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口推算—— 迎來「吉祥之兆」後 政府有什麼計劃?(文:林緻茵) (09:00) - 20230822 - 文摘 - 即時新聞 - 明報新聞網

即時文摘

論人口推算—— 迎來「吉祥之兆」後 政府有什麼計劃?(文:林緻茵) (09:00)

統計處日前公布新一份人口推算數字,預期人口到2046年將增至819萬。本年中的最新人口數字,則由去年中約735萬,上升至今年中近750萬。數字出來後,有人以「出乎意料」形容:明明大家都說香港正經歷移民潮,為何短期內還會有人口增長?人口大致保持上升趨勢,是建基於未來不斷有大量人口移入,惟這個推算是否太過樂觀?

連日來,專家學者分析了「流動人口」的定義,以及這半年來進入香港的人,到底是新增的人口,還是趁開關回港的人。對於人口不跌反升,政務司長給了我們一個很正面的解讀:這是「吉祥之兆」。在過去約7個月內,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反應正面,似乎也讓官員充滿信心: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可望為未來20多年的人口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筆者無意就流動人口的定義,以及推算是否「過於樂觀/過於保守」作爭論。本文反而希望集中分析兩點:第一,人口的進出,會令香港人口結構產生怎樣的轉變?第二,假設政府的推算準確,即未來每年都會有5萬至6萬人移入香港,社會應該如何適應?

來了的與離開了的  是什麼人?

還記得幾個月前,不少學校正忙着處理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所帶來的影響,有的要縮班,有的不幸要「殺校」。在筆者身邊,每個圈子裏都總會有兩三個人已經移居海外,走的很多都是有生育計劃的年輕夫婦;留港的朋友則說,他的助理有一半已移民,一半則在移民潮下被大公司挖角。

以上種種,可能都是大家對香港近期人口流動的印象。當我們把最新的統計處數字與2018年數字比較(見圖),就會發現數字確實呼應了我們一些切身感受:香港幾年之間流失的,絕大部分都是20至39歲的人口;大幅增加的則是60歲或以上的人口。一方面,年輕人口銳減已是不爭事實,而這群人的離開,代表人力和資金的流失;另一方面,新增人口來港後的計劃,卻是未知之數。一加一減,不是簡單的「打個和」。

在人口結構層面而言,統計處最新推算亦已經反映了一點:由於長者佔總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就算未來移入香港的人數如預期,都無法抵消高齡化的影響。香港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會由2021年的57.2%,下降至2046年的51.6%。要應對這大難題,恐怕在今天就需要提早部署。

人口流動與社會矛盾

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矛盾,我們不乏親身體驗:「自由行」對本地民生、交通、租金等的影響,在2010年前後顯得特別尖銳。關於香港「承受能力」的討論,當時甚至激化成政治矛盾。2001至2013年間,「雙非嬰兒」數目增加,也衍生了有關社會福利及資源分配等爭議。最終,當時的政府以「零雙非」及「限奶令」等強制措施,暫時緩解矛盾。

疫後兩地重新通關,近月有旅行團在民區附近聚集,被指擾民;旅監局後來以「禁同區食購」措施,疏導九龍城區的人流。遊客雖是短暫留港,但在某些情况下,這些接觸已足以令人產生摩擦。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人處於同一個空間,摩擦是難以避免的,不一定是因「排外」情緒或一些惡意挑動而形成。

面對遊客衍生的問題,「分隔」人流的措施尚且奏效;惟未來廿年,移入的人口將會成為香港社會的一分子。香港的確需要外來人口補充勞動力,問題在於政策層面上,我們應作怎樣的鋪墊,才能令「摩擦」變成「磨合」?

大量人口移入,會影響社會的利益與資源分配,包括生計、待遇、發展機會。對正在修讀大學的青年而言,當他們不肯定招攬人才和輸入勞工計劃的內容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以及計劃何時會終止時,應如何進行職業規劃?要讓留港的青年覺得機會處處,而非增加他們的去意,才不會令「搶人才」計劃出現本末倒置的結果,邊搶人才又邊走人才。

外來人口能否對港產生歸屬感?

對有意申請移民的人,有些地方會設語文能力和國家歷史等考試,以確保移入的人有能力且願意融入當地社會。當有人指出,港人移居海外不容易,不久之後就會回流;那同一道理:移入的人要在港生活,何嘗不需要適應?當他們覺得自己能夠融入香港社會,才會考慮長期定居。所謂「留人」的問題,有一體兩面的意義:外來人口能夠適應新生活,在港找到發展空間;本地的人,也希望加入成為香港社會一分子的人,能夠認同香港文化,而不是大幅改變這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令香港喪失原來的獨特性。此外,假如移入的人得到了香港的經驗後就離開,對香港而言,將是很大的損失。

或許有人會說,在兩地融合的背景下,來自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同胞本身就很熟悉香港,能否適應只是遲早問題。的確,比起港人移居歐美國家,由內地移港的人所面對的文化衝擊較小;而在「一小時生活圈」概念下,他們要往返兩地也相當容易,不會輕易產生移居的「失落感」。然而,這不代表香港面對的問題可就此輕輕帶過:自從恢復通關後,香港大小商戶都直言生意慘淡,因周末北上的人遠多於南下。由內地移居香港的同胞,會否比土生土長的港人更習慣在香港工作、在內地消費?人口改變,對香港整體的消費模式及經濟表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政府在「搶人才」上的努力,是值得肯定;惟人口變化的影響,不能只看數字上的增減。人口短期增長只是「開端」,並非「一天都光晒」。如何應對人口結構的改變、如何讓外來人與本地人磨合、如何「留人」等,都需要政策配合。不論是文化調適的措施,還是資源與利益的平衡,我們都期待政府拿出更具體的方案。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