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5個人裡,就有1人領有重大傷病卡

文◎崔浩風

1
10980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截至二○一九年二月一日為止,重大傷病卡有效發卡數量為95萬5,587張,歸戶後實際有效領證人數為89萬7,645人,可說是每25個人裡,就有1人領有重大傷病卡。

  傷病的威脅無處不在,平均壽命雖然年年增長,但是不健康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癌症、腎衰竭、心臟病、各種罕見疾病及嚴重傷害,即使身體健康狀況維持得宜,但是無端罹癌的新聞層出不窮,哪怕是健康的民眾也得人心惶惶。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壓力龐大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已經罹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不自知,甚至周遭人也只會予以「脾氣暴躁」、「個性陰沉」等評價,但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卻是確實廣泛存在於民眾與生活間。

  外有重傷重病威脅,內有精神疾病隱患,雖說有海內外馳名的健保照顧民眾,但是近年來健保的負擔逐漸加劇,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情形,若以長遠來看,實在無法保證不會像勞保一樣搖搖欲墜,因此以商業保險自行準備醫療費用仍屬必要,不只能夠保障未來的醫療所需,更能夠為健保財政減輕負擔,讓更多需要的人得到照顧。

快速增加的重大傷病患者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截至二○一九年二月一日為止,重大傷病卡有效發卡數量為95萬5,587張,歸戶後實際有效領證人數為89萬7,645人,可說是每25個人裡,就有1人領有重大傷病卡。雖然重大傷病卡具備有效期,近來有效發卡量一直維持在95萬多張,但仍是不小的數字。換個具體一點的方式比喻,就是平均每一個50人的班級,就有2人領有重大傷病卡,而且是每一個班都有。

  重大傷病卡對民眾最直接的好處,便在於能夠免除部分負擔。從衛生福利部重大傷病醫療利用狀況最新統計報表來看,二○一七年健保對重大傷病卡持有者的醫療支出共計1,916億8,800萬點,大約相當於1,533億5,040萬元(以下皆以健保點數1點,相當於新臺幣0.8元換算)。

  從各類報表中,可以提出幾個值得關注的數字:
◆有效發卡人數最多:癌症,二○一九年一月統計有效發卡總數41萬8,371人。
◆門診支出點數最多:腎衰竭需定期血液透析,二○一七年共支出537億4,400萬點,折合新臺幣約429億9,520萬元;其中門診支出為460億1,800萬點,折合新臺幣約368億1,440萬元。
◆住院支出點數最多:癌症,二○一七年共支出768億700萬點,折合新臺幣約614億4,560萬元;其中住院支出393億7,300萬點,折合新臺幣約314億9,840萬元。
◆平均支出點數最多: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二○一七年平均每人支出435萬4,375點,折合新臺幣約348萬3,500元。

為什麼不能光靠健保支應?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既然健保已經提供了這麼多支援,為什麼還要投保商業健康險?其實最主要的理由有3點:

1.自費項目:健保提供的是基礎的醫療,足以將一般常見的傷病治癒,並且有賴於臺灣醫學技術發達,幾乎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療,但也僅限於如此。如果想要用更先進的技術、更優秀的材料、更周到的服務,都需要自費。

  然而,這些優秀的技術、材料,往往動輒數萬元~數10萬元不等,要價數百萬元的治療或檢查方式也早已不是新聞,但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二○一九年二月統計,二○一八年臺灣工業與服務業,平均每月總薪資約5萬2,407元,這是將年終獎金等各種額外收入列入其中的數字。也就是說,如果想用自身收入去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相當於消耗數月的收入。

2.健保有限:相對於各種新疾病的發現,以及治療方法的推陳出新,以穩妥為主的健保顯然難以跟上進度,因此無論是近年常被討論的基因檢測、免疫療法,還有更多不斷引入的新藥、新技術,健保能夠提供的幫助其實很有限。

  當然,健保創建的根本目的在於讓最多的民眾能夠得到基本保障,但健保理賠範圍有限依然是事實,民眾在決定是否投保商業健康險時,可以先瞭解新銳的醫療技術,衡量自身收入是否能夠支撐這些健保無法覆蓋的範圍,再決定是否有需要;保險業務人員也可以此作為突破點,讓民眾明白自身的保障是否充足。

3.財務問題:健保的支出之多,恐怕是創立之初沒有想到的,根據健保署二○一七年財務評估報告,若健保費率維持4.69%不變,健保將持續短絀,至二○二一年健保收支將轉為負數,逆差達994億元之多。

  因此,健保改革只是時間問題,開源節流,無論是提高健保費率或者調整給付項目,皆勢在必行。誠然,我們可以相信健保不會犧牲一般民眾的基本利益,但是在許多方面的供應相信比起現在會有所降低,屆時若想得到完整妥善的高水準醫療,如果不自費,醫生恐怕也愛莫能助。

  此外,健保僅給付醫療費用與輔具所需,但是許多重大傷病在治療之後仍需一段時間的修養而無法工作,商業健康險、尤其是重大傷病險等一次性給付商品,便能夠填補這段期間的薪資收入空白,讓民眾能夠安心休養。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1期