,却仍需举起满绣着熊虎的大旗。
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而今扬州城外昏暗不明,江边隐约看不清,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稼轩啊,在这北伐的前夕,你在想什么?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 [2]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曾言金必大乱,得韩侂胄喜欢,于是韩侂胄派遣辛弃疾知镇江府,谋划恢复之计。辛弃疾到了镇江,于秋间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姜夔遂作此词和之。 [1]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姜夔的《永遇乐》系为次和稼轩此篇原韵而作。辛词借登览怀古,寄寓个人献身复国的雄心,姜词呼应原韵,以古人古事激励抗金老将的御敌壮志,颂扬其爱国风节。
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引出抗金英雄辛弃疾独当一面、统率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起三句,言江山没有什么变化,而往古英雄已经作古。言外之意是,当前国家急需英雄以御外侮、以图中兴。这个意思与辛词开头略同,但写法与意境各异其趣。辛词起三句出语豪壮,不重写景,直呼古人,以见本怀。姜词这里却用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写出此间的情境。“云鬲迷楼”,写望不见江北云雾遮隔的扬州:“苔封很石”,点明北望所在之地的北固山。很石为刘备孙权共商抗曹大计之处。点出英雄遗迹,自有它的深刻涵意。白石十分注意不蹈辛弃疾的词的老路。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别饶雄浑隽永的韵味。接下来三句:“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承上而来,写古代英雄往矣,只有秋烟中的征骑、寒潮中的船只,仍然年复一年空自来去。这里的意思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也略同,都是寓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慨,但在具体写法和风格特征上却不遗余力。辛词此处正面吊古,写已经消失的事物,笔力雄大,感慨从语气中直接流露,显得悲壮而沉郁;姜词此处却出以侧笔,写楼前景致,借千古长有之物反衬已逝的人事,暗寓感慨于言外,显得凄婉而空灵。姜词之学稼轩而善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通过这一番不胜今昔之感的慨叹,呼唤当世英雄的主题就可水到渠成地展现了。
下片紧承上文,先颂扬稼轩的才略高强。“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这里以诸葛亮来比拟稼轩,三国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刘备成就蜀汉大业。如今稼轩犹如诸葛再世,来临京口,定能以雄才大略完成敌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数语便酬”突出了稼轩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与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所云:“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用意略同。接写京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西征路。”这里白石略加描绘,说北固楼外广宇旷远幽深,大江岸堵隐约可见,历史上大军收复中原的路线呈现眼前,言外之意是稼轩于此了然心目。再写中原人民跷盼恢复:“中原生聚,神京蓍老,南望长淮金鼓。”这三句说明收复中原、统一南北是人心所向。末后化用桓温北征看到他早年手种杨柳而感慨无限的故事:“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既写出稼轩对中原故乡的牵系关怀和急于挥师北进的愿望,也表达了白石对稼轩马到成功的殷殷期盼。
这首词,作者刻意效法辛词,但又能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是一篇不失自己特色的佳作。全词情感激昂,笔力雄健,气宇恢宏,体现出作者支持抗金、激励北伐的爱国热情。 [3-5]

名家点评

现代词人、词学宗师夏承焘、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顾问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这首词中的“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以及“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等句,气派阔大,接近辛词的镗鞳之声。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