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印书馆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土山湾印书馆

上海的印刷工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土山湾印书馆即土山湾工艺场里的印刷工场。1859年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爱桑在上海创办。是上海较早使用石印技术的印刷机构。
中文名
土山湾印书馆
别    名
土山湾工艺场里的印刷工场
建立时间
1859年
地    点
上海

简介

播报
编辑
1864年迁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印刷的重要机构,是由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于1874年设立的。设石印印刷等部,主要印制教会宣传品。1874年,教区盘入上海一家印刷厂,买进一些印刷机和中外文字模,开始使用铅印,同年还设立了石印部,先后出版《益闻录》、《格致益闻汇报》、《圣心录》、《圣教杂志》 等刊物。1875年引进珂罗版,印刷圣母像等图片。1894年,成立照相制版部,最先把石印术、珂罗版印刷和照相铜锌版设备和技术引入上海。1930年还进口西文浇铸排字机1台。印书馆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人多至130 人,每年出版中西文书刊百余种, 是中国天主教最早、最大的出版机构,也是上海当时 少有的几个大印刷厂之一。
创馆初始,神父严思愠聘请在美华书馆做过工的宁波人徐氏,专门布置铅字架子等,并为他配备了印手三人。1876年秋,神父严思愠调任张泾本堂,翁寿祺接任该馆,主要人员有陈克昌、邱子昂等。经过十多年的运作,出版了大量的中西宗教、文学、社会等书籍,并且散布四方,从而使该馆闻名天下。

早期沿革

播报
编辑
19世纪下半叶,铅字印刷与排版同时传入上海。同治四年(1865),江南育婴堂由青浦蔡家湾搬入土山湾。同治十三年(1874),法国严思愠神父(Stanislaus Bernier,1839-1903,字慎斋,1866年来华)首任土山湾管账,监管铅版和印书事务。其时,铅字和印书架装在南楼堂前西夹壁两间,开印第一部书即为《周年占礼经》。同治十三年(1874),法国翁寿祺修士(Casimirus Hersant,1830-1895,字锡眉,1859来华,精于修理钟表,兼晓医理)从徐汇堂调至土山湾,帮助严思愠神父司职印书馆事务。之前孤儿院已经安排徐汇公学学生陈克昌和钱斐利至虹口益纸馆印书房学习排铅字。印书馆创建初始,严思愠神父请曾于美华书馆做过工的徐氏宁波人帮助布置铅字架子,并配备印手三人。
严思愠神父专管排字印书时,翁寿祺修士除了自学排铅字还兼管石印。其印石与石印架子为徐汇堂比利时娄良材修士(Leopaoldus Deleuze,1818-1865,字葆德,1846年来华)所办。娄良材死后,石印架子因无人使用遂搬入土山湾。初起,印书馆只有两间,故将石印架子装于印书馆西面司务房,由几名法国神父先后写石印小抄。所抄内容即江南传教事务、新闻等,以满足江南传教之需。
其时,除了徐汇公学肄业生顾朗如、钱斐利、陈鹿门、陆重生供职印书馆排字外,修道院生离校后大都进入土山湾印书馆供职,亦学习西文旨在排印西书。光绪二年(1876)秋,严思愠神父调任张泾本堂,翁寿祺接手印书馆,吩咐陈克昌检视印书馆所缺印用设备,开列清单至法国添办,印书馆的印务设备因此渐臻完善。又有一位干练的邱子昂先生帮助翁寿祺司职印书馆十余年,所出版的中西宗教、文学等书籍,散布各地,四海闻名。 [1]
1958年公私合营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

主要出版

播报
编辑
该馆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 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此外,还承印法租 界工部局的文件、报表、通告等,印制一些附有地图和照片的有关中国气象、地质、水文、风俗民情的著作、资料。出版的第一本西文书是《1874年日历》。 较有学术价值的西文著作是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 (Zoffoli) 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文学课程》, 5 册。第一 本用铅字排印的中文书是《弥撒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