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你竟然在身上打洞刺青!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9,569

天啊,你竟然在身上打洞刺青!

你答應過我不會去穿耳洞,為什麼說話不算話?」陳小姐氣呼呼地問國二的兒子。

她兒子曾承諾不會去穿耳洞,沒想到最近還是瞞著她,跟同學去穿了耳洞,回家還騙她說是戴夾式耳環。夜裡,陳小姐趁兒子熟睡時偷偷去檢查,發現他真穿了耳洞。她氣兒子違背諾言在先,說謊在後,罰他三天不准跟她講話。

「好玩嘛,就跟同學一起去穿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兒子一臉不在乎。

「父母跟青少年的衝突,是世界上最冗長的戰爭。」一位國外的親職教育學者這麼說,很多父母深有同感。

例如,爸媽不能理解為什麼青少年開始奇裝異服,髮型也要搞怪,甚至在身體某部位打洞、穿環、刺青,「多難看!真不懂他們在想什麼!」爸媽抱怨;青少年卻覺得爸媽LKK,「懂不懂啊,這樣才叫酷!」

這場「戰爭」其實可以和平解決。

諮商心理師黃心怡、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楊俐容都建議,不用等到青春期,孩子還小時父母就可藉新聞事件跟他聊,比如明星刺了男女朋友的名字,後來換了對象,要處理就很麻煩,可問孩子怎麼想,也說說自己的想法。「談別人,孩子可以很理性,如果談他個人,他會覺得『你是衝著我來的』,往往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楊俐容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她也提醒,父母必須學著接受,孩子的觀念必然和自己不一樣,「就像當年我們的父母不懂我們為什麼喜歡穿喇叭褲。」她建議及早劃出合理的範圍,讓青少年有適當的自由決定一些事,例如服裝、髮型,父母不妨多讚美:「這件衣服很好看!」「髮型不錯喔!」

如果父母仍然凡事抓著不放,將來遇到比較大的事(如打洞、刺青、交男女朋友),孩子會覺得父母一定是「反對黨」,不肯好好聽你說,最後可能親子雙輸。

同學都有,只有我沒有!

父母認為不合理、不能接受的事,最好趁孩子還沒有想做時就談,就像打疫苗,幫助孩子思考風險與後果,抓到合理的規範。如果沒打「疫苗」或「疫苗」失效,孩子還是想刺青、打洞,怎麼溝通才有效?

▲不阻止 黃心怡說,青少年有「為反對而反對」的特質,你不阻止,他還不一定去做;你愈阻止,他愈要做,證明對身體有自主權。建議父母延續話題,可問:「你想刺什麼圖案?」黃心怡說,這樣問並不會鼓勵孩子真的去做,「愈有機會討論,愈有機會鬆動他們原本衝動的思維。」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也可談別人的經驗。例如她曾長期輔導一個青少年,他的小腿有刺青,年紀愈大愈後悔,不敢穿短褲出門,後來花了不少錢除刺青。「用故事讓孩子看到刺青後可能發生的事,而不是直接勸他不要做,他會比較聽得進去。」

導演張艾嘉的二兒子全背都有刺青,事先沒告訴她。「如果他問我,我會同意,畢竟已經18歲成年了。但我也會提醒他,刺青是一輩子的事,要除很麻煩,也可能影響找工作。」

▲同理孩子的需求 青少年很在意、也需要同儕的認同,他們會說:「同學都有……只有我沒有!」楊俐容提醒父母先尊重、同理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劈頭就說:「那有什麼好看!醜死了!」

▲表示你的關心和擔心 例如可能傳染疾病、別人的異樣眼光、刺青難除、影響未來交友和找工作等等。

不過黃心怡發現,父母跟青少年談健康的風險通常效果不好,因為青少年太年輕、不在乎健康,而且他們的思維會簡化問題,例如「我不會那麼倒楣」、「等發生了再說」,除非身邊有活生生的例子,他才會相信。她的經驗是,由孩子認同的叔伯阿姨、表哥表姊或堂哥堂姊來談比較有效。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協商 可問:「你確定想做嗎?要不要再考慮一個月?」延宕孩子的衝動。並討論有沒有別的方法也可以達到目的,例如貼刺青貼紙。黃心怡說,這樣的討論可以幫助親子建立合作關係,孩子有需要,可以跟父母談,不用躲藏。「青少年的問題變成檯面上會比較好處理,如果隱諱、壓抑、變成檯面下,問題就複雜了。」

而且,讓孩子有機會思考、選擇,將來他遇到更大的事就比較能做出明智的決定,不用事事靠父母,楊俐容指出。

深思熟慮後,如果孩子仍想做,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建議,至少提醒孩子打洞或刺青在不明顯的地方,而且小一點,並問:「我能不能陪你一起去,確認衛生?」「父母可以妥協,但還是要有原則,」家有青少年的她分享。

把打洞刺青危機變轉機

孩子先斬後奏,已經打洞、刺青才告訴父母,或者如文章開頭陳小姐的例子,孩子明明已答應不穿洞,最後還是做了,而且還試圖隱瞞,怎麼辦?

▲別抓狂 黃心怡建議,跟孩子較親密的家長之一方對孩子表達失望、難過,然後保持沉默。切忌打罵,以免傷了和氣,以後他做什麼都會想辦法瞞著父母,代價更大。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而且打罵會讓青少年有「扯平了」的感覺,對自己的行為不再有罪惡感、不反省。「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會重複發生,往往是因為大人給他們太多扯平的機會,」黃心怡說。

▲仍然接納孩子 一方保持沉默,對孩子已是處罰;另一方可去跟孩子談。以陳小姐的狀況為例,可以肯定孩子願事先跟爸媽討論,「雖然你後來的決定跟我們不一樣,但我相信你很在意我們,才會說善意的謊。不過這樣做可能讓媽媽(爸爸)很傷心。」

黃心怡說,這樣的溝通很重要,表示你還是看到孩子可取之處,而不是全盤否定,孩子會感到被接納。當親子關係鞏固,孩子就不會凡事都聽朋友的。「如果孩子再出現類似行為,應該不會太激烈,甚至不會發生。」

▲把危機變轉機 「孩子為什麼先斬後奏?」柯志恩提醒父母自問。通常是因為孩子知道父母一定反對,所以乾脆做了再說。這顯示親子溝通出了問題,不妨藉機調整,「否則以後會有更多先斬後奏。」

她說,英文的responsibility(責任)其實包含response(反應)和ability(能力)兩字,如果孩子穿洞、刺青後,發現其實沒有引起注意,甚至不舒服,向父母表示後悔這麼做,顯示他對行為有反省能力,「其實這算負責了,不叫不守承諾,就看父母怎麼想。」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楊俐容則建議可問孩子為什麼沒有遵守承諾,是當初勉強答應父母(但其實心裡還是想做),還是因為同儕壓力,那麼以後遇到類似狀況怎麼辦?

「這其實是學習的機會,讓父母重新去看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或孩子有其他困擾,還是衝動控制不足、容易受別人影響?」她認為,把這些經驗都當成在幫助孩子成長,那麼問題都能轉化為養分。

▲討論懲處 如果孩子違背了不穿洞的承諾,可以問他:「你覺得怎麼處理比較好?」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懲處,例如剝奪一次跟同學出去的權利。「如果完全沒有處置,孩子以後會不把承諾當回事,父母的威信打折,」楊俐容提醒。

父母可以學起來的是,最好一開始就談好具體的「罰則」,而不是每次都事後才補救。

童年期的家庭教育特別重要

為什麼有些人進入青春期後問題行為不斷,刺青打洞、抽菸、嗑藥樣樣來,有些人卻不會?黃心怡指出,關鍵在家庭,童年期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當家庭的基礎穩、親子關係好,孩子得到充分的關愛與肯定,會比較有自信、自我價值穩定,就不需要藉這些行為引人注目、鞏固友誼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家庭的溫暖、親情的滋潤能給孩子一雙翅膀,勇敢高飛,卻不致迷途。

打洞、刺青2問

Q打洞、刺青可能引起哪些後遺症?

前一兩天有些紅腫是正常的,可以擦消炎藥膏,但如果流膿,表示感染的機率大,最好就醫。刺青的染料可能含重金屬,引起過敏、紅腫、潰爛,也最好就醫。 

如果穿環的部位反覆紅腫、脫皮、癢,表示皮膚對金屬過敏(例如鎳),最好改用純金、純銀飾品。

較令人擔心的是傳染B型、C型肝炎、愛滋病毒的風險。坊間打洞、刺青店的針具可能重複使用、消毒不完善,帶原者的血液如果殘留在針具、儀器上,接觸到下一個使用者,就有傳染疾病的風險。

目前醫院皮膚科可幫民眾穿耳洞(自費,18歲以下須經父母同意),一人一套針具,比較安全。

Q刺青怎麼除?

用銣雅各雷射、紅寶石雷射,但耗時又花錢,而且通常還是會留下印子。刺青的顏色愈多愈難除,可能還要加上磨皮才會有效。

坊間刺青店會用膚色刺青蓋住原來的刺青,但可能看起來不自然,以後要除更麻煩。

資料提供:長庚醫院桃園分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

兩代心事解密 

孩子,你在想什麼?

打洞、刺青那麼痛,孩子為什麼卻偏偏喜歡?

.掙脫父母的威權、表達自主。

.凸顯叛逆、引人注意:對青少年來說,叛逆、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是受尊崇的。

.同儕壓力:如果別人都做而我沒做,會被排擠。

.示愛:在身上刺上戀人的名字或代表圖案。

.流行

.美感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建議父母去了解孩子想刺青、打洞的原因,例如是想凸顯叛逆,那麼是他被認為太乖?過去太壓抑?可以藉此調整教養方式。也可能是孩子得不到親情滋潤,所以格外需要同儕的認同,「其實他們傳達出『情感寂寞』的訊息,」親職教育講師楊俐容分析。

爸媽,你在擔心什麼?

除擔心孩子被傳染疾病、別人異樣眼光、被貼上「不良少年」的標籤外,父母最深層的焦慮,是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掌控,覺得孩子不再聽話了。

但諮商心理師黃心怡說,父母終究得接受孩子會長大的事實,「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不再是我們懷裡的小寶貝了。這是父母得學的功課。」

您正在閱讀

《青春不惑?成功教養》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