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次港股股災推測跌勢何時到底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歐洲及美國多個省份進入緊急狀態,死傷人數不斷上升,加上俄羅斯突然大玩石油戰,國際油價再次暴瀉,令環球股市在過去兩個月懸崖式急挫,美股道指及港股年初至今皆跌約30%。

市場對入市「撈底」的看法各走極端,有人指全球供應鏈陷入停頓,深信「疫情未退,現金為王」,亦有人堅信「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道理,因而積極入貨。究竟現時入市是否明智?從歷史股災數據能否提供一點啟發?

過去股災最大跌幅約六成

筆者整理近數年股災的數據發現,不論1997年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沫、2003年沙士,抑或2008年金融海嘯,恒指均由高位回落60%左右後,始見反彈,而跌勢維持12至36個月不等。到近兩次跌幅均超過三成。

股災日 恒指高位 見低 恒指低位 跌幅 歷時(月) 起因
1994年1月 12201 1995年1月 6967 42% 12 紅籌熱
1997年8月 16673 1998年9月 6668 60% 12 金融風暴
2000年3月 18301 2003年4月 8409 54% 36 科網泡沫及沙士
2007年10月 31958 2008年10月 10676 67% 12 金融海嘯
2010年11月 24988 2011年10月 16170 35% 11 歐債危機
2015年4月 28588 2016年2月 18278 36% 10 A股股災

市盈率接近歷史低位

恒指市盈率現於9倍附近,而過去股災底部的市盈率約7倍、8倍。但是,投資者不要忘記,香港在2006年起實施「公平價值」入帳的會計制度,上市公司每年度可以重估資產價值,並會將一次性特殊利潤入帳成利潤,推高總盈利,故現時市盈率不能與金融風暴及沙士股災相提並論。

全球供應鏈受累

再看基本因素,沙士的重災區主要在亞洲區,而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的影響範圍亦限於金融市場運作,未至於工廠停工運作,但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令股市大瀉,更拖累全球供應鏈,多個國家都實施封關措施,影響範圍明顯大於過往的股災。

結語

的確從歷史數據及局勢看,恒指暫時尚未有條件見底反彈,可能還需要承受多一段時間陣痛。不過,在策略部署上,筆者相信現時持貨的投資者毋須要「盡沽」持股,畢竟多國專家估計疫情已臨近高峰期,之後感染數字有望放緩,而且從歷史角度看,股市在疫情過後往往會出現較好的反彈升浪。

加上,投資依然是個別企業的基本因素及應變能力才是最重要,持有優質的股票無懼大市變化。投資者現時應「做好功課」,着眼發掘管理優質而且財務穩健的公司,或因新經營模式出現的具潛力新興企業,隨時準備出擊。

編輯: Yan

分享給你的朋友
About Gary Poon 69 Articles
熱愛研究股票投資及理財,喜歡透過閱年報、讀通告發掘潛力股。曾任多間傳媒機構財經記者,大學主修財經新聞。 FB: Gary Poon的投資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