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山口百惠演的的伊豆的舞女?

和三浦友和合作的电影。 由于只看过这个版本,所以还想问该电影和木村拓哉主演的电视剧版以及63年吉永小百合版的伊豆的舞女区别,比较。
关注者
36
被浏览
56,171

10 个回答

【多图】

吉永小百合的版本由于我看的是国内的译制片,体验不是很好,所以没有仔细分析。木村拓哉的版本,首先在女主角的选角上就有一些令人失望。有个豆瓣网友的评论很有趣:还不如直接让木村拓哉既演男学生有扮小舞女呢……木村这一版的处理,个人感觉是最想贴近原著、但是表达失败了的。和看过的1954和1974版本比起来比较差。另外,许多地方的台词处理也有点啰嗦,比如重复提起荣吉(阿薰的哥哥)的孩子的忌日等。

下面是发在个人号上的一篇,主要涉及1974年版的分析,还有一点1974年版和1954年版的比较。认真地写了,如果有个人过度阐释的地方请拍…

90年前的一次萍水相逢:《伊豆的舞女》

1926年,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发表在《时代文艺》上,之后这一原著先后被六次搬上银幕,分别是:1933年版,田中绢代主演;1954年版,美空云雀主演(而并非如很多资料宣称的“吉永小百合主演”);1960年版,鳄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内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1993年,曾执导过1963年版本影片的导演恩地日出夫拍摄了《伊豆的舞女》电视剧版,由木村拓哉出演男主角,共2集,86分钟,与电影的长度相似。

七次的影像演绎中,有三个版本令人较为印象深刻。如果可以私心地进行一次排名,1974年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主演的版本在爱情表达上最为集中;1954年美空云雀版的最为含蓄,也最能表达川端康成“萍水相逢”的主题,在细腻幽微的爱情主线表达中又加入了表现当时日本民风的丰富支线;而1993年的电视剧版本,事实上好评极少,把它列在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动机是出于对21岁当头的木村拓哉颜值的激赏。(1967年吉永小百合一版的影片好评也较多,但是在叙事表达上没有太多新意,而且国内现在可看的版本大多是国语译制片,噪声大,严重影响了观看体验,所以只好残忍地忽略了。)


美空云雀版本的《伊豆的舞女》和山口百惠一版相比,爱情虽是影片的主线,但在表现日本当时的民风、日本在战后日益发展的社会状况以及除了主角以外的配角的命运也着力颇多,这也使得这一版本的呈现获得了最多类似于“余味悠长”的赞赏。


譬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即是人们在等待马车。五十年代的日本虽然也有了汽车,然而马车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影片一开头用了不下五分钟来表现川岛水原(男主角)和荣吉(女主角阿薰的哥哥)坐马车前往修善寺的场景,期间有一对夫妇转乘汽车,这对夫妇中的男人在影片稍后一点的地方又对阿薰等人炫耀了自己的英文水平。马车驶过的地方中有日本的乡村,亦有巨大的引水渠。影片中部分台词常常提及日本正在发展的社会经济——比如荣吉提起老家,称其“比以前更繁荣了”;阿薰一行人来到下田,众人在议论“附近矿山又在招人了。”

在民风的表现方面,美空云雀一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原在前往下田的路上歇脚的小店落下了十元钞票,店里的老婆婆让自己的孙子赶到下田去还钱。小男孩赶了几天的路,终于在水原离开时找到了他。


与这一情节相关的是水原买的新帽子。在美空云雀一版中,小男孩要认出并还钱给水原,主要是依靠水原戴着一顶男学生才会戴着的有白色带子的帽子。但是水原换了新帽子之后,小男孩就无法认出水原,只能和他擦肩而过了。


但在山口百惠版中,水原买帽子是为了更加贴近他们,忽略自己学生的身份。小男孩还钱在美空版中是淳朴民风的体现,而山口百惠一版把这条支线砍掉,并且把买新帽子这一行为用于衬托男学生是为了接近小舞娘,是为了集中展现两人为相互走近所作的努力——可见,山口版更加着力于刻画两人之间的爱慕。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影片中关于两人独处场景的数量上。在美空云雀一版中,两人独处的场景较少,一个是下围棋,以及下围棋之后水原送小薰回旅店的路上,另一处则是前往大岛途中,两人在路上歇息,以等待走得较慢的小薰一家。两人几乎没有任何亲密接触。而在山口版中,不仅将美空版中的招手场景程度进行了深化处理——阿薰(山口百惠)在洗浴时是光着身子跑出浴室向川岛招手的——而且在原有的相处场景中增加了一些亲密接触的部分:比如川岛在下棋前不小心碰到了阿薰拿着棋盒的手;行走歇息途中川岛给阿薰用梳子束好了头发;川岛给阿薰念书时两人不断靠近的脸等等。

另外,山口百惠版更加强调小舞娘和男学生两人在社会阶层方面的差距。川岛给阿薰念书这一场景在美空版中并未出现,美空版也未对阿薰的文化程度作出过说明。而在山口版中,阿薰的哥哥提到,阿薰只上到二年级——然而她却对听人念书很感兴趣,在听卖鸟的老板给她念书时竟然忽略了老板的“咸猪手”。

在山口版中,影片也通过许多人之口对两人的身份差异做出了强调。云游路上因避雨而走进的那家小店的老婆婆对川岛说:“谁知道哪些卖艺的会在哪里歇脚呢?哪儿有客人就会往哪儿去,谁叫他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为家。我劝你呀,别跟他们在一起,这对你不好,知道吗?”听了这话以后,川岛把手中的小棍折掉了,并用力地把应付给老婆婆的硬币摁在了桌上。这是他一开始对他们之间身份差异的回应——不予接受,不予考虑。


第二次劝说发生在川岛所住的旅店里。旅店的女侍应听闻川岛要和一位卖艺的男子(阿薰的哥哥)共用晚饭,很是惊讶:“哦?他要在这里吃饭?先生,您知道吗,跟这种人吃饭,有失您的身份。”川岛对此的反应是,从包中拿出几枚钱币抱在纸里,从楼上抛下给了阿薰的哥哥,让他给家人买点吃的。这时,川岛仍然是不听旁人劝告的,而是希望尽自己所能,增进自己和阿薰一家之间的区隔。


随后的夜里,川岛在旅店的窗台兴奋而幸福地偷看着对面房间阿薰的表演,可是当他看到阿薰遭到客人骚扰时,他却因紧张失措而把旅店的吊灯打碎了,随后便慌张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假装正在看书学习。试想一下,在一般的情感剧中,当相同的场景发生时,男主角一般都会直接不顾一切冲到女主角所在的地方保护她不受欺负,而在此处,川岛慌忙回屋装成正在学习的样子,事实上正是重新回到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身份。那打碎的吊灯——冒着过度阐释的风险,我试图把它理解为川岛试图越过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失败,也就是说,当川岛慌忙回屋不敢为打碎吊灯而承担责任时,他也不敢冲到对面的房间里把阿薰从醉醺醺的客人中解救出来,这是结局的第一个伏笔。他的这种退却,因为影片前面的两个劝说场景而得到了解释——当周围的人(可能会)议论纷纷时,他只能躲回到自己原来的身份中。

是夜,川岛无法入眠——导演试图掩盖以上的铺垫线索,在新的叙事段落过渡时出现了潺潺流水的镜头——受此引导,我们容易产生这样的理解:是由于流水声声太吵闹使得川岛无法入睡,然而,或许有这么一种可能:川岛是因为昨夜无力对阿薰遭客人骚扰一事做出反应而感到于心不安,从而无法入睡的。对这一点解释的辅助说明是,他在起身之后,若有所思并慌张地碰倒了茶杯。


这一点小小的阻碍似乎是不足以影响故事继续“顺利”地发展的。之所以说是顺利,是因为影片的发展线索又从破碎的希望重回到两人日渐亲密的相处中来了。然而,即使在这一系列难得的单独相处的机会中,也处处体现着两人的差异。


阿薰邀请川岛和家人一起洗浴(同不理解这种邀请的原因……),川岛说“这不太好吧,我还是更习惯在睡前洗澡。”阿薰略显失望,于是看见棋盘之后提议下棋——川岛以为要下围棋,而阿薰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五子棋。在川岛看来,这又是阿薰“天真单纯”的一点,令他喜欢不已。


听到阿薰认真地用一种“难道这个棋盘不正是用来下五子棋的吗?”的语气说“对啊”的时候,看见川岛这偷笑了吗。

笑着偷看。

假装很认真地在下五子棋。(事实上,在前一场景中,川岛和旅店的一位大叔下围棋,轻轻松松地就赢了。)

对阿薰说:果然厉害。(不行我忍不住笑了)

啊又偷看!

川岛喜爱的正是阿薰的天真和单纯,而阿薰越是单纯,越是有着他所未曾见过的天真,就越是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异悬殊。可以说,川岛爱上的,正是这种永远触不到的美。

刚刚和川岛下围棋输了的大叔看见两人在下棋,略有酸意:

大叔也是阻碍式人物之一。他看上了阿薰的美貌,找阿薰的母亲商量价钱。阿薰的母亲多次拒绝,他则认为阿薰的母亲是在假清高——所谓“卖艺不卖身”,在常人看来,可能性也甚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云游艺人在他人眼中的地位——甚至,就结果上而言,他的这种不相信暗示着,大部分的云游艺人,到头来都只能打破这一清高的原则。


紧接着这一场景发生的是,第二天,川岛去买了一顶新的帽子,用来替代他原来的学生帽。影片通过自述的方式说明这一行为的原因:我戴上了在路上买的新帽子,我这样是想更接近他们,少了这顶帽子,也许会更加无拘无束吧。这是川岛所能做的另一努力。


川岛和阿薰一家之间的身份差异在镜头语言上亦有所体现。譬如在川岛前去阿薰一家所住的旅店时,阿薰的母亲和川岛对话时,是以仰视的态度看着川岛,同样的仰视也可以在阿薰的哥哥荣吉那里找到。


而川岛的视线明显是向下看的。

在另几处场景中,荣吉和川岛在外谈天,两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谁高谁低,也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

不能说影片镜头的这种呈现方式纯粹就是为了凸显川岛和阿薰一家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之高低分别,只能说,从呈现效果上看,我们有理由可以对制作者的用意进行一些小小的揣测——影片人物的这种高下位置设计,也是为了突出身份高低之别的用意使然,毕竟,在呈现效果上,我们作为观众,是可以明确地感受到两人在画面中所处位置的差别的。

另外,阿君是另外一条能侧面反映如同阿薰这类女子的命运的线索。

在这个镜头中,川岛路上遇到了抬着装有死去的阿君的棺材。阿君是阿薰的好朋友,同时也可以被视为是和阿薰同一类型的女子——命运卑微,漂浮不定。川岛于阿君,不过是过路人而已,他甚至都没意识到有这样的一个人的存在,这似乎隐隐暗示了这样一点——对于阿薰来说,川岛更有可能会是一个过客。(我觉得)电影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时空性,如果两件事无所关联,那么很可能被处理成前后出现的样子,而当制作者将两个看似无所关联的场景并置在同一时空下,这有可能是一种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的一种暗示。而这种通过动态画面造成的含蓄暗示正是影片较之于文字的一点魅力所在。

而在上述场景之后,川岛和阿薰一家踏上了前往下田的路途。路上歇息时,川岛开始理性地考虑道:“我知道我总不能赖着不走的。所以我决定明天坐船回东京去。”

当晚,川岛开始考虑跟小舞娘道别,同时,他心烦意乱地扔掉了路上阿薰送给他当手杖用的小竹棍。这一看似下意识的行为,是完全符合结局发展倾向的。


随后,阿薰在楼上窗边折纸鹤,等待川岛找她出去游玩。等待时楼下出现了另外一位男学生,阿薰的纸鹤不小心掉到了男学生的面前,阿薰对此只觉得冒昧。为什么要有“路过的男学生”这一小插曲呢?又是为什么,这个路过的人要被设置成是一个男学生的身份呢?看到影片前面所展现出来的阿薰对川岛的爱慕,我们有可能会怀疑阿薰的这种爱慕之情,是出于对川岛之男学生的身份的仰慕,而非对川岛这个人的喜爱。而男学生的经过恰好使得这一点疑虑彻底打消了——同是男学生,阿薰见到路过的男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而见到川岛从远处过桥而来时,则十分欣喜,这一差别态度,已然足够打消任何疑虑了。

影片的强烈戏剧性就在于,当这一点被证明之后,两人马上即面临着分别的场景——阿薰的母亲并不允许她和川岛约会,川岛前来也是想告知阿薰,他明天就要离开下田。上面的这个镜头有着精妙的设计——远景中是川岛走远的背影,近景中是阿薰的哭泣,画面边缘还有一条想追着川岛去的小狗,分别的感伤呼之欲出。


码头离别之后,川岛再次想起影片一开头他所听到的第一个劝说:“谁知道哪些云游艺人会在哪些歇脚呢?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我劝你呀,还是别跟他们在一起,这对你不好。”原来,这句话,他早已在潜意识中记在脑海里了。他再次意识到了这一点命定的不可能,簌簌地落下泪来。

和美空云雀版相比,山口百惠版的《伊豆的舞女》戏剧性更强,更加集中地表现了男学生和小舞娘之间的身份差异——这正是两人之间相互吸引的最初原因,也是两人必须要分别的原因所在。正因为这种集中,影片整体的情感表现也更加地激烈一些,小舞娘对男学生的喜爱表现得更为明显,分别时两人的伤感也就更加强烈,它有着更为催人泪下的强烈感情,甚至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幕(如下),更是让人从阿薰那从天真变得迷离的眼神体会到命运的万般无奈。

总体而言,山口百惠一版中对社会背景的铺垫不多,关于人物背景的交代交杂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片子因此简洁和明快了很多。


而美空云雀一版中表现日本社会背景的叙事段落,淡化了影片中的爱情线。影片中水原和阿薰两人之间的感情表露也十分少,阿薰的表现尤其含蓄。这也使得美空云雀版的《伊豆的舞女》呈现出了丰富的社会风味,而非仅仅是一出与爱情缺憾有关的故事。


除此之外,美空云雀一版和山口百惠一版进行比较起来,最大的不同是,川岛水原最终离开小舞娘的驱动原因。在美空一版中,水原听闻阿薰的家人希望她嫁给汤泽馆的少爷,顿觉失落。影片的前半段一直没有对水原和阿薰之间身份差异作过多描述,因而在影片后半部分,汤泽馆少爷对阿薰所表达的爱意,直接成为了水原离开的原因。然而,在山口百惠一版中,两人的身份差异在片中一直以暗线的形式发展着,对两人身份差异的暗示和铺垫贯穿全片,最终在阿薰的母亲阻止阿薰和川岛同去游玩时达到顶峰。两人的分别因此显得令人心碎但又顺理成章。


在美空云雀一版的结尾,船上的人过来问水原,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吗?

水原答道:我刚刚和某人分别了。

影片结尾是一片树叶在水中飘荡,让人想起课上老师说的:川端康成是最会写萍水相逢的小说家。

最后,似乎是“最重要”的一部分——1993年版木村拓哉的《伊豆的舞女》。

扮演阿薰的女主角形象和原型似乎有点差距,但是在刷了三个版本的《伊豆的舞女》之后,木村拓哉的颜值还是撑起了继续看下去的毅力。


这一电视剧版……要说的坏话有点多,在这里就索性不提了。总之,没有太大的亮点,只有男主角的颜和武满澈的配乐是值得关注的点。有个评论十分残忍:不如直接让木村拓哉既扮男学生又演小舞女好了,反正他应该也演得来……

看到裸着向他招手的女主角之后的反应(别想歪!)

和小舞女下棋时。

看小舞女表演时的眼神。


几件小事:

1.拍摄1974年版的《伊豆的舞女》时,山口百惠15岁,三浦友和22岁。在采访中山口百惠说:““我不能和他亲密交谈。他比我大7岁。对我来说,这7年之差,有如一堵高墙横立在我们中间。他是一个对我的一举一动并不感兴趣的大人,这大概与我当时太忙有关。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下一项做什么,全受时间制约,不由我决定,连睡眠也没有自由。在汽车行驶补充睡眠,到了工作场地还睁不开眼,是常有的事。……听到他的声音:‘睡着了。真可怜。太累了吧。’朦胧中,只听见窗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这些话却留在我的心底里。”山口百惠1974年10月30日接受另一个访问时说:“恋爱?是吗?我似乎是在真正恋爱了。我希望有恋人。我以为长得英俊的人是有一个,不过……”


2. 美空云雀是个大歌星。我觉得她有点像……龙葵(刘诗诗)?

3.我觉得1974和1954年版的《舞女》平均颜值最高了,哥哥、母亲、嫂子还有其他配角都很好。


4.啰嗦的后记:《伊豆的舞女》四个版本看下来,最好的提问总结应该是——以前的创作者怎么表达爱情?在1954年《伊豆的舞女》拍摄时,彩色电影还没有大规模出现。黑白画面,和现在相比起来简陋的设备——技术条件的缺乏似乎更能“逼迫”出人的创造性:怎么利用有限的场景、影像、镜头来表达情绪。更具体来说,若想表达爱情,除了直白的台词互撩、肢体接触制造粉红、激烈的矛盾冲突,还有哪些其他的方式?《伊豆的舞女》中细腻动人的爱情让人有久违的清新感——如果你本来就很喜欢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的话,应该也会喜欢1954年版和1974年版的这两部影片。


5. 1954年3月31日,美空云雀版《伊豆的舞女》上映,过几天是它上映62周年。


6. 木村拓哉版的《伊豆的舞女》,你拓用非常亚撒西的声音念了旁白, 给小舞女读书的声音也很好听。


7. 送上痴汉眼神和资源:

1974年 山口百惠版 v.pps.tv/play_3GFSCU.ht

1954年 美空云雀版请回复关键词《伊豆的舞女》


1993年 木村拓哉版可以B站在线


少年时代

agirlsboyhood

每个日子都是艰难的,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它将变得更加艰难。


小舞女伸长了手臂下棋,她过于专注,头越来越靠近棋盘的中心,我看着她浓密的黑发和可爱的发髻。

原著的结尾,主角在充满鱼腥味和昏黄灯光的船舱里默默流泪,旅人问他:

“您是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了吗?”

“不,我只是刚刚与她分离。”

只不过,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川端康成,和这位可爱的伊豆舞女喜结连理,就觉得,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可能比艺术更为精彩而美好。

伊豆的舞女被多次拍成电影,国内观众比较熟知的是吉永小百合和山口百惠这两个版本,我小时候一直以为百惠是类似岩下志麻那样长相“立体”的东瀛美人,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是第一眼“清淡”的女子,但是看着看着,我发现小舞女浅浅一笑,我就跟着傻笑 真是的富有感染力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