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券QA一次看:實體數位怎麼領、使用範圍與加碼優惠有哪些?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五倍券QA一次看:實體數位怎麼領、使用範圍與加碼優惠有哪些?

五倍券QA一次看:實體數位怎麼領、使用範圍與加碼優惠有哪些?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五倍券10月能拿到手,紙本和數位券要怎麼領?可以在哪些店家使用?各縣市推出哪些加碼優惠?

文:Chloe

振興五倍券的政策可謂大轉彎,原本規劃讓民眾拿一千元換五千元,最後政府達成全民免費領券的共識,並承諾加碼數位券優惠。

紙本券9月25日起可透過超商系統預購,最快10月8日可以領取;郵局部分則是在10月4日預約,10月12日開始分流領用。數位綁定則從9月22日起,10月8日開始消費。

五倍券上路後可以在哪些店家使用?各縣市也會同步推出加碼優惠嗎?我們就繼續往下看囉!

如何領取、使用範圍,六大QA一次看

今年的本土疫情除了重創全國民生經濟外,在先前一連串的「紓困4.0」補助方案後,各行各業無不期盼政府趕緊啟動振興方案。而民眾心心念念的五倍券,也終於在八月中拍板定案。

以下就讓筆者以目前五倍券的初步規劃,歸納六個最新重點,一次為你解析振興五倍券的領取對象、推出時間、紙本與數位券的差別、使用範圍等問題。

除了五倍券的規劃方案出爐以外,行政院也宣布,為配合振興,不光是去年推出的動滋券客庄券藝FUN券農遊券等一樣會推出,今年還新增好食券地方創生券國旅券i原券,共八大券達1300萬份。而且有別於去年各自登記,今年將採單一平台登記。

螢幕快照_2021-08-26_下午12_00_45
Photo Credit: 行政院

Q1:誰可以領五倍券?

預計10月初就能正式上路的五倍券,原則上會採取「不排富」的全民普發方式,且民眾也不需要再拿出一千元來換券。至於領取對象初步規劃為以下四種:

  • 不限年齡,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人。
  • 2022年4月30日以前出生的新生兒。
  • 具有居留權的外籍配偶。
  • 持永久居留證的外籍人士。

Q2:這次五倍券的面額有哪些?

目前針對紙本五倍券的面額初步規劃是,包含3張1000元2張500元5張200元,一套10張。不過近期也有立委們建議,針對小商家推出小面額券。最新進度仍在討論階段中,尚未定案。

26日上午,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向行政院院會提出報告,五倍券將於九月下旬開放民眾登記預約,10月上旬上路,效期將可使用到明年四月底,大約將近七個月的使用期限。

Q3:紙本五倍券和數位券的差別是?

由於去年的振興三倍券推出時,選擇領取數位券的民眾只佔7.7%,因此今年五倍券的規劃上,政府除了將強化數位券的便利性與誘因,勢必也會規劃加碼措施。

想領取紙本五倍券的朋友,屆時可拿健保卡到郵局領取,或是到四大超商、全聯、美廉社、屈臣氏及康是美等超市藥妝等通路領取。

另一方面,想領取數位券的朋友,目前在討論規劃的方式共有兩種。一是由政務委員唐鳳研發「五倍券APP」供民眾下載,預計會像「電子折價券」的模式亮相,且規劃採獨立條碼QR Cord、獨立帳戶,供辨識為振興券消費,讓民眾可比照紙本或享有加碼的多重優惠。

第二種則是「家戶綁定」的部分,由於長輩以及未成年人較難使用數位券,為了方便領取使用,民眾可透過健保卡認證家人的身分,但需自備讀卡機或是前往超商操作機台,選擇要匯入哪一位家人的帳戶,就可以一次領取全家人的五倍券。

螢幕快照_2021-08-26_上午11_45_44
Photo Credit: 行政院

Q4:五倍券可以在哪裡消費?

由於推出五倍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振經濟活動,因此全台實體店家、攤商皆可使用,包括餐飲、百貨、零售、夜市、旅遊與藝文業等,也可以拿來繳納學雜費。

舉例來說,從購買生活用品的四大超商、賣場、超市、藥妝店,到出外遊玩的夜市攤販、小吃店、餐廳、風景區、遊樂園、加油費用、旅宿等,甚至學雜費、捐款、公益彩券、香油錢、醫院掛號費,預計都能使用。

Q5:五倍券不能在哪裡消費?

另一方面,非消費用途的範圍,預計這次也會像去年的三倍券一樣被排除在使用範圍外。例如:民眾不可拿五倍券來繳稅、繳罰單、水電費、勞保費、健保費等;電商部分也僅有特定電商能使用,像是PChome、momo及蝦皮都不適用。預估到時候還會額外列出「電商白名單」。

Q6:各縣市加碼的五倍券優惠有哪些?

最後,除了中央推出的五倍券以外,各地方政府以及百貨公司業者也都看準商機,準備推出各式加碼的振興措施。

譬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就表示,預計會透過「台北通APP」結合五倍券推出優惠券;桃園市則將採用「面額變小、金額變大」的加碼方式,預計發放200元的桃園好市券,讓民眾可以用200元五倍券換取400元好市券;高雄市則預計直接加碼1000元「高雄券」,讓五倍券升級為六倍券的概念。

本文經職場熊報Bear Times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